在新同学入学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第2页
是独立二级学院。College有时也指单学科大学,比如医学院、外语学院等等。我读研究生并留校工作的大学是西安医学院,叫XianMedicalCollege,原来曾是**大学的二级学院,上世纪五十年代分了出去,后来升级为医科大学,就叫XianMedicalUniversity,现在合进了交大。College有时也指不隶属于某大学的多学科独立学院,比如哈佛大学的前身剑桥学院就是这样的大学,叫CambridgeCollege。Cambridge现在翻译成坎布里奇,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城市,与查尔斯河对岸的州首府波士顿隔河相望。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地方,这里除了有哈佛大学以外,还有另一所世界著名大学,就是麻省理工学院,英文是MaachusettsItituteofTechnology。Maachusetts现在翻译成马萨诸塞,过去简译成“麻省”。“麻省”是普通话规范以前的音意合译,规范后通译成“马萨”。中国过去的二级行政区划是省,没有“州”这个概念,所以就将“萨”音意合译成“省”。现在规范后地名虽然汉译成了“马州”,但大学的名称继承性特别强,作为行政区划的“麻省”可以改译成“马州”,但麻省理工学院却不能改译成“马州理工学院”。大学名称极强的继承性,反映了大学历史积淀对大学生命延续的至关重要性。世界上的许多组织机构都是越年轻生命力越旺盛,但大学却是历史越悠久生命力越强。现在再说这里出现的第三个英文词Ititute,这也有学院的含义,但更多的情况下是指学会、研究所、专科学校等。显然,麻省理工学院是想突出自己的理工专科,所以才叫Ititute。用这个词称谓大学的很少,在世界名校榜上就麻省理工学院一家。第二,只接受具有高中以上基础的学生这就表明,达不到高中文化程度是不能上大学的。为了保证这一点,高考是必要的。严格的高考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现状下的一种无奈选择,通过这道门槛,设定一个相差不大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大学教育的实施。但目前这种“一分定终身”的作法却是大有问题的。当年爱因斯坦要在中国高考,说不定就上不了大学,因为他中学时的多门课分数在班里均靠后排着。而现在这个简单划一的一分定终身作法,从一开始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适应多样化生活与多元化社会等等就不容易落实。另一个就是现在的这个高考报名规定,考生只能填报一个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因一分之差没有被好一点的本科学校录取,连上差一点的本科都不行了,可能一下子就落到了高职去,这种规定显然是极不合理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等到大学有了一定的办学自主权时。到那时,大学录取新生将在一个分数段内,通过面试、家庭及个人调查、心理测试等全面把握考生的情况,既参考高考分数,也按照本学校的办学特色录取。
第三,招收的是成规模的学生这是现代大学培养人才的高效率特点之所在。如果没有这个特点,就与传统教育那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差不多了,显然这就不是现代大学了。学生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学校就成为一个小社会,各方面的人才汇合在一起很有利于同学们的成长。这时就会有一个“人气”现象。我们学院的“人气”很旺,去年是在2.1个第一志愿里录一位,今年是在3.3个第一志愿里录一位。虽然我们今年第一志愿比去年增加1.2人,但每想到有2.3个人落考,就会让人心里不好受,总觉得对不住那么多的考生和家长。事实上临报名前半个月,我们学院的咨询工作已经基本转了向,将预估分数线以下的考生全介绍到兄弟院校去了,这样才避免了在更大范围对同学和家长造成损失。今年补录,我们学院是陕西惟一一所扩招的独立学院,因此而使许多同学圆了大学梦。我们学院去年录了九百多名,今年是一千三百多名,也算是规模办学吧,但离社会对我们的期待还差得很远。今年有那么多的优秀考生以第一志愿报考我院,尽管比其他学院的分数线高许多,但仍与我院失之交臂。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第四,若干个学科学科的表述对大学的定义也是很有意义的。不论是大学还是学院,首先按它的主干专业特色分为文科类、理工类、艺术类、师范类、农医类或综合类等等院校。**大学就是一所综合大学。许多人以为西大是文科类大学,其实西大的理工类学科也是相当强的。我们现代学院也是朝着综合大学发展,这是我们的优势。另一个问题是大学开设什么专业,这直接与同学们的大学学习相关,更关系到今后的就业和终生从事什么职业。专业一般都是按社会需求开设的。我们学院现在11个专业都是从校本部六十多个专业中挑出来的名牌专业,涵盖文、理、工、管、外语、艺术等学科。另一个就是开什么课程。一般大学四年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连选修课算在一起能学到四十多门课程。
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对应的大学专业教育也应越来越细,但现代社会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广泛地交流与综合。这又要求一个成功的现代人不能拘泥于某个专业。传统大学培养专业人才,一般是一专定终身。现在大学走向普及了,培养的是合格公民和适应各种工作的一专多能人才。据了解,美国人在大学毕业后十年内,多数人并没有固定从事与大学专业学习有关的某一职业。我们现在还达不到这个程度,但这是个大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同学从走进校门起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基本的安排,比如打算考研,那专业理论就要加强,如果打算就业,那就既要学好专业,也要提高综合素质,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综合大学就有这方面的优势,横跨文、理、工、管、艺术等多专业多学科的大学环境和氛围,为同学们的一专多能提供了较全面的成才机会,这种优势是其他单纯的文科类、理工类或艺术类院校所无法比拟的。
第五,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多门专业知识的综合教育这也是大学教育的特点,因为只有到了大学教育阶段,某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才适宜于以一定的理论深度进行系统地教授,这种情况一是因为教授对象已经奠定了相应的知识基础,二是教授对象已经具有了理解较深问题的能力。大学教育的理论深度在于,这里不仅教授“是什么”,还教授“为什么”,“怎么办”。尤其“为什么”,即不仅教“其然”,还教“其所以然”,这是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说,没有理论深度的专业教育不是大学教育。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特征是一个专业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进行学习,以便融会贯通后形成从事某项工作的综合能力。这也是与非大学教育的重要区别。
大学的每课时一般一节课50分钟,理论课通常每次两节相连。每天正规的学习时间大约10小时,白天课时8小时,晚间自习2小时。白天上课只宜安排4~6课时,其余时间自习。课程少于4小时可能“吃不饱”,自习少于4小时可能“消化不良”。每周大约20~24课时,每学期开课15~18周,每学年两学期600~700课时,四年大约2400~2800课时。罗列这些常识性数据是想提醒同学们应当有惜时如金的意识,争分夺秒地安排自己的学业。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每学年两学期,学年从秋季开始的制度。这种安排有其科学的合理性。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炎热暑期较长,不适宜于集中上课,但如果放在一个学年中间,太长的暑期就不利于一个年级内的知识衔接,而将暑期后作为新学年开始就比较合适。另一个长假就是寒假,这正好适应了中国民间对春节的长时间欢度这一民族文化特征。在美国、加拿大一般是每学年三学期制。
大学的课程基本分为两类,公共序列与专业序列。
公共序列是每个专业都有的,如体育,外语,政治思想教育,综合素质等。这些课程会跨专业跨学年地安排。另一类是专业序列。这因专业不同而不同,一般分为三个等级。
基础课,有的课也可能跨专业,都在大一开;
专业基础课,这就只对本专业开了,一般在大二开;
专业课,这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在大三开。
这三个等级上一级课程是下一级课程的基础,每一级都要学好,否则将会跟不上。不过,现代大学这种过细的专业分类,一个专业非常僵化地设置一些固定课程的作法,也显现出了许多弊端。尽管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安排,但我国的大学目前普遍还没有实行较细的学分制,使得这许多弊端还无法得到有效革除。对此,我们学院已准备加大教改力度,争取尽快探索出一套有着合理的课程配置,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来。
第六,结合“心灵”引导在世界大学史上,大学是从宗教组织发育出来的,所以,大学教育一开始的宗旨就不仅是心灵引导,而且是在培养引导心灵的人。后来经过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宗教全面干预生活的状况逐渐收缩,教育开始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知识型专业型人才。这时,大学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大学从培养精神贵族继承下来的心灵引导传统虽然仍有一定的地位,但比重已经开始降低。自近代科技革命以来,尤其是自信息社会逐步发展起来后,大学教育开始普及,知识型专业型教育上升到了压倒一切的程度,心灵引导被普遍地忽视了。
在多元化社会,一个科技原理,一个软件系统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态度、精神追求等心灵系统来说,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正是心灵引导不被重视的客观原因。
社会多元化虽也有心灵引导的多元化问题,但一些基本价值观却是普适的,是对人类生存共益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生价值观,无论在哪个民族,那种文化背景下都应当成为社会的良心,社会的主流意识都要去倡导去持守。不管在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佛教文明和儒教文明都是这样。但这又属于不经引导便难以持守的人性弱点。大学作为育人机构理应带头持守。所以,大学教育漠视甚至放弃心灵引导,完全是根本性的错误。我们现代学院在这方面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我们坚持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思想政治方向,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和道德追求的同时,还积极吸纳当代社会的科学观念和公民意识,使我们的同学在大学里受到良好的心灵熏陶,为“成人”成才奠定健康的心灵基础。
第七,实施高等学历教育这是大学教育的关键所在。说到学历教育就应先讲一讲大学本科的学制。世界通行大学本科学制为四年,与美国总统任期一样,这是有来历的。中世纪大学本科教育就是四年,通常只学三门课:语法、修辞和逻辑学,当时主要是为了培养传教布道的神职人员,所以全在语言方面。一年一门课就得三年,第四年进教堂实习。这个传统显然影响了美国总统任期的设定(即作为总统,第一年确定施政政策,第二年部署施政,第三年正式施政,第四年看施政效果。所以,在美国人看来,一位总统行不行四年就可以试出来了)。现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完全不同了,本科教育仍然是四年,这又是为什么?一是因为一般的专业知识都分为三个层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一年一个层级,加上实习一年,正好是四年。医学本科为五年是因在第四年加了“见习”这个环节,以示“人命关天”,第五年仍为实习。另一个原因就是一般人到了二十二岁时生理上才能完全发育成熟。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自己个头低了一点,不要紧,在大学这四年不仅要长知识还要长个头,大家还有四、五年的时间足够长的。这样看来,大学生从十八、九岁走进大学,到二十二、三岁毕业后身体也正好发育成熟了,这个时候去工作比较合适。不过,香港的大学本科多是三年制,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那里生活与成才的节奏要快一些。其他一些国家也有三年制本科,中国“文革”时期的大学本科就是三年制。
另外,高等学历教育这一点还说明了,大学教育是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上大学拿文凭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目前的大学文凭的确是知识青年从事以智力为主的工作的有效凭证。所以,既然上了大学,那就一定要争取正常毕业拿到文凭,否则,上大学就是失败的。这里要再提示一下我们的同学,将来拿到的毕业证是八个字的。有的同学可能为不是四个字而遗憾,但同学们应当有自信心,也要认识到这八个字的价值。有人开玩笑说“八”就是南方人说的“发”,这有点俗了。我们应当科学雅致地分析这八个字。怎么分析呢?前面四个字是百年名校的厚重,后面四个字是现代学府的清新;前面四个字是巨人,后面四个字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新人;前面四个字是名牌,后面四个字是品牌,品牌做好了就成了标志。我们现代学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胸前挂着金光闪闪的标志,在未来的就业大军中不说是鹤立鸡群了,起码也是高人一头、强人一筹。有同学可能会说那都是虚的,不错,“势”这个字所代表的含义本来就是虚的。我们八个字做好了就有“虚”的强势和优势,但我这里仍想谈点实的。
同学们知道,现代社会互联网是最强势的信息媒介,同学们不妨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查询并比较一下网络中八个字的网名与四个字的网名各被查出来的机率,八个字被查出来的机率比四个字要大得多。比如有人要查韩国的“现代集团”,要查一切带“现代”两个字的其他单位,包括要查询“现代社会”这四个字,只要一点击,通常我们学院也会跟着出现。我们的网站上安装了个统计系统,可以检测到上网者是从哪个国家那个地区进网的,结果国外的以韩国为主,我们并没有与韩国搞合作,估计就是别人查询“现代集团”时带出来的。我们学院的网站在社会上点击率很高,一个原因与我们学院的声誉日隆有关,另一个原因当然与网站办得好有关,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与“现代”两个字带出来一些有关。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不论谁行也得让别人知道行。过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满街巷都是“酒”,怎么办呢?正好,在强势的网络信息中枢里,我们这八个字便占了优势,这的确为我们学院建设品牌形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所以,上大学拿文凭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基本的。既然文凭对于上大学这么重要,那么拿什么样的文凭,这个文凭的价值与含金量如何就是至关重要的了。文凭的价值与含金量既是靠优秀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成功来展现,也要靠学院认真用心地去做,一点一滴地积累品牌价值。实际上,最近几年由于我们学院还没有毕业生,所以文凭的价值与含金量主要依靠学院了,就是学院要通过内在的办学质量和外在的形象建设全面提升学院的品位等级,以使同学们未来的毕业文凭具有显著的品牌价值。一年来学院首先在办学质量方面抓得比较紧,严格上课考勤和课堂纪律,严格考试管理,聘最好的教师,同时配小课辅导教师,与教师约谈,聘学科带头人负责学科建设,而且要马上建系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努力。对一个新创学院来说虽然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达到目前这样的状况已经不容易了。同时,学院也比较重视形象建设,搞了许多有声有色而且影响很大的活动。只有这样,学院的品位等级才能不断提升。这样做主要就是因为学院目前还不能靠优秀毕业生的成功创牌子,而只能靠学院先期单方面打天下。有的人似乎不理解学院进行品牌建设的良苦用心。不搞活动是死水一潭,像有的兄弟院校那样成为一所沉闷的大学,这样办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谈了,学院的品牌价值也不说了,只说一点,就是这种情况下搞不好是要出大事的,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悲剧一直就在许多校园里不断发生着。大学到底应当怎么办,许多人都是浑沌的。
对于文凭的品牌价值,学院在全力以赴地悉心打造,同学们也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子一样爱护学院的品牌形象。说到这里就有个现象似乎应当提一下:现在,中国的许多大学里普遍存在着大学生随意贬损母校的习气,尽管这只是极个别人,但因为有一些无良商人办的垃圾网站提供方便,有时候还是能弄出一些声响来的。查一下国外的类似网站,人家的大学生绝没有这么对待母校的。但我们国家的许多大学都要面对这种现象。当然,我们国家的大学对此几乎全抱无所谓的态度,这并不是他们“大肚能容”,而是没有真正的为大学的负责者。没有负责者当然就无所谓了。我们学院为了同学们现在能有个受人尊重的好形象,将来有个就业的好前途,还是比较在意这个的。所以应当给同学们有所提示。
说中国的一些大学生存在随意贬损母校的现象,这既反映了这些大学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也表明公事公办大学的人情冷漠与疏离,同时也凸显了当代大学生群体人品和意识的显著分化:有的成熟有的肤浅,有的认真有的随意,有的聪明有的乏智。随意贬损母校的同学当然只能是后者了。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毕业拿的是大学母校的毕业证,这个证就是找工作的门票,这张门票还没有亮出来就被自己抹黑,被自己贬损得不值钱了,自己将来还怎么去找工作?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身为北大校长的胡适就批评过发生在自己学生身上的这种现象。他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中说:“为什么……他校的文凭有价值,而你的母校的文凭不值钱呢?是因为……还是因为你的母校的名誉被你和你的同学闹得毁坏了,所以社会厌恶轻视你的学堂呢?”这可是胡适先生的原话。
没有问题的大学是不存在的。有的大学很重视问题,像我们学院,提意见反映问题的渠道很通畅,小小的问题都会受到高层的关注。有的大学可能不太重视问题。重视问题的遭到贬损会寒了心,脚步就会迟疑;不重视问题的被贬损得无所谓了,更加不重视。其实问题解决不了事小,让社会上的用人单位知道了这所大学的学生教养较差,这个大学的毕业生还能有好的前途吗?事实上有些贬损者就是因为违纪被学校处分了,自己不吸取教训,反而迁罪于母校,或者在学校受了一点点委曲,自己不进行心理调适,转过身就去随意贬损母校,结果许多贬损之言都是不实之辞或者情绪化的发泄。这样的同学将来是会后悔的,后悔他在大学时居然干过这样搬起石头既砸自己脚又砸同学脚的傻事。还有一点也应给同学们提示一下,那些公事公办的老牌大学,即便贬损十万次也伤不了人家一根汗毛,而且也没有人对贬损感兴趣,但一些新创的大学却可能在一千次的贬损中被矮化。母校矮化了学子还能高大起来吗?学子只能变成“小矮人”,让许多人瞧不起!我们现代学子应当对那些贬损母校的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应当对大学母校做到有情有义,自觉地维护大学母校的荣誉,让毕业证在自己的手里增值而不是贬值。
现在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现代学子。04级同学由于看到了母校一年来的一切努力,许多同学对母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已经将自己的前途与母校的荣辱连在了一起。经常有同学时不时地给院长信箱里投进一些安慰我或提醒我注意身体的信,有的同学还把亲属送来的好吃东西一定要与我分享。05级的同学则从社会上听到了对母校的广泛赞誉,许多同学来之前就对母校产生了初级的感情,在入学后短短的一个月中已经写出了不少流露出真挚感情的校情文章。每每想起这些,作为办学者就会感到一切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由此我就比较自信,像我们这样办大学,我们的同学必然会与庸众不同,将来有出息的人一定是很多的。由于我们的学院目前还处于创业阶段,存在的问题肯定不少,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衰落中的问题。同学们亲眼看见或亲身经历解决这一个个问题,伴着母校走向成功迈向辉煌,这既是大学学业以外的收获,也是以后各届同学都不会有的一种宝贵经历。
我们的同学要积极响应学院的号召,热心参与学院的品牌建设。当然,光有名牌和品牌还不行,对同学们来说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我们现代学子一定要注意,目前我国的大学学历教育已经普遍地被异化了,许多大学生上学期间不重视学业,不重视综合能力的训练,就为着混个文凭,结果毕业时虽拿得一张文凭,但就业时却连连碰壁,这时才意识到“佛到求时方觉迟,学到用时始知浅”。但美好的大学光阴已经虚度,造成的损失已很难挽回。这是我们现代学子应当特别警惕、必须竭力避免的。
第八,成人和成才教育这里明确了大学教育的两个方面内容。对于成才没有什么歧义,就是指一个大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业水平和综合技能后,能够从事某项较专业的工作。对于“成人”,有学者则将其归为“精神成人”,我觉得这太单薄了。实际上“成人”是指成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道德意识,有精神追求,有良好教养和行为规范,能与人打交道,能适应社会、与社会和谐共存的人。提出“成人”教育其实针对的就是当下大学教育只重成才,不重“成人”的教育偏向。这里也反映了世界教育史上一个很大的阶段性目标转折问题:传统教育不论中外都是以“成人”教育为根本宗旨的。在西方,大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以培养神职人员为主的,这一教育职能岂止是在进行着“成人”教育,其实就是在培养着教育别人“成人”的“成人教师”。在我国,传统教育的目的也始终在于培养“道德之士”和“圣贤之人”。
但在世界历史进展到工业文明阶段,从传统教育中脱颖出现代大学之后,教育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育人”转变成了“育才”,专业性教育成了大学教育的主导内容。于是,“成才”教育压倒了一切。这在当下我国的所有大学教育教学安排中就能看出来,用于“成才”教育的教学工作占到了总课时的95以上,并为此投入了最好的教学设备和最强的师资力量。相应的“成人”教育则要弱得多,甚至在当下的许多大学连谁在从事“成人”教育,哪些教育教学行为属于“成人”教育这些基本问题都还没有定论。结果是这样一些大学走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往往还轮不到发挥专业知识,便因做人不到位而失败了。所以,当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只重“成才”不重“成人”的大学教育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了。
所幸的是,我们现代学院对此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有了系统的设计,而且正在一步步落实。我们至少已经明确了谁是“成人”教师和哪些教育行为属于“成人”教育等等。当然,我们重视“成人”教育并不是返转回去只抓“成人”而忽视“成才”,我们要全面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现代学子走好既成才也“成人”的大学从学之路。
第九,兼顾教学和研究大学与非大学教育机构的区别之一就是大学的教学一般都能与研究结合起来。这主要在于:一是因为大学对某一学科的教学都达到了一定的专业深度,这一深度往往已处在该学科的研究浅层,稍一深入就能达到研究深层;二是大学的教学呈现出专业系统化特征,这种系统化就容易在广泛的范围内找到研究课题。由于这些原因,就自然会促使大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但大学的研究与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又不同。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往往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常常围绕一个具体的课题,先申请到经费,定下了时间和任务再开展研究活动。虽然大学里也有这样一些研究任务,但大学更多的时候研究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并不明确,就是那种为了研究的研究。事实上,这样的研究也只能放在大学,因为大学的研究可以超脱一些,可以不计功利不论目的性。教师在教学之余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搞点研究,学校非但不会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反而是要鼓励并提供方便的。这种情形放在别的任何地方都不行。不能小看目的性和功利性都不明确的研究,往往一些重大突破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大学的这种研究不仅与教学相得益彰,使大学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而且往往因为某项研究的重大突破而给社会和人类做出一些重大贡献。比如剑桥大学的汤姆森教授在教授物理学中,对原子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了电子。这个发现当时也不知道有什么用,但越研究越认识到了其巨大的价值。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在大学完成的。诺贝尔奖得主,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教授的身份。
我们的学院目前还处于教学型阶段,但研究工作却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且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我们成立了“中国散文研究所”,开通了“中国散文网”;成立了“西部开发研究所”,目前正在开展一些研究工作;成立了“东方文化研究所”,已经出版了几本文化研究专著;成立了“名流研究纪念馆”,已经收集了多位名流的珍贵藏品等,进一步的工作正在进行着。这些机构将通过自身的研究活动对我院的教学工作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为提升我院的学术品位,将我院由教学型发展成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做出贡献。
第十,担负传承文明,传播科学的历史和社会使命这也是大学的一大功能。虽然这些功能在别的机构也能进行,但大学是最集中、最有效率,也是效果最好的机构。大学往往历史悠久,研究继承代有传人,并能形成一定的学统和流派,从而直接发挥传承文明的作用。大学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时,所具有的规模化传播效率也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比拟的。过去说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那是一生的积累。我们现在两年就近三千,四年下来就比孔子的弟子翻了一番,如果大家都能成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这样的效率不是高多了吗?
大学成为传承文明的最佳境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它宽松的管制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这种宽松的管制环境在有些国家简直就是靠特权保护着的,比如曾经给我们造成巨大伤痛的那个邻国,大学一律是天皇禁地,象征暴力的警察不能随意进入大学,而那里的许多大学又没有围墙,于是就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社会上的犯罪分子被警察追急了就跑进大学,警察无奈只能在大学外转圈圈,等调来大批警力时往往是犯罪分子从另一边逃脱了。这种情况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大学独立的象征意义显然更大一些。这样的宽松环境是非常有益于传承文明,进行各方面研究活动的。
另一个是大学的研究活动往往与当下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就使得研究活动可以超脱一点,这样也容易使文明得以传承,科学得到传播。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固然主要是由教会传承的,但大学从一开始就在培养着教会的神职人员,而大学对宗教神学的深入研究,对基督教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西方文艺复兴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当时就是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紧接着的加尔文也是巴黎大学神学专业毕业生。正是他们推动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得基督教文明迎来了历史新时期。
近代科学的起源则与大学教育直接相关。这里有个很有名的人物弗朗西斯·培根,是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的毕业生。他的名著《新工具》、《自然史和实验史概论》、《科学推进论》等等直接引发了近代科学革命。此后,科学技术的每一步发展和科学意识的有效传播都主要依赖大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现代大学有时就被尊称为“科学的殿堂”。
当然,由于近代工业文明和科技革命的持续发展,社会生活的物质化、工具化不断加深,现在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偏极,这就是现代大学似乎只有“科学工场”这一种职能和形象了。“科学主义”的片面论调正是先从大学里流行起来,再扩展到社会上的。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办学应当坚持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我们的校风应当是既有厚重的人文气氛,也有浓烈的科学气息,还要有现代大学的时代气象。
第十一,组织化机构这一点说明,大学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机构,它有固定的校园、健全的设施、层序清晰的管理人员、学科分工明确的教师,当然还有学校的主体就是各科系、各年级的学生。所有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序进行着的。这可以从学校与同学两个大的方面来评述。
学校首先看校园。虽然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是“大师”不是“大楼”的名言,但现代大学大楼还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则是大楼放在什么地方。清华大学放在圆明园的废墟旁,这一环境刺激起了代代清华人的爱国情怀。有人认为清华之所以为清华,这个校址起了很大的作用。综观世界名校,一般都远离闹市,与水为邻。牛津大学建在泰晤士河畔,剑桥大学门前就有一条河,这条河还让我国上世纪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写了一篇《再别康桥》的不朽诗作。而“康桥”就是这条剑河上一座普通的小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也在查尔斯河边。这似乎又对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老哲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办大学应当是智者培养智者的事业,自然就要择水而居了。我们学院选定的新校区就既有山的厚重与大气,又有水的灵秀和柔美。
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孟母三迁”的故事相当经典,可以说没有睿智的孟母对择邻的认真,就不会有伟大的孟子。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大学反而不理会这些了。我国的大学大多拥挤在喧闹纷扰的大都市,现在搞“大学城”,好不容易从这样的闹市迁出,但没想到自己又自动排成了新的“街市”,一家挨一家挤在一起,大学的独立精神谈不上了,只那个如同街市门面房一样的布局就失去了大学的核心要素。
我们现代学院现在的桃园校区在高新区,从整体看大环境的确是不错的,在省内各独立学院中也是一流的,但一细察就发现周边的微环境并不十分理想:校区东半正好被两条市井街巷夹在中间,校外整天是游民穿梭、小贩往来、吵吵闹闹。校区西半部则被林立的高楼围在中间,视野狭小,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要让大学尊贵起来,让知识崇高起来就有点难;要让大学生确立起自信心、尊严感和与庸众有别的身份意识也不易。同学们在这样的微环境中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修身、齐家、治业、济天下的志向,那就要有坚定的自制力,要有颜回的“在陋巷”精神,这的确对同学们要求高了点,但只要自己清楚,就要尽量注意。我们学院已经决定加快新校区的建设步伐,我们将不是“孟母三迁”,而是一步到位。
学校的组织化方面与同学直接有关的在这里结合我院的情况简要介绍三个部门:教务部、教学部、学工部。教务部主要负责全校各年级的教务、课务、考务方面的工作,涉及到具体的课程安排与调整,教师上课的实施,考试的组织与管理等等。教学部的主要工作是按照培养目标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聘任和评价任课老师,监督教学质量,与学科带头人联系并对各专业进行学科建设等。学工部的主要工作是以辅导员为主体,以行政班为单位对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指导。
如果说前面两个部门与同学们的成才教育有关的话,后一个部门则直接与同学的“成人”教育相关。学工部的主体是辅导员,同学们简称“导员”。辅导员就是同学们的跟班老师。我们学院把辅导员的地位提得比较高。辅导员拿着董事长津贴,董事长是我院的最高首长,能拿董事长津贴,这就是工作重要性的表征。为什么要将辅导员的地位提得这么高?因为我们要求辅导员密切接触同学,对同学的全面“成人”担负起教育的责任。这种要求又是来自我们对目前大学教育存在缺陷的深刻体悟。所谓大学教育缺陷,主要是“成人”教育方面存在太多的问题。一个大学生学了四年的“满腹经纶”,但在职场上一露面,肚子里的“墨水”还没有倒出来,却已经被用人单位在简历上打了叉。既便被录用了,也维持不了多久。为什么?“成人”方面有缺陷,比如傲慢无礼的态度和懒散邋遢的习气,还有其他种种毛病。这种态度、习气和其他毛病,课堂里没有人讲,专业教师又不教,那么谁来管,谁来引导?主要就是辅导员。
辅导员与同学们密切接触,就会发现同学在做人方面存在着的种种不足,就会及时提醒。所以“导员”、“导员”,就是做引导教育工作的人员。辅导员的引导是多方面的:有理想信念的引导,有意志品格的引导,有思想方法的引导,有心理素质的引导,有日常行为的引导,还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引导等等。当然,我们对辅导员寄予了很多的期望,同学们也会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辅导员,但我要提醒同学们,辅导员所能达到的实际水平可能有限。辅导员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工作方法、个人修养、语言表达等等要对应一百多名同学,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那我们同学怎么办?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辅导员导好了应听从,如果没有导好,也应宽容,应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待,不要过于计较。说到底上大学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的,辅导员前面的“辅”字就表明水平再高的辅导员也只是起一种辅助性作用。不管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我们的辅导员的确是学院尽心尽力挑选出来的,他们丰富的阅历和长期的生活经验就是我们同学成熟、成才、“成人”可以借鉴的好资源。
学院有意识地选聘了年龄稍长一点的辅导员,这在一些同学看来可能不便于以朋友的关系相处,但这里应提醒同学们,父母送大家来上大学,可不只是叫大家找朋友来了,主要的是找老师来了,找朋友不用上大学,街头巷尾的朋友多的是。上大学,就是要找能给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年龄大点至少阅历多一些,同学们从辅导员的阅历中也能学到一些东西,而更重要的一点同学们可能没有想到。我不妨在这里提示一下,这就是同学们将来就业,顶头上司肯定多是三十岁上下的人,而隔一层的上级就是四五十岁的人。在上大学期间学会与中年人打交道,毕业后就能在单位很快适应那些中年顶头上司或隔一层的上级。这个时候,大家的工作就会得心应手。这就是我们兴学理念里的“用心借力,顺势而为”的具体体现。这是学院的有意安排,如果不这样考虑那就多用年轻人好了,至少年轻人的报酬低吧!学会了与中年人打交道,同学们将来就业就如同买了保险,怎么会担心工作中轻意被“炒”掉呢?要“炒”的肯定是那些始终不会与中年人打交道的人。我们现代学子一定要有这个智慧,要明白这个道理。
现在再看同学方面。同学的组织化首先表现在基本的组织构成上。大学生是要分成专业、年级,班别的。我们的同学按入学年份分成04级、05级,按在校年级又分为“大一”、“大二”、“大三”。我们05级同学有“大一”,还有“大三”,“大三”是升本上来的,但我们不这样称呼,而是直接叫“大三”。称呼看似小事,却表达了我们的深层意识。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同学,让所有入学的同学都成为光荣的“现代学子”,是我院学生管理的基本点。同时,“大三”这个称呼也在提醒我们的同学时不我待,应当为毕业后的成功早做准备。当然这更在提醒我们全体办学者,“大三”同学在校时间己经比较有限了,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还有一点是“大三”同学也将成为我们的首届毕业生!
这里又出来了个“届”字,“届”是按毕业年份称呼的。我们05级“大三”同学毕业了就叫“现代学院07届”,04级同学毕业了就叫“现代学院08届”,05级大一同学毕业了就叫“现代学院09届”。尽管我们在追求“一个都不能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正常毕业,但可能仍有一些同学因各种原因不能毕业,那就只叫05级同学,而不能称某一届了。
组织化还体现在大学生的行政班、学生会、学生社团这三种学生组织方面。大学生的有组织生活一般都是在这三种组织内进行的。行政班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是学院组织管理向学生的直接延伸,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交友方面的基本单元。行政班一般按同专业上课的最少人数组成,常常为40人左右。由于同班同学的朝夕相处,互相影响往往是非常明显的。建立友谊,产生隔阂也都主要发生在行政班内。我们常说的“班风”,就指的是行政班里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和日常思想言行风气。“班风”对大学生的成才和“成人”有着重要的影响。班风好的将来有出息的人就多,班风差的则直接影响到一些同学的正常毕业。行政班有班长、副班长、宣传委员、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等。这是学院任命的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当然主要是为同学们服务的。学生会则是由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组织,主要是组织安排同学的课余活动,由同学们选举产生。学生社团是同学的自发组织,是比较专门的,以跨行政班并有同样志趣爱好特长的同学形成的经常进行活动的组织。
大学生活不仅是有组织的,也应当是有序的。为了保证这个庞大组织的有序运行,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是必要的。所有师生员工的行为都应当遵守一定的规范。尤其是大学担负着给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在大学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与训练,将来就是社会的精英分子,否则就会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失败者。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由于平民化、世俗化的影响,致使一些大学生缺乏那种与人有别的身份意识,自甘降格,言谈低俗,行为粗陋,整体一个没有教养的形象,其实这不仅是上大学者的失败,这样的大学生多了也是办大学者的失败。大学至少应当为社会培养文雅之士和高尚群体。
讲到这里,我想顺便说说有关“大学精神”的问题。提起“大学精神”,首要的就是“自由”这个常议常新的话题。不过,我们这里不想讨论严格的政治和哲学层面的那个“自由”,而只是讨论一下人的日用常行方面的“自由”。应当说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但自由却是有各种层面的,至少应先分成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思想层面是自主自为的。尽管作为教育者我们希望同学们的思想能够深邃一些、理性一些、成熟一些、缜密一些,应当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但由于思想的自主性自为性,有人不愿深邃而愿浅显,不愿理性而愿感性,不愿成熟而愿天真,不愿缜密而愿随意,那他还是有这个自由的。作为人这既是天性也是基本权利。所以,大学的自由主要指的是思想的自由。关于大学的思想自由问题,上世纪我国的思想文化大师陈寅恪就提出来过,他在为王国维先生撰写的碑文中专门阐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一所大学没有自己所倡导的主流思想,或者放任任何思想在大学校园里随意流行,比如我们就反对消极颓废、极端个人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否定党的领导与我国现行体制的自由化思潮等等各种有害的、混乱的思想。我们坚持的校园文化是清新进取高雅祥和,我们倡导的道德意识是中国传统美德与现代公民意识的结合,我们鼓励的政治思想方向是遵循现行国家体制,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这不是唱高调,而是立大志树正气。一所大学这个大志立起来正气树起来了,好的、正面的东西同学都追求不过来,哪还有闲功夫追求不好的、负面的事情!今天跳楼明天上街的事刺激他做,他也觉得没有意思。
但是,人在行为层面因为与他人相关,所以只要一提行为自由,马上就有个自由的条件或规则问题,也就是说,行为自由是靠规则维持与保护的。否则自由就不存在。有人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其实美国也是世界上规则最多的国家,多到这些规则必须依靠专业人士来掌握,谁只要成为公众人物,就要有相应的律师,因为说不定不知不觉间就会碰上哪一条规则,引来麻烦。所以,要按一些人认为的那样“规则是限制而不是保证自由的”来评价,其实还是我们这里的“自由”多,因为我们的规则少嘛!许多人渴望没有规则的自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就只能限定在思想层面。而大学里人员行为的自由则是普遍靠规则保证的:教师上课要有纪律,不能迟到;教师讲课要有教案,按教学大纲讲,不能在课堂上随心所欲。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学生上课的自由。学生听课要守纪律,不能喧哗、乱走动、吃东西、作怪异动作等等。这是为了保证教师上课的自由和别的同学听课的自由。有同学可能会说,那我不去上课,躺在宿舍睡大觉没有影响别人的自由吧?
不对的,这些同学已经损害了家长花高额学费支持孩子求学的自由。有同学会说,那是我们自己家里的事,不要学校负责。好吧,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同学是不是损害了别人的自由。不上课荒学,就不会很好地完成学业,将来就业只好去混工作,人家用人单位发现这个大学的毕业生没本事,辞了他,并且给人事部门打招呼,今后不用这个大学的毕业生。同学们看,这是不是在砸这个大学其他同学的饭碗?!
所以,没有规则的行为自由正如在别的地方不存在一样,在大学里也是不存在的。如果同学们认为上大学就是追求自由来了,那就很好,因为我们就是要追求上好课学好习的自由,努力完成学业的自由,锻炼成人成才的自由,将来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的自由。因为这样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大自由。至于不好好学习的自由,懒懒散散的自由,我行我素的自由,随心所欲的自由,荒废学业的自由,这些都是明显的假自由、小自由,是人性中的惰性和人生的随意性表现。
那么,少一点这些随意性会不会使同学的成长和发展受到限制呢?不会的,恰恰相反,减少了随意性就能够使大自由真正实现,这从低处说至少保证了同学们能够完成学业正常毕业,从中处说能够养成良好的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向高处说则有助于使同学们意识到培养自制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还有一点是少一些随意性会不会限制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呢?也不会的,因为创新重在思想,而我们的大学在思想层面是尊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同学们对自然、历史、人文、科技、社会和一切外在与内在物,都会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创新机会,而且这种创新由于遵循规律,减少了随意性和盲目性,成功的可能还会更大一些。
当然,大学的组织化训练主要还是针对同学们未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组织化的一个积极准备。任何机构,包括家庭与个人生活,在秩序良好的组织化下,都会是井井有条的,高效率的,否则只能是一团糟。有的同学入学前可能接受了不少关于大学如何“自由”的浪漫传说,同学们可要警惕,如果真有那些没有规则只有“自由”的大学,那个“自由”肯定是假自由,那个大学肯定是不负责任的误人大学。
大学的组织化方面还会形成另一种非正式的关系,这种关系虽是非正式的但却是隽永的,有时是影响终生的,这就是同窗、学友、校友。同窗指的是同班同学,学友指的是同专业或同一级同学,校友指的是同一学校不同年级的同学。同窗、学友、校友这三种关系在人一生的各种关系中有什么特殊意义吗?非常有意义!由于这三种关系是在学校这个比较单纯,但对人生又具有重大影响的学习立志阶段建立起来的。这种关系在毕业后随着许多同学志向的逐步实现,将有放大与加深的趋势,而且在许多特殊情形中还会发挥特殊的作用。
同学们知道,中国现代史上有个黄埔军校,蒋介石基本是靠着黄埔系在那个军阀混战的艰难岁月里统一的国家。蒋在组织战事时,一般都不会安排自己的黄埔系将领与政治对手也是黄埔系的将领对垒。北伐战争中,早在黄埔军校就加入共产党的陈庚虽对蒋介石一直不满,但却从枪林弹雨中救出了蒋校长。蒋介石在反共最烈的时候号召“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但只要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却基本是刀下留人。黄埔同学会到现在不但很活跃,而且仍然很有影响力。清华大学也有这个好传统。清华同学会在全国和世界各地都是跨政治跨党派组织起来的。
我们的现代学子也要在意于校情的培养,要爱戴我们的大学母校,维护大学母校的荣誉,宽容大学母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牢固树立“爱母校就是爱自己”的观念。同时,我们的“现代学子”要在现代学院的浓浓校情之中相互认同,同心同德,同呼吸共命运,从感觉到意识,从理性到思想都达到亲如兄弟姐妺的境界,相互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现代学子从一入学就应注意,现在我们是难得的同窗学友,毕业后就是并肩的事业战友;现在要相知相亲,将来要相帮相助;现在是“做同窗,知心向”,将来是“苟富贵,勿相忘”。四年以后我们就要普遍地建设起我们现代学院的同学会,具体地帮助我们的每一位同学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成功。
以上就是对大学定义的探讨和进一步的解释。通过上面的定义与解释,我们已经了解了现代大学的基本轮廓。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同学们可以记下这个定义及十一条解释,有意识地用大学定义指导大学生活,做到这些我们现代学子必定是强者!
三、大学的历史与现状
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教育是形成文明、发展文明的基础。所以不论古今中外,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步伐。在我国汉代史书里就有关于教育史的记载: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学则三代共之。校者教也,庠者养也。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其实连名称都是相当古老的了,而且也早就说清了学校是做什么的。在这些学校当中从古代就有初级、中级、高级教育的层级区分。我国在西周时将高级的教育机构叫辟雍,也叫上庠,是周天子为贵族子弟办的大学。**大学的新校歌里一开始就说“汉唐胜地,西北上庠”,这后一句就是**大学的古称。汉代以后叫太学,是汉武帝初设,这时已不光有贵族子弟,还有一些下级官吏的子弟。隋时改称为国子监(古代官署名称),一直持续到清代。国子监里的学生叫太学生,在座的同学们叫大学生,与他们只差一“点”。当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区别就大了。过去的太学生主要是学文史,有时也学一些音律、历法、地理、算术、骑射等等,主要是培养高级官吏和宫廷专才。不过,中国历史上的这些高等教育机构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那么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从哪里说起?应从国外说起。国外大学的历史大约源起于中世纪前期。公元6世纪时,基督教开始在西方兴盛起来,教会为了培养神职人员,开始创办修道院,修道院又办修道学校,修道学校几经发展壮大,就有了大学的雏形。国外最早的大学大约创办于公元800年以后,相当于我国晚唐时期,就是白居易写《长恨歌》的那个年代。这些古老大学一直存在到今天的有:公元859年创办的摩洛哥非斯城的加鲁因大学;970年创办的埃及开罗爱资哈尔大学,这所大学号称是伊斯兰第一大学,到现在仍然生机勃勃,在伊斯兰世界影响很大;还有就是英国的牛津大学,创办于1168年。牛津现在已经成了世界名校的代称,去年世界一百多所大学校长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国内某大报报道时出了大幅标题叫“世界牛校开大会”,表明大学办到一定程度就有“牛气”和“牛劲”出来了。我们现代学院将来有了“牛”的资格,也决不会“牛”气的。法国巴黎大学创办于1180年,这可是很有名的“巴黎圣母院”办的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创办于1209年,这个时期相当于我国的南宋,就是辛弃疾写“不尽长江滚滚流”的年代。再后来比较有名的是美国的哈佛大学,创办于1636年,比美国的历史还早140多年。还有美国的耶鲁大学,创办于1701年,去年有两位耶鲁毕业生小布什和克里同时竞选美国总统,被人们赞为美国的“耶鲁年”。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于1865年。直到这个时期,大学主要还是培养精神贵族和高尚职业者,所开的专业大多为神学、文学或历史哲学、法律和医学。尤其是神学,是各个时期大学里最主要的课程。而培养未来的神职人员正是那个时期大学的主要功能。
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非常庄严肃穆的话题,这就是现代大学的诞生脱胎于宗教教育,与教会组织有着非同寻常的亲缘关系。在大学的起源阶段,当时的许多大学校长和教师都是教会的神职人员,而经费则是由教会直接支持着。大学这一神圣的出身,始终是大学身份高贵、地位特殊的原初依据。后来,大学独大,渐渐摆脱了宗教的控制,成了一个社会中既不依附政权,也不依附宗教的第三种力量。简单地概括一下这三种势力的各自功能,或许有助于我们较深刻地理解大学:这就是世俗政权管理社会当下的物质文明,宗教势力管理社会当下的精神文明,而大学则要发展社会未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由于关涉的是发展未来的文明,所以大学就要有独立精神,要有独立精神就要独立办学。我们现在常说的大学要有独立精神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大学是绝不同于任何其他社会组织的。从这点上说,大学是神圣的殿堂,是崇高的境地,是圣洁的净土,是引领社会前进的向导。正如我在前面引述的英国哲学家纽曼所说的那样。所以,直到16世纪时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形象都是非常高贵的。现在中国的大学办得不好,已经渐成对现代社会难以发挥影响作用的边缘群落,但办学者似乎并不着急,反而是社会上着急,整天讨论大学应当这么办,不应当那么办。大学没有独立精神,不能独立办学,再优秀的办学者也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却有国家的大笔钱可花,自然就不着急了。办学者不急,就只有急倒考生和家长,急倒社会上的正义人士!
此后,由于世界历史进入工业化时期,物质文明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社会开始对大学提出了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而许多国家的政府也开始有意识地创办现代大学。这时,大学的地位和形象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而大学按照社会的需求开始设立起了一些完全实用的专业。由于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大学的专业也越设越多。这个时候,大学逐渐成了为社会培养建设者的角色,大学生的身份定位就是知识精英。1809年创办柏林大学是世界大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柏林大学的设立是因为在普鲁士和法兰西战争中德意志民族惨败,所以德国的有识之士提出要办一所综合大学来振兴民族。柏林大学由此而诞生。
这样就要说到现代大学的职能转变和我们国家的现代大学史了。与德意志民族因失败而创办柏林大学的境况完全相似,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失败,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也提出了振兴国家必须创办现代大学的主张,于是,1895年由盛宣怀在天津创办了北洋大学堂,就是现在的天津大学前身。这应当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了。盛宣怀在中国现代史上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创办过许多现代中国的第一,比如第一家国有银行,第一家邮政局,第一座钢铁厂等等。后来,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运动中又谕批了京师大学堂,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前身。不久维新运动失败,光绪皇帝推行的许多改革尽行废止,惟有这个京师大学堂却保留了下来,可见,大学的确还是有自身的独特角色与地位的。
讲到这里我应当说一说我们**大学的简历。1902年,经当时的光绪皇帝谕批,将咸阳长安两县的考试院旧址合并成为陕西大学堂,1905年改为陕西高等学校。辛亥革命发生后,在当时的陕西督军张凤翙的主持下,于1912年在陕西高等学校基础上创办了**大学。所以我们说**大学是百年名校,不仅是说她今天有名,而且也是说她从一开始就是出身名门,是皇帝谕批的大学,这样的大学在中国也就那么寥寥几所。
下来再讲两个在中国大学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大学,一个就是清华大学。1904年,美国政府一些正义之士认为清朝政府给美国的庚子赔款赔多了。看看中国当时的清政府,赔款都居然赔多了,自己还没有发现,反到是人家发现了。还好,当时的中国驻美代表交涉索要,结果美国政府同意返还,但必须是用于办学。就这样,1911年,也就是在清朝政府倒台前的半年,用美国的庚子赔款办起了清华预备学堂,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前身,约定由美国政府返还赔款支持清华学堂,38年返还完。巧不巧,到1949年解放时刚返还完。其实关于清华大学还有许多巧合的故事,我就随便举几个:一是“清华园”这个名称虽然早就有了,而且是咸丰皇帝书赐的园名,但这个“清”字也可看成是清朝政府的简称,这个“华”字也可看成是华盛顿政府的简称,这当然是我随意串起来说的,但也说明了清华就是清政府和美国政府合办的大学,美国政府的代理人组成校董会聘任中国政府推荐的校长,与我们现在的独立学院机制相似。有的同学可能在咱们学院的网上看到了,我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用几句话就讲清了独立学院的身份和办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清华模式。清华大学还有一些巧合简直对现代中国历史都发生了重大影响。比如清华园建在圆明园的废墟旁,结果就刺激起了清华学子的爱国心,美国返还庚子赔款办学本来是想培养一些亲美精英的,结果精英人物全是爱国人士。北大发起的“五四运动”的核心是在中国推行“德赛两先生”,清华搞的“一二·九”则是爱国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而形成。可以说没有“一二·九”运动中国可能会走向另外一条道路。清华培养的人才一直是现当代中国的栋梁之才。所以国民党政府到台湾时,还把清华大学的一部分搬到了台湾,现在清华大学是两所,大陆一所,台湾一所。
这里我也要说说另一所有代表性的大学就是南开大学,1919年由张伯苓先生和同业人士在天津创办。这是中国现代大学史上的第一所民办大学。最近电视里放了连续剧《张伯苓》,很感人。民办或私立学校的确是需要这种超越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我国过去并不乏这样的高尚人士,但后来教育全面国有化后,民办教育从此绝迹,结果中国的教育成了一条腿的残疾人。到现在仍是一条腿臃肿一条腿瘦小。这既违背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也违反了世界教育规律。我们现代学子应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尊重民办大学里的学子们。他们那因不甘人后而迸发出来的拼搏精神是决不可小视的。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务实态度和对未来就业的适应能力都是许多公办学子应当认真学习的。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随着民办大学办学水平的提升和生源质量的提高,将来民办学校的毕业生是更会受到社会欢迎的。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必要“谈民色变”了。我这里可以对另外一件教育界的大事预测一下,这就是也许要不了多少年,现在百分之六七十的公办院校很可能要改造成股份制也就是民办机制了。所以,创办民办大学是一种模式,将公办大学直接改造成民办大学也是一种模式,而且在我看来这是最简便易行、成本最低的一场教育革命。这样的革命对焕发中国高等教育的青春活力,彻底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落后状况,同时也与国际教育接轨不仅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现在讲一下我们的学院。我们学院是**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的独立二级学院。**大学的办学模式目前有两种,①校本部的各直属院系;②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现代学院。现代学院是这所百年名校大树树根上发出的新苗。在西大校本部领导和所有热心同仁的支持下,这棵新苗现在正在茁壮成长。关于独立学院的优势我在去年的那篇《独立学院的历史使命》中说得很清楚了,今年七月份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又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了,对于普及独立学院的基本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这里不妨重述一下。独立学院的优势我总结了五条:
1,名牌大学的亲缘身份;
2,名牌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支持;
3,社会力量的巨额投资;
4,明确的责任者;
5,成功人士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
有了这五大优势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公事公办大学的许多弊病。所以说独立学院这种办学模式在目前还是比较好的一种模式。当然,社会上对独立学院仍有许多争议,国家对独立学院的政策也有一些矛盾之处,独立学院的机制也存在一个探索与完善的过程。关键是看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我们的现代学院是比较成功的一所独立学院。去年教育部专家组来检查,将我院评审为最高等级的“较好”(共分三个等级:较好、合格、不合格,评为较好的独立学院在全国不到一半)。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继续坚持不懈,不断推进现代学院的宏伟事业。同学们也要刻苦用功,在现代学院这个平台上使自己尽快成熟成才成人,为将来的成功奠定雄厚的学业基础。还是我说过的那句话,学院用心,同学们用功,用心加用功等于成功!泱泱勋业,时待柱梁,巍巍我校,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