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审美创造力的思考
如何在泥塑特色活动中提高大班幼儿的审美创机造力,这是我这一学年来开展班级特色活动时一直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泥塑活动作为幼儿美术活动的一种形式正逐渐被很多幼儿园运用。孩子们只需要一些彩色的黏土,通过简单搓、团、压、捏、拉等手法,顷刻间就可以随意地创造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当他们产生了创造意识后,就会迫不急待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在验证过程中,他们会一次次地改进自己原有的思路,通过再思考再动手,最终达到完美的结果。培养幼儿审美创造力可以在泥塑活动中通过与主题的融合,从而开拓幼儿的艺术视野,使审美创造力建立在广博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我将通过具体的实践,谈谈泥塑活动中提高幼儿审美创造力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可见,先生也是十分重视环境的,他认为如果儿童被置于一个有利于他们的自然发展的环境中,使他们能按自己的需要、发展的节奏和速度来行动,他们就会显现出惊人的力量。个人对环境的自然的自发的活动,好比有些象棋高手,有很多是小时候在家门前的一棵树下看成人下并慢慢喜欢上的。所以说,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适宜的教学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环境即是教育。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1)美化活动环境
“根据孩子们不断的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我们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之门。” ——陶行知。记得开学后第一次泥塑活动——菊花,当孩子拿着捏好的菊花给交我时,我并没有立刻去布置,而是问孩子应该放在哪里。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后来在大家的提议下,我们将做好的菊花贴在了教室的玻璃窗上,孩子都高兴的跳了起来。后来我们又把在特色区里捏的小人、小动物进行装饰后贴在玻璃窗上。在共同装饰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兴趣和热情,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
(2)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只知学而不知做,就不是真的教育。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为了满足幼儿创作的需求,从幼儿的特点出发,我尝试抓住幼儿生活中的关注热点,选择幼儿自身感知过的事,挖掘教育内容。如:吃过的东西如各种酸奶杯、用过的生活用品如彩色吸管、多种形状的KT板等,巧妙的将泥塑融于幼儿的活动之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进行选择,这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兴趣和表现需要,还有利于在探索中独立获得学习经验。达到泥塑活动的教育目的,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KT板装饰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在活动中,孩子们用彩色的黏土捏出了“海底世界’,有鱼、水草、海浪……最后再装饰成相框进行展示。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经过商量,我们又添加了酸奶杯。孩子们给酸奶杯进行装饰,做成了象树桩爷爷的笔筒、有的在做好的彩色笔筒旁边再做一只可爱的小兔,变成了小兔笔筒等等。可是泥干了以后有些零件就都落下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孩子们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在了解了泥的特性之后,他们又尝试用白色乳胶黏。在一次次失败之后,孩子们终于知道,黏土干了以后就不容易粘在上面了。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又捏出了许多漂亮的图案。当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笔筒”摆在泥工展示台上时,孩子们从灵巧的十指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积极的把自己的发现传递给朋友,使孩子们在探究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创作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宽松、和谐、自由的创作环境有利于幼儿创作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在班里我努力为幼儿创设理解、接纳、民主的气氛,给幼儿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毫无拘束的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和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在指导幼儿捏泥时,如果只跟孩子说,今天跟我一起捏一只小瓢虫。首先,我们将小瓢虫的身体做出来,捏成圆圆的身体,然后再捏圆眼睛、嘴巴、触角……”开始,幼儿能安静地跟着我捏着小瓢虫,但当这种新鲜感得到完全满足以后,幼儿与生俱来的探究未知事物的欲望就开始产生了,他们就冒出了一个个问题:“我的小瓢虫身体可以是方方的吗?”、“我可以为自己的小瓢虫虫涂上颜色吗?”、“鼻子可以粘上去吗?”……因此,老师在泥塑活动中的指导不能过多地停留在示范模仿上,这会使幼儿自主创造的过程被磨灭。因此,探究泥工活动的指导方法,让幼儿充分的进行观察。解放幼儿头脑,让幼儿有自己的思想;解放幼儿的嘴巴,让孩子尽情的交流。蹲下来看孩子,有事愿意与老师说,有问题愿意与大家商量做,在即体面前大胆表达思想、感受。教师积极鼓励的话给予孩子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创造力,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创作活动,更加有创作的勇气和热情。
二、关于教学原则的思考
1、愉快性的原则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孩子们的审美创造力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我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上都考虑到了泥塑活动的趣味性,能让幼儿从玩中学到知识,从而使孩子身心愉快的得到发展。
例如:结合主题《恐龙世界》开展的泥塑活动——“棒棒恐龙”,孩子们用彩色的黏土捏恐龙时,有的孩子在恐龙的身体和四肢的衔接处用了牙签,然后跑来告诉我:“老师,这是我刚捏出来的恐龙的腿,看,还会动呢!”有的孩子将捏好的恐龙插在吸管上,左看右看,爱不释手。还有的孩子兴奋的交谈着……知识便在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那舞动的小手中诞生了。孩子们通过捏的过程中知道了黏土的特性:还原性、可塑性,还体会到了捏自己最喜欢的棒棒恐龙时的惊喜。
2、发展性的原则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泥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直观、立体、形象。因此,我从引导幼儿观察入手,掌握观察的方法,如:整体观察、局部观察、细微观察、自上而下观察、由内向外观察、由大到小观察由轮廓到特征观察等,培养幼儿观察的条理性,使幼儿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提高泥塑的表现力。在活动中,注意循序渐进,使幼儿不感到高不可及、束手无策,又不感到不费力气、捶手可得,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经过稍稍努力便可达到的。泥塑活动不仅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是一种综合技能和全面素质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审美创造力发展的平台。如:在介绍十二生肖的内容时,我搜集了很多泥塑十二生肖的图片,并给孩子介绍每种动物身上颜色和花纹,引导孩子去发现、感受美。因为美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有形式也有内容。然后再让孩子们动手实践,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很细心,认真的完成作品,感受了创造的快乐的同时自身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巧用联想的原则
“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细细品味这句话,其实陶行知先生还是告诫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者的想象,这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兴趣的产生和想象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而生动的情境又能增加学习者内心的体验。如,在结合《西游记》主题开展的泥塑特色活动中,活动一开始,就创设了情境,请四个孩子分别穿上服装,拿好道具,扮演唐僧师徒四人,一出场,所有的孩子都开心的鼓起了掌,接着,引导大家一起欣赏,感受唐僧司徒四人各自的不同特征,孩子们都听的非常认真。最后的作品也体现了孩子们无穷的想象。教师根据内容精心设计,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索与联想的兴趣,这对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要注意的是,幼儿的“创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所以在进行活动时,还要关注幼儿已经有了哪些知识技能等问题,然后再此基础上进行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泥塑教学结合了多种感官,通过眼、手、与脑的并用去开发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使他们能在各种生活体验和感觉所提供的丰富印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个性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