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之我见
离开课堂两年多了,今天再走进课堂,听了我校两名语文老师的“语文主题学习”课。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讨论与辩论,听着孩子们有板有眼地展示汇报,感受着老师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时的激动,恍如隔世的亲切感涌上心头。
做了十几年的语文老师,对课堂有着深深地眷恋,对语文有着深入骨髓的热爱。由于工作的需要让我告别了课堂,做了一名德育工作者。不再从事教学,却仍旧关注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脚步。**年,语文主题学习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于是向教研室衣如老师请教“什么是语文主题学习”、又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介绍,我想知道近些年我们学洋思、学杜郎口、学东庐,研究、效仿后语文课堂形式有所改变,却不见学生语文素养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语文主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学生有怎样变化?
一路前行,语文主题学习开展近两年的时间了,不断有老师向我传递信息:主题学习理念虽好,学生没有阅读时间;家长支持率不高,主题从书购买遇阻;课堂所谓的大容量、快节奏都是为了迎合领导听课而备的,常态课根本做不到。踌躇、困惑,担忧,迷茫溢于言表。按理说我对语文主题学习虽了解过,却没实践过,应该没有发言权,但见诸多同事趔趄而行,我想恳切地谈一谈我对语文主题学习的看法,一己之见而已,仅供参考。
多年来语文教学总是围绕教材这一叶之木搞改革,无视旁边森林之绿荫,走来走去总在原地打转,所以难见到学生语文素养有太多的提升。当语文主题学习在**初见端倪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不正是在遵循前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教诲吗?让学生多读能引发他们见识上的广度,而有目地的有选择性的去读,则会引起孩子们对共性内容的深思,还会产生同中求异的想法。正如蒲松龄所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所以,语文主题学习的主旨是正确的,毋庸置疑!
但是很多老师困惑的是:每次参加完各地各校公开课观摩课,回到自己的课堂,在收获的同时也郁闷了,我们的常态课到底怎么上?
记得十年前我在**二中任语文教师的时候,我的前辈张化骏老师给我指导课的时候说过:语文学什么?无外乎风花雪月,诗词歌赋;语文怎么学?那就是听说读写,品词析句。细细回味,这几句话让我对语文教学顿开茅塞。这就是语文教学之本,于是无论课堂教学结构怎样变革,我都坚守住这个根本。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所看到听到的公开课,是在课内组织学生完成阅读之后的一个总体展示,人家把最精彩精华的东西呈现给我们,是成果性的展示,如果我们盲求每一节课都上得都像展示课一样,那就背弃了最根本性的教学原则,也不符合教学规律。
我们都明白光凭课内几篇课文来培养语文能力是行不通的,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体验,就没有视野和见识的拓展,也就没有语文能力的提升。关于语文主题学习,李希贵老师说道:“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将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作为学生主导的时间。8节语文课,留下2到3节学统编教材,其他时间让学生阅读”。所以我所理解的语文主题学习,是在学习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把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后,把教材内容压缩在三分之一课时内完成,然后把其余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原先由课外来完成的阅读内容。相应地,这种改变,我们教师的“教”也顺理成章地回到了常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与孩子一起阅读,不断用阅读去引领人生、共同发现未知世界的“人师”。这样,我们还愁学生没有时间阅读吗?
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不论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按照单元编排,每一个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教学重点、难点上,基本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某一单元5篇文章,从内容上看全是写亲情,或从写作方法上看都是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这就是主题。因此这三分之一时间的教材教学,仍要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完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不能把几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在同一课时都呈现给学生,这样做只能是蜻蜓点水囫囵吞枣,我们要永远记住“求全则悖”这个道理。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路,是希望学生通过欣赏、分享、诵读、比较和模仿来打下阅读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升能力和素养。而这一切还是结合教材来进行的。所以不能走极端,语文主题学习不是抛开教材进行的。
对于购买语文主题从书,家长支持率不高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应该从自身出现的问题去考虑,如果我们把主题从书在课堂高效利用起来,家长会不支持吗?如果我们把课堂大量的时间还是用在教材上分析上,把课堂指导阅读时间放在课后让学生自读,那语文主题学习只是个形式与口号而已。而初中学生课余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从书利用率很低,渐渐的学生做不到,书自然“高束焉,庋藏焉”,一学期下来,书未读多少,家长觉得钱不少花,不见其效,当然不支持再买。
要想成为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就要学会审视、反思、总结和提炼。做任何事情,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坚信自己,谁都会见到青藤绕屋、彼岸花开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