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龄前儿童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涉及两个学段、事关学制的历久弥新的话题,是指儿童从在幼儿园接受基于游戏的学习环境,过渡到在小学接受结构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儿童的身份、学习地点、心理、认知、日常作息等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儿童要面临来自认知和心里的种种困难。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小学要重点做好入学后的过渡和教育,有针对地缩小两个阶段在环境、课程、班集体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减缓学习的坡度和难度,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表明:儿童在小学的学业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幼小衔接是否顺利,良好的衔接过程甚至可以使儿童拥有较高水平的社会能力,并与其今后的学业和社会成就有关。作为第一次过渡经历,儿童的幼小衔接经验对他们未来的学习起导航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幼小衔接是儿童学习和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家长是幼小衔接的核心成员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儿童在向小学过渡期间,正是在家庭中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关键期。家长不仅清楚孩子的早期经验,还对孩子在社会性、情绪调节、学习基础、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入学准备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父母参与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家长参与通过日常活动、学校活动、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制约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不良表现。家长参与到儿童的认知活动和家庭作业中,儿童就倾向于有更好的学业表现和技能发展。儿童的行为和心理也会受到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和家长心理状况的影响。家长除了可以在家中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幼小衔接外,还可以在幼儿园协助教师开展有效的幼小衔接活动。比如:参观学校;参观教室和操场,以及熟悉各种设施,知道饮水机、洗手间、医务室的位置,参加小学的校外活动,面见部分老师等,都是家长很好的参与方式。
二、儿童是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主体
上学之前,孩子们已经在各项学习中做得非常精彩:他们学习与人交流,学习感知世界,学习提出并解决问题,学习寻求帮助,能够津津有味地阅读漫画、故事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幼小衔接中,儿童需要把从前的能力迁移到小学各项新的活动中去。同时,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有着特殊的心理诉求:他们需要获得价值感、尊重感和胜任力,因为这些主观感受可以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身体上的安全感同等重要;他们需要适应,要在日后的学校生活中树立自身的学业和社交形象;他们需要归属感,希望自己的文化背景能够在学校中被认可、被尊重、被重视。
三、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共同构成幼小衔接动态关系网中的主角
儿童顺利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共担责任。他们在幼小衔接中的工作包括:在家长的允许下,共享相关信息;聆听孩子的看法;承认家庭的作用;在家庭、儿童、幼儿园、小学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网;确保幼小衔接计划满足周边环境的需要。
幼儿园与小学应定期进行互访,家长在不忙的时候要抽空和孩子一起游戏和交流,在家长的许可下,共享学前儿童成长档案。学校应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活动,以熟悉校园环境和教师。设法帮助学前儿童与在校小学生结对子、交朋友,这样可以通过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并巧妙地通过小学生向学前儿童传递小学校园的生活经验。学校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从学前儿童熟悉的活动开始比如搭建橡皮泥活动台、设置积木区、演唱熟悉的歌曲等,然后逐渐拓展活动的范围和水平。在此过程中,可邀请幼儿园的教师加入。
幼小衔接的本质是一种生态学现象,儿童要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面临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容易受到伤害,也面临着多种可能性。幼小衔接过程可能使儿童感到压力重重,也可能是风平浪静的;可能为儿童带来积极的发展契机,也可能让儿童经历挫折。所以,家庭、幼儿园和小学应共同为儿童顺利渡过幼小衔接阶段提供外部环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