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最近初二语文备课组以推进图式教学为主题开展了面向全校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初二语文备课组的四位老师以同样的课题上了四节公开课。在课后的讨论中,不少语文老师觉得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式确实突出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突出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但总感觉这样的课堂好像少了点“语文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用图式教学突出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方法的教学,从而突出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就一定少了“语文味”呢?首先就要看看什么是“语文味”。我想,“语文味”应当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独特的“味道”,它不应该是德育味,也不应该是艺术味,也不仅仅等同于文学味,特别是在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面对着公办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素养普遍较为薄弱的现实,我们毫无疑问应当把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理解成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突出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不应当仅仅理解为艺术味,文学味。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语文阅读和写作的一些基本能力教授给学生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就充分体现了初中语文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它不同于德育,不同于艺术教育,也不同于文学欣赏和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甚至也不同于高中语文教育。它应当努力体现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以具体的文章、段落和词语句为例子,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和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每篇课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就课文谈课文,不能仅仅让学生了解这一篇具体课文的内容(写了哪些具体内容,表达了哪些具体的细心感情)就行;而应当以这一篇具体的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归纳出一些可以运用到阅读理解其他没学过的陌生的文章中去的普遍规律和方法(或运用到写作中去的普遍规律和方法),再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去举一反三地阅读理解别的陌生的文章,也能够较为准确的理解这些陌生文章所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较为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要求。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以具体某一篇课文为例,从中归纳抽取出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这就是图式,这就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的前提;指导学生归纳抽取这些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就是充满语文味的过程,也必然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有了语文味。例如,在教《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仅仅让学生了解到这篇课文“写了普法战争后,法国沦陷区被迫放弃教法语,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是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不够的。还应当有选择有重点地指导学生从这些具体的内容中归纳出理解本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方法(或写作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方法)。比如,“从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中去理解的方法”“从环境描写中去理解方法”或“判断文中的环境描写的方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方法”等等。再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理解另一篇没学过的陌生的文章,看看能不能达成理解的目标。如果没有,教师需要再次以具体文章为例,进行点拨讲解;然后再让学生运用。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学生掌握方法为止。
相反,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一味的让学生陶醉在某一篇具体的课文所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句题感情之中,这不仅不是语文味,反而成了德育味,艺术味。比如,在教《七颗钻石》这篇课文时,尽管教学形式丰富,花样很多,但教师从头到尾所有的教学活动就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懂得“做人要有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学生上了一堂语文课就是从道德认知上认识了一个思想品德的道理,而没有认识和掌握阅读理解同类童话或写作类似童话的任何语文基础知识和方法。这样的课上得再煽情,也没有“语文味”,它也许是一堂不错的德育课,但绝不是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