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素材匮乏问题研究
怎样解决学生习作素材匮乏问题
何谓习作素材?习作素材是指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当前,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素材匮乏问题,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语文新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害怕教作文,学生作文素材严重匮乏的现状一直困扰着我们。怎样探索优化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化“无米之炊”为“有米之炊”呢,在此,我来作如下研究。
一、学生习作素材匮乏现象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阅读教学走进了一个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怪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更谈不上从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完全是为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作、为应付考试而作,下笔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尤其是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孩子,课外阅读材料更是有限。目前,习作素材匮乏的现象是:感受单调,题材雷同;内容贫乏,缺乏创新;照搬照抄多,缺乏真情实感;作文结构混乱。这种问题在城乡学校都比较突出,因此亟待解决。
二、借鉴资源解决习作素材
多读书--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朱自清说:“写作的训练,还是从阅读说起。”读书,是知识的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泉源。教师指导孩子读懂课文,每读一篇都会有收获,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让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好的句子全部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通过熟读教材,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让孩子准备一个摘抄本,把课文中闪光的词句记录到本子里,做到脑记、笔记相结合,使课文中的内容,变成学生语言仓库中的东西。
课外阅读对写作相当重要,对学生来说,它是知识的延伸。犹太人在《圣经》中抹蜜,让小孩子从小就觉得书中有值得品味的东西,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郑渊洁童话全集》、《三毛流浪记》、《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学习报》、《小学生导刊》等书报在我班 的“图书角”里都有,学生的图书写上名字后放入橱柜可供全班传阅,少花钱可以共享资源。在黑板上开辟一个“读书园地”,及时更换报刊文章、抄写学生习作、张贴生活图片、提供时事新闻,以开阔学生视野。班里有学生每月订阅了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少年儿童》、《快乐童话》……我号召大家相互传阅。尽量让学生多读,方能从书中积聚习作素材,会让他们得益多多。高尔基说:认为我身上的一切好东西,都是书籍所给予我的。阅读能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相应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名言告诉我们,善读就会善写,学生拿起笔来就能文思泉涌。
利用网络,为习作素材积累插上了翅膀。网络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网络资源拥有形、声、色多元素相融合的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赏析,也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又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到更广泛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在每次作文讲评前,也可播放网络资源中提供的优秀习作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缤纷的画面、悦耳的朗读中感悟到习作的妙处。教师指导学生赏析别人的优秀习作,师生共同分析好在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对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很有作用。
多观察事物--习作会形象逼真。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地昼夜不息。”据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课、班队活动,引领学生随家长游览名山大川,从观察感知、体验顿悟、布局谋篇、运笔成文,都贴近实际生活。一定要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心” 大自然是一个美妙的课堂,它以神奇笔锋为我们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世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源泉。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心”,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思维和灵感。 走进自然,让学生们自由地去欣赏如画似锦的自然景观,秀丽壮美的山川河流,再让学生们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培养逐渐激发学生们写作的情趣。冬天下雪了,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啊!我问学生们,下雪了你 们有什么感触?开始只有个别同学发言,我又接着问:“你们喜欢雪花吗?为什么?”大家都说喜欢,冬雪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让小麦保暖,清洁空气。“那么,大家说说自己见过的最美丽的雪?”学生的感情被调动起来了。对冬天的雪花充满了无限爱意,进而观察雪花,并进入丰富的想象之中。学生兴趣盎然,然后学生们抓起笔把心中的“爱”自然吐露出来了,连平时不喜欢习作的学生也有话可说了。 让学生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妙,观察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