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联
下面是小编为各位收集的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联文章精选四篇,请各位查阅!
范文一
从教十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其间,曾有过几多成功的喜悦,但有时也被工作中的苦恼所压抑,这就是作文教学。一段时间里,我不知作文教学怎样教,对于学生写的作文感觉没法批阅,无从下手;而学生一提写作文,便出现“横眉冷对方格纸,昂首干盯天花板”的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学生语言积累少,没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二是学习的重压使学生失去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的机会,切断了作文之源,导致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更没有创新可言。可喜的是我承担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操作体系构建研究”这项实验,六年过去了,由于自己的努力,学生由“不会写”到“学会写”,由“不愿写”到“我要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你随便出一个题目,构思几分钟,只一会工夫,便有很多学生能写出语句通顺,主题明确,富有个性化的作文来。我庆幸自己承担了这项实验,更庆幸自己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探究,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弥补不足,终于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创出了一片天地。
一、激发兴趣作导航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首先我从低年级学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做起,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兴趣。由于低年级课本图文并茂,许多插图形象、生动,除了辅助了解课文之外,也是绝好的说话、写话的材料。于是我做了这方面的有心人,有目的、有选择地挑选趣味性强、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的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每个学生都能说、会说、说好的基础上把图意写下来。只要把话写完整,写通顺即可。这样为学生们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再随着年级的增高,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要求,学生不但不敢到厌烦,相反更乐意去写。这时再跟上奖励机制,把学生优秀作品在班级板报、学习园地上张贴,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感到写作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样谁不愿意把心中的话用充满生命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呢?
二、关注生活写美文
1、多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说话时才能言之有物,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记得有一个单元的习作是写秋天的一处景物。在习作之前,我先让学生去观察秋天的景象,然后选自己喜欢的一处作为写作对象。由于田野是最能体现秋季变化的地方,农村的孩子也最熟悉,所以许多孩子不约而同地选择写田野。为此,我就把学生带到校园的田地边,指导观察顺序,要求抓住某一处特点,仔细观察,选定事物的变化,注意观其形,听其声,并把观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正如作家茅盾所说:“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正是有了生活的素材,真实的感受,才有学生优美的、生动的、形象的秋天田野。
2、勤积累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中的道理就是文章源于积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阅读总量累计达180万字以上。从这一点说积累很重要。只有语言储备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摘抄笔记。既要有课内课文的摘抄笔记,又要在阅读书报、观看影视作品、收听广播信息、搜集经典古诗文时做一些课外读物的摘抄,同时,让学生把在阅读时摘抄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名言警句反复吟诵,使之长住孩子们的大脑里。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且还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善交际
由于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我国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能力定位主要是——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复述基本内容、能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能围绕一个意思当众做三分钟的发言、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在这个环节中,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形式有:课前三分钟演讲、经典古诗文诵读、日记宣读、精彩片段赏诵等,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经过长期的品读、鉴赏,建立语言宝库,学生写作时能够随心所欲,真情表白。
4、常练笔
俗话说得好:一日不练,手生脚慢。做事是这样,写作也如此。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虽然农村生活不像城里那样丰富多彩,但是也有着广阔的天地,每天也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我鼓励学生们坚持每天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他们智慧的双眼去发现生活,去书写生活,去赞美生活。天长日久,日积月累的去做,学生不但积累了生活素材,还储备了写作能力。除了写生活日记外,我们还坚持采取两种形式的随文练笔积累写作素材:一种是仿写文中优秀的片断、写作方法;一种是续写结尾,续编故事。正是经常这样做,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下水文”来引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进步。”叶老先生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在作文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教师坚持“下水”练笔,把自己的小作品展示给学生。例如:我和学生约定一同写日记,第二天按顺序宣读,我也不例外。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下水”文,不仅对学生写作有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能起示范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时“下水”文犹如一块跳板,缓冲了学生写作的坡度,开阔了他们的写作思路。特别是小学生,如果从不同角度打开了观察生活的大门,使他们体会到生活就在身边,就能写出求真求实的文章。
四、作文“复批”显成效
学生在激情四射的状态下写出来的文章也不是尽善尽美的,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草稿本做精心批阅,然后发到每个学生手中,选择典型作文做一节讲评课,学生根据教师的评议进行“加工”“修改”,然后到指定小组那里进行评议,各组都认为满意了,再誊写到作文本上,教师做最后一次“复批”,这主要是检查学生誊写中的错误。实践证明,这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经过以上这几个环节,让我体会到作文教学成功的喜悦,更让学生们在写作的海洋里尝到足够的甜头。他们从此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写真生活,让新农村朴实的气息在学生的笔下更加芳香四溢,意蕴幽深。
范文二
批注式阅读,架起与习作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在实践中觉得惊喜的是,批注式阅读还带来了另一种益处:它为阅读与写作搭建起融合的桥梁,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无疑,批注式阅读是在小学高段值得尝试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我认为比较适合在小学阶段进行的批注式阅读方式有:
一、感想式。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感受式阅读。比如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在阅读《冬阳童年 骆驼队》,读到“看骆驼咀嚼的样子,连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个细节时,她批注下自己的感想“作者是肚子饿嘛?不是。作者是被那可爱的家伙逗痴了,看得连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歪着脑袋的小姑娘站在骆驼前那入神着迷的样子,真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此处细节的描写,恰恰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紧紧抓住这个细节写下批注,不但感受真切而深刻,真正体现了独特的阅读体验。同时,感想式批注还可以是一篇比较完整的感想文,写下学生在读前读后的整体性感知。比如对《冬阳童年 骆驼队》的品读后,学生写下了一篇读后感,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深受感动:“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返。是呀,童年是多么令人怀念。时间飞逝,13年时间转眼间过去了,3岁时候的傻样依然在我的脑子里浮现——把裤子当衣服穿,把衣服当帽子戴;把头发剪下来,把自己妆成小花猫。现在想起来真可笑,晚霞落日亮童年!没错,人在童年这段时光是最美好的,是最纯真的!林海音怀念童年,我们都怀念童年,童年是我们大家最美丽的梦想!”这样的感想,是学生在与文本深深对话交流后最真切的体验,是学生阅读后真情喷发的流露,它是任何教师的讲解无法替代的。
感想式的批注,既是课堂教学重要的参考依据,便于教师更有效地进行阅读指导,又很顺利地融合了写作,使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训练,提高读的效能,提升写的质量,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不用自己喋喋不休的讲解和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阅读阶段交流并记录自己真实的特有的感受,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行为。
二、摘录式。
我们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把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表达好的思想、见解,做一些批注记号,比如加上红杠或红圈等。一段时间后,可以分门别类摘录到读书卡片上,如按名言名句类,成语类,精彩对话类,成功的动作描写类,出色的景色描绘类等角度进行摘录。同时记好阅读的记录,对一些有兴趣或难解的段落或者篇章可以进行重复阅读。
摘录式批注,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已经实践了四年。有的学生已经整整摘录了五大本甚至六七本。这些批注的内容,变成学生自己摘录本的精彩篇章,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阅读的敏感度也增强了。后来还有了新的摘录形式,学生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用概括的形式摘录下来,使每个学生既品味语言现象,又关注课文内容,进行了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把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个性化的理解和概括紧密糅合起来。
三、质疑式。
学生在读中总是一边欣赏一边生疑。古人云:“学贵有疑”。无疑不能激思,无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读书,才会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阅读《冬阳 童年 骆驼队》时,很多学生看到题目就疑窦顿生,他们在题边批注:为什么这样三个毫无意义关联的名词,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文题?这样的质疑,恰恰是阅读本文要解决的重点。我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课文的中心,你们的质疑也是我想要的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细细品读。读罢,学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冬阳 童年 骆驼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温暖而丰厚的背景,三个词语犹如三幅美丽的画面,组成了林海音童年的基调,温暖,美好,新奇……”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带着质疑去细细品读,这样的过程,就是一种阅读思考,一种阅读挑战,一种阅读探索。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随地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深,价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批注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四、补充式。
补充式批注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习作能力。例如,读故事,然后要求学生改变故事中的某些部分或结尾;读故事的开头,要求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尾等等。一篇文章学完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深受感染后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或情感。假如教师能适当地加以引导,学生便会文思泉涌,跃跃欲试。例如:学习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学生懂得了要爱劳动,于是在课题旁写上“爱劳动”;学习王二小,体会他的精神品质后,在课题旁写上“勇敢、机智”;学习、理解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后,在课题旁写上“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等等。其实,每学习一篇课文,都可以这么做。拓展文本时,恰当的批注能升华文章的思想内涵。
五.联想式批注。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学生会联想到许多古人的诗句进行批注,“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用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给《桂林山水》作批注。读着秦始皇兵马俑那威武雄壮的军阵,联想到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解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用诗人臧克家《有的人》中的诗句作评注,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伯父鲁迅不平凡的一生。在这样的批注阅读过程中,学生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批注式阅读”本身也是对话的过程,批注式阅读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他们的阅读个性,让读书不再是处于一种被动,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相反读书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读书的乐趣,得到健全的心智,形成独立的思想,拥有自主的精神,他们的个性得以神采飞扬。
范文三
读写结合,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宝贵经验,也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对改善课堂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
课堂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老师们广泛运用。然而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设计的训练随意性大,缺少系列的、整体的训练目标,时机、方法、难易把握不当,致使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现“阅读和写作的和谐统一呢?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切实提升“写”的品质,努力使学生将吸收得以外化,在每一次的读写训练中有所收获,获得发展。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一、依章循法,仿写迁移。
“仿写”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仿写的范例就是写作规律和模式的具体化,是“形象化的写作理论”,是小学生认识写作规律的感性材料。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范例的章法为章法,依章循法地引导学生从事写作练习,通过对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
1、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并对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通顺。
2、通过仿写篇章增强学生构段、布局谋篇的能力。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写作过渡。
二、盘活教材,读写互动。
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模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篇篇课文是读写有效迁移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读写有效链接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练习来确定。
1、读前先写,赏文对比。这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读写有效链接方式。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把习作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水平先试写。教师可根据学生练笔完成情况,结合读写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言文字,使学生在切身的对比中感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这样做既合理地使用了教材,又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前读后感。读后感是读写有效迁移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平时教学中,运用得较为保守。我们完全可以把写读后感更灵活地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教师用浏览的方式阅读,重在留意学生的“思”。写课前读后感,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实到实处;对于教师亦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作用。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学生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
3、课中批注。这是读写有效迁移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作一些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此时的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
三、学以致用,迁移实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上看,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描写活动等不同类别的资源(素材)都有反映;从形式看,有文字素材(分词语、句子、段落和全文素材)、音像素材和实体素材。因此,“读写沟通、从读学写”的方式,除前面提到的向课文借“生花妙笔”,通过模仿由读到写迁移外,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式值得研究。
1、变换文体练习写。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有推理故事、新闻写作、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这种练笔方式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写既有内容(有素材)又有依托(有方法)。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具有童趣的情景诗改写,以及现代诗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曾经听过这样一节古诗作文课,就是结合对清代诗人袁枚《所见》的学习,把这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改写成记叙文。教师通过引导,变换观察角度,以牧童的视角、黄牛的视角、鸣蝉的视角,乃至路旁树木、小草等事物的视角,分别演绎出别具一格的故事。这样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情境进行改编,效果很好。教者这种“读”与“写”的有效迁移,给听课的老师以很大的启发。
2、发挥想象补充写。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事描写留有余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 处补充。
3、填补空白扩展写。文章的某些情节会有跳跃性,或写得相当简单,或略去不写,为读者留下了“空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教材所提供的艺术空白,并对此加以补充,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可以说,这些在阅读教学中的各种方法,让学生学完后及时消化,进行练笔,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的习作也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负担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实践中,要真正做有心人。把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自身教学的目标,在“读”“写”之间寻找结合点,达到读与写的和谐统一,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为“母语”的传承、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范文四
“随文练笔”成为实效性读与写的纽带,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只有真正理解随文练笔是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学习方式,并以此为准则寻找练笔点,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实验以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随文练笔
随文小练笔新教材中有许多空白点,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这时巧妙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练笔,除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有具体的战象嘎唆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其内心世界是课文的空白点,也是阅读的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嘎羧驻立江滩,神情时而凝重,时而激动,它在想些什么呢?是否在悄悄地作着什么决定?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生1:嘎羧看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心里波潮起伏: 回想我的一生,既像天边的朝阳,红红火火;又像这一湖江水,平平淡淡…… 生2:也许,我的同伴同死神一起召唤我了……对不起了,我的祖祖辈辈,对我而言,波农丁和村民们是我的“家人”,同伴们就是我的兄弟,村寨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我要与我的兄弟们同卧一个“百象冢” 。
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真正的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战象嘎唆的内心世界,为嘎唆的有情有义所感动,所震撼。
随着对课堂教学的把握能力,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展示这一精彩的。如在思维发散的点上练笔。对于一些课文,存在着思维的空白点,可根据当时的情况引导学生加以设想、补充。比如《凡卡》这一课, “假如爷爷从其他途径了解到凡卡的处境,他会怎么样呢?”又如在情节空白的地方练笔。有些文章,它的某些情节有时会有跳跃性或者写得相当简单,甚至略去不写,为读者留下“空白”。在阅读教学时,又往往需要对这些地方作扩充和填补,才能获得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如《绝招》中小柱子是如何偷偷练自己的绝招的。让学生想象进行练笔,因为多动脑,才能见精彩。
二、仿照课文进行随文小练笔
“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文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老师说的要写得生动具体。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才会逐步掌握写作的门路与规律,渐渐激发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自然也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
1.仿写经典句段
经典句段有着经典的模式,掌握这个模式,学生也能写出经典句段来。《白杨》一课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部分就是经典段,我让学生进行仿写,效果非常好,有写医生的、写士兵的、写老师的……有的学生写道“哪儿有困难,哪儿就有士兵的身影,不管是在荒凉的沙漠,还是在猛兽出没的大兴安岭,他们总是勇往直前,救助受困群众。”
2.写自己的想象
当学生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时,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就更到位了。《桥》一文写的是一位老支书在洪水中让群众先走,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感人场景。教师就在课文的最后设计了随文练笔:假如这对父子在美丽的天堂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写。
父亲:儿子,对不起啊,我没有保护好你,没有尽一个父亲的责任。但我是共产党员啊,也是这个村的支书,我只能这么做哇!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儿子,你怪爸爸吗?
儿子:爸爸,我怎么能怪您呢?您做的一切我都明白,我也是共产党员,我能理解。当您在最后关头把我推上木桥的时候,我就明白,您是想保护我的,这就足够了。就让我们在天堂里继续做一对有情有义的父子吧!
3.写自己的感悟
学生有自己的视野,也有自己的感悟。尊重学生,就该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白杨》一课结尾,当学生明白这位西部建设者托物言志,希望子女也当一名西部支援者的时候,所有人都感动了。这时候,写下学生自己的感悟,那是最真最纯的。有的学生写道:“敬爱的西部建设者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荒凉的戈壁在你们的努力下,散发着勃勃生机。你们的无私奉献让我感动,你们那“奉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将一直鼓励着我,好好学习,将来也为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回放经典,模仿文本,不仅让学生有话说,有东西写,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借鉴了作者的手法,去再现自己的快乐写作之梦。
通过课堂上的朗读体会,学生对课文中的典型构段和谋篇已经有了深刻的领会,比较容易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此时教师如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句段进行练笔,让学生拥有仿写这根“拐杖”,相信能快捷地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像这样的系列练笔,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
三、巧借阅读课文中的“小结”进行随文练笔
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往往要进行一次短暂的课堂小结。小结的内容往往是一堂课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的学习方法或者受到的启示等等。但是,如果我们长期这样做,课堂就显得比较呆板,学生也无兴趣。我尝试着把这种课堂小结改成学生随课情而进行的小练笔。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表达个性化语言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小结抒怀
如《草原》一课后,我激发学生兴趣说,如果你是这次到草原旅游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草原呢?请你动笔写篇导游词吧!一个学生写道:“亲爱的游客朋友,你们好!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这里的天空明朗、空气清新;这里广阔无边,一碧千里;这里牛羊成群,骏马飞奔;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这里的食物也是风味独特、与众不同,有手抓饭、烤羊肉、奶豆腐等等。让我们快走进草原尽情享受吧!”
(2)文尾续写
好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意犹未尽。课文《爱之链》末尾写道女店主“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可以让学生接下来续写“乔依醒来后……”,学生借助对文本的感悟,表现故事。再如学习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一位老师提出:“南郭先生后来的生活怎样呢?他还吹竽吗?”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延伸,对课文情境进行合理性推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
阅读教学明确要求以读为主,以写为辅。随文练笔,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准确寻找阅读教学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使学生写得轻松,练得实在。有道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要提高习作能力,仅靠每学期几篇计划作文是不够的。坚持写“小练笔”,“大作文”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