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谈论语
每逢教学研讨,老师们都会就学习方法大谈特谈。学段层次有别,学科门类不同,其学习方法亦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循规蹈矩继承者有之,推陈出新独创者亦有之。
细细思量,我们老师们所谈的学习方法还是受学段、学科的局限性极大。多是以学段、学科的微观层面为主,甚至说仅仅是解题方法技巧而已。没有从宏观的角度深刻领会学习方法之精要。
《论语》中孔子谈学习方法看似简单,或者说可以用“疑”、“思”、“问”三个字概括。其实内涵却是极为广博而精深的。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谈谈对其理解:
“疑”,就是疑惑,质疑。它 是一切学习行为的开端。疑惑解决的是“我们为何要学习?”的问题,质疑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我们连因何而学都没搞清楚,还何谈方法?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是为下矣。”这则语录意思是说,生而知之的人有,那是先知先觉者。但毕竟太少了。圣贤之人也最多不过是学而知之的人。而我们绝大多数的就只能算是困而学之的人了。如果困而不学,那这样的人就实在太差了,可以说就是太愚昧无知了。 因此,我们学习就是想要向贤者看齐,成为一个有知识、品位、思想、道德的人,能为民族、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
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会没有困惑。因为要解惑,所以得学习。学习则必先有疑。没有疑的学习者充其量就是照本宣科、照搬照抄、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式的知识搬运工而已!所以,我们老师教学时一定要培养孩子们的质疑精神,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孩子们带着疑问去学习。这一点特别重要!
“思”,即思考。俗话说动脑筋。它是一切学习行为的关键。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可见,思考是行为的前提。思考是一切行为的指挥棒。正所谓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当然,思考与学习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说,学习了不去思考,就会没有收获,甚至会上当受骗,无所适从。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思考,甚至是空想,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从而使思考的问题、理解感悟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式的结果。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务求孩子们带着疑问去读书学习,然后引导孩子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再回到书本中给问题找到知识支撑的依据。这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正确的,才能学有所感、学有所获,才能逐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能力。这一点也是很关键的!
“问”,就是提问,求问。我要说的更偏重于求问。也就是问难解惑。它是一切学习行为中获知的重要途径之一。
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学习能力自然有差异。但每个人在学习中都总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困惑。那怎么办?求问,寻求帮助解惑呀!有问题就虚心请教呗!我国古代不乏如三顾茅庐、程门立雪这样的求问典范。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常和孩子们讲,如果一个孩子每天,甚至是每节课都有问题问,那么,三年下来这个孩子就基本没问题了。学习必然会大有进步,成绩一定会很突出。反之,如果一个孩子三年来没有问过一个问题,那么,这个孩子必然就成问题了。其结果就会沦为差生。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言的困而不学之人吧!
问,不光要勤问,善问,还得不耻下问。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做到有疑必问。今天的问题绝不拖到明天问。问老师,问同学,问工具书,今天我们还可以问“百度”。学习中时时处处有你的老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是吗?这一点同样是必要的!
总的说来,要想学有所获,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求问。
“疑‘、”思“、”问“这三个字,谨思之,勤悟之,切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