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汉字基本功训练的几点看法
如今,汉字书写已经成为教师基本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各学校“相守计划”的必选项目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国家大力推动这项活动,我是很支持和理解的。作为教师,掌握汉字的书写技巧,写出一手规范的汉字是很有必要的。在这里,我想对汉字基本功训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同各位教师探讨。
首先,不能将机遇看成负担。我经常听到有的同事抱怨:“我们每天教学任务重,学校其他事情也很多,还要抽出时间来练字,这不是折磨人吗?”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我们作为教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书法文化义不容辞。每个教师如果都能带头写好汉字,给学生做出表率,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写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放松紧张的工作情绪,对我们自己有益无害。至于说时间不够,那都是借口。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总会有的。
当然,练字是持久战,有的人急于求成,这也不好。我们很多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练了很长时间却没有长进,甚至感觉倒退了。其实,不是真的没有进步,而是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值高了。我们读大学时,我们的三字辅导员做过一个实验。开学初,她让我们每个人写一段文字,要认认真真,拿出自己最高的水平。我当时就一笔一画地写了交上去,不再理会。到了学期结束,她又还给我们了,让我们再看看自己原来写得怎么样。我把自己的作品一看,就觉得这字太难看了,我怎么能写这么差的字呢?也就是说,我们觉得自己的字没有提高是正常现象,没有必要想得太严重。只要持之以恒,字还是可以练好的。
另外,我们也要避免一些误区。我们读大学时,读过我们大学一个退休教授林桂生先生的《学写规范汉字》,里面对这些问题作了很细致的讲解。我们练字肯定要对照字帖,因为一开始就我行我素肯定练不好,然而我们也应该对字帖批判地继承。尤其,作为教师,一定要区分规范字和书法字两个概念。字帖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有的书法家的字虽然很漂亮,但有的字形是不符合书写规范的。当下很多字帖用的依然是繁体字、旧字型字,而我们日常生活写的是简化字、新字型字。汉字简化到今天,字形和古代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平时写字就不能把不符合规范的写法也继承过来。例如,写草字头,一横就是连着的,不能像旧字型那样写作两横。古人写字往往不注意规范,连颜真卿、柳公权这样的书法家都有这个毛病。例如,“明”左边是个“日”,偏偏有人写“目”;“京”中间是“口”,偏偏有人写“曰”。我们今天就不能这样刻意标新立异。包括今天很多书法家的字也有不规范的地方。“来”中间是一竖,偏偏有人写成竖钩。我们绝不能说书法家都这样写,我们也这么写,那样会误导学生。规范很重要,片面追求书法的美感而忽略规范也会弄巧成拙。北宋人张商英喜欢写狂草,让侄子抄自己的诗。侄子认不得,就问他那是什么字,他说:“你怎么不早一点问我?我自己也忘了。”我们今天如果也这样,那就会误事。我写字这么多年,不敢说书法上达到了什么高度,起码比较工整,不会让人产生歧义。我们读大学时,班主任让我们把自己的信息写到公文纸上,写好后,他专门让我誊抄一遍,就是觉得我的字工整。我当时看到有个同学写的自己的家庭住址,写到了哪个村哪个组,“组”前面那个字又像汉字“八”,又像数字“11”,我看半天辨认不出来,只好照描,出了问题让班主任他老人家找那个同学的麻烦,我不负责。可见,有时候注意规范还真会误事。所以我说,我们平时写字讲规范,起码的要求就是说要容易辨认,不产生歧义。
以上就是我对汉字书写的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望各位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