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的角色认知和党员的能力待征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1-24

党员的角色认知和党员的能力待征  
  一、党员角色认知
  (一)党员角色、角色规范与角色期望
  ⒈社会角色——在社会心理学中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地位及其相应的行为规范,是其身份、地位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
  ⒉党员的角色——党员在社会群体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起着特殊重要作用的社会角色,更应正确认识符合社会要求的自己的角色内涵,按角色规范行事。具体地说:
  ①党员是广大群众的带头人,是群体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角色;
  ②是群众意志的体现者和执行者的角色;
  ③是群众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④是群众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⑤是群体人际关系到协调者的角色。
  角色意识是凝聚剂,能把角色与事业凝聚在一起。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增强角色责任感,是党组织对广大党员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党员个体心理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党员的社会角色不但要求党员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规范要有准确的概念和认识。同时也包含了社会其他成员的期望。
  ⒊角色规范——在社会心理学中,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即角色规范。这些标准规定了个体在扮演一特定社会角色时所应有的行为与行动,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职能的划分。
  ⒋党员的角色规范——是由党员的角色地位决定的,它以组织的形式确定下来,对党员的角色行为具有强制性制约作用。
  有组织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运行,要求社会成员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要有准确的概念和认识,自觉地按照角色规范行事。这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化的首要任务。
  ⒌党员角色期望——党员角色期望指的是社会大众对党员行为的要求。角色期望不是一些行为的清单。而是复杂的包括认识、态度、感情的总和。它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在个人没有正式扮演这个角色之前就规定了的。一方面,它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心理倾向,即社会公众对党员及其角色行为的评价、情感和行为反应方式;另一方面,党员角色期望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社会群体中,绝大多数成员对党员及其行为的态度。同角色规范一样,党员角色期望对党员的行为也具有约束作用,前者是强制性的,后者则是非强制性的。
  党员行为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党员与党员角色规范的符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党员与党员角色期望的符合程度。符合角色期望的党员及其行为方式,群众才会给予积极的评价,才会抱积极的情感,才会有积极的行为反应,党员的角色作用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对于不符合党员角色期望的党员及其行为,人们则是持否定的评价和消极的情感,当然也就不会接受其行为的影响而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总之,党员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既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也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同时,还是一定的社会心理模式。党员行为的有效性,既取决于党员的身份地位,又取决于党员与党员角色的符合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其与群众对党员的期望的符合程度。
  (二)党员的角色行为与角色知觉
  ⒈角色行为——是指在角色概念、角色期望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即角色实现。角色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⒉角色知觉——是指人对其社会角色的认知和判断,是角色实现的主要因素。角色知觉正确与否,有三个相关的因素:
  ①角色概念、角色规范和角色社会期望的明确程度;
  ②以往的角色经历和现实的角色学习程度;
  ③对角色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环境及时代的变化,大的历史变动,往往会引起角色内涵的变化。对这种变化不敏感或不适应,会导致角色实现偏差。如我国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之初,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经商问题上,就曾出现角色不明确现象。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的党委与行政领导也曾存在角色不明确的问题。
  ⒊党员的角色概念、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具体规定性。是一定经济、文化、社会条件的产物。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至今经济、文化仍不很发达。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强化的许多传统观念影响很深。以至在现行政治体制中和我们党的建设中,封建主义影响仍远未肃清。因此,无论党员的角色概念、角色规范还是角色期望中,都残留着封建主义影响。比如,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力属于人民”。这些都是以党章、宪法形式确定的领导者角色规范。但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唯命是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此,马克思早就分析过:小农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这些就是家长制现象,特权现象在我国一定程度上仍然得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又如,长期封建社会形成“忠君”、“臣仆”等思想,尽管《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共产党员应该忠于党的组织和党的原则,不应该效忠于某个人。任何人不得把党的干部当做私有财产,不得把上下级关系变成人身依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对党员干部的人身依附的角色概念和角色期望。有的党员干部既甘愿对上级人身依附,又要求下级对他人身依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而
  “为民作主”则是封建社会“父母官”的恩赐思想,但是,为民作主至今仍是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角色概念和角色期望。
  ⒋角色作为差异。现实生活中,党员所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千差万别的,绝大多数党员能够表现出与其角色规范、角色期望相符合的角色行为,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有些党员的行为则是与其角色规范相悖,或与角色期望不符,因而是不合格的党员。
  ⒌角色适应。人作为社会成员,一生中都要经历多次角色变化,而且往往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同时扮演几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一位党员干部既是领导者,同时又是被领导者,由于党员干部所属群体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就有个角色适应的问题,即改变旧的角色行为模式,适应新的角色,表现出新的角色行为。这样才能表现出有效的角色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党员干部角色的社会功能。良好的角色适应是以正确的角色知觉为前提的,是在角色活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也受党员的情感意志、个性特征所制约。
  (三)党员的人际知觉
  ⒈社会知觉——是个人对社会刺激的整体性的反映,通过这种反映,人们得以认识客观事物。社会刺激的内容很广泛,其中包括社会中的人与事。
  ⒉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⒊党员的人际知觉——既包括党员对群众或党员干部对工作群体的知觉,也包括群众对党员的知觉。人与人在相互知觉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一定的印象,有的深刻,有的肤浅,这种初始印象,都对以后的行为发生影响。
  在党员与群众的相互知觉中,群众对某党员(干部)有良好的印象,该党员的工作就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又有较高的号召力。党员干部如果对某下属有良好的印象,那么,这位下属的工作会经常得到党员干部中肯的评论。这种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留下的印象,不仅包括个人的外形特征,还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以及与个人的经历、工作环境、文化程度相关的特征。
  ⒋党员人际知觉中认识偏差的种类及产生原因。在党员的人际知觉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双方通过相互知觉,会形成一定的态度及情感,彼此间或有好感,或有反感,这就很容易造成认知偏差,以致作出错误的推测、判断和评价。了解和掌握对人的认知经常出现的几种偏差及产生的原因,对于提高党员人际知觉水平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①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初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它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鲜明、牢固地影响甚至决定着双方交往的关系。在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容易造成“先入为主”的偏差。我们应注意避免和克服它的消极影响,不“以貌取人”,不凭自己好恶看人,同时,又要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党员威信和形象的建立都和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密切的关系。
  ②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从而掩盖了对其余品质或特征的知觉,所谓“一俊遮百丑”就是晕轮效应的一种现象。这种效应常常造成人们在知人的过程中“以偏概全”的偏差。我们党员应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人、了解人。全面地认识别人是党员人际知觉发展的重要标志。
  ③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各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或者说是指对人概括化的看法。它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会成为知觉他人的捷径,但更多的还是给人带来认识上的偏差,事实说明:用对一个群体固定看法来看待个人,总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当之处。党员应破除刻板印象的不良影响,防止用固定的模式去看待和衡量所有的人。而必须从每个人的具体行为表现中获得印象、认识并客观地评价他人。
  ④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说在与陌生人接触过程中,第一印象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在与熟悉的人交往过程中,近因效应则起更大作用。例如,对所熟悉的人在行为上表现出某种新异性,常常会影响或改变对这个人的看法。在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近因效应。一切动人心弦的讲演都会使人激动不已,我们应抓紧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切莫错过良机,影响教育效果。
  总之,党员对任何一个人都要深入细致地全面了解,切忌出现人际知觉上的偏见。
  此外,党员也会给群众留下各种印象,广大党员与群众朝夕相处,给群众的印象见于细微之处。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给群众留下有关党员(干部)的组织能力、处理问题的态度以及为党的事业进取奋斗的精神(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等各方面的深刻印象。如果我们党员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能给广大人民群众以良好深刻的印象,无疑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大的收效。
  二、党员的能力特征
  (一)能力概述
  ⒈什么是能力。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同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同样,党员的能力也只有在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
  虽然能力是和一定的活动联系着的,人们是从完成一定的活动的观点来考察和确定人的能力的。但是,不能认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使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才称得上是能力。
  例如,活泼是一种心理特征,但它不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不是顺利地完成一般的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沉静的人,同样可以顺利地完成一般的活动。因此,活泼这种心理特征就不能称为能力。记忆力是人们顺利完成一般的活动必不可少的,记忆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活动效率,记忆力是一种能力
  ⒉能力的分类
  ①认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这是按能力的性质进行的分类。
  感觉、观察、思维等认识能力,是人们完成活动最主要的条件。
  实践活动能力,如体育运动、技术操作、生产劳动等能力,这是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外部动作,以作用于外界环境的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参加社会群体生活,与周围人们互相交往、保持协调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人是在实践活动(包括交往活动)中认识客观世界、提高认识能力的;人又是依靠它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去调节自己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这三种能力,人人都有,但不同的人每种能力所具有的程度不同。
  ②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按能力的创造性程度进行的分类。人们无论在认识活动,实践活动或社会交往活动中,都有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
  再造能力是指顺利地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按照提供的式样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能迅速地掌握知识,善于按照所提供的式样进行活动。一般来说,这种能力符合学习活动的要求。如有的党员善于将别人创造的工作经验运用于自己的实践,正是这种能力的体现。
  创造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的、独特的东西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富有创造性,善于创新。这种能力符合创造活动的要求。
  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是紧密联系的。不仅再造性活动一般都包含着创造性因素,创造性活动也包含再造性活动,而且创造能力也是在再造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这是按能力的倾向性进行的分类。
  一般能力是指在许多基本活动形式中都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人在一切活动领域中都需要的,如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等等。
  特殊能力是出现在某种专业活动中的能力,也就是指各行各业、个学科领域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能力。例如,从事音乐活动必须具备乐感、节奏感以及音乐听觉表象等心理特征,这就是从事音乐活动的特殊能力。
  在活动中,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它们是有机地联系着的。一般能力往往寓于特殊能力之中,通过特殊能力表现出来,而特殊能力只不过是某种一般能力的特殊化、具体化。例如,记忆力是一般能力,但在人们的专业活动中,则表现为特殊能力,它可以是演员的情绪记忆力,画家的视觉记忆力,音乐家的听觉记忆力等等。因此,一般能力愈是发展,就愈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活动中发展特殊能力的同时,也会促使一般能力的发展。任何单一的能力并不能保证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要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常常需要各种能力的结合。
  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最完备的结合,叫做才能。严格讲,人要顺利地完成一项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才能。
  人的一般能力的有机结合,称为智力。智力属于能力的范畴,它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等五种基本认识能力构成。这五种基本能力在智力结构中各有一定的作用,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将其他各种认识能力有机地综合为一个整体。
  特殊能力的有机结合则称为专业才能,它是人们顺利地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
  在活动中各种能力的高度发展,称为天才。天才并非天生之才。天才表现为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从而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⒊能力和知识。一个人要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是,一个人有时不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并不是由于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而是因为缺乏有关的必要的知识。
  能力和知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实践活动的概括的反映。而能力则是调节行动和活动的相应的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的结果,两者间的概括化的性质不同。但知识和能力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人们调节自己行动和活动的心理过程是以一定知识为指导和依据的,因此,知识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诸葛亮曾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高超的能力离不开渊博的知识。反之,能力也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的程度。当然,发展能力并不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掌握知识的过程,如果方法不当,还会妨碍能力的发展,甚至使人随着知识的增长,变得越来越笨拙。
  ⒋能力的个别差异。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发展水平有高低,这是客观存在。即使将来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人们都有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不意味着人们的能力发展水平都相同。总的说来,人的能力的发展水平、能力类型及能力表现的早晚是有差异的。
  ①能力的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是指同龄人之间有聪明和愚笨之分。是能力的量的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全人口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超常的天才人物和低常的愚笨人物各占千分之三左右。各种能力在发展速度上也不相同:某些能力发展较早,某些能力发展较晚,各种能力的衰退情况也不相同。
  ②能力的类型差异。是能力的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知觉差异、记忆差异和思维差异等方面。
  能力的知觉差异,主要是指人们在知觉方面有分析型、综合型和分析综合型的区别。分析型的人.对事物的细节感知清晰,而对整体的感知较差,有较好的分析能力;综合型的人,对事物的整体感知较好,而对细节的感知较差,这种人概括能力强;分析综合型的人,则两种类型兼而有之。
  能力的记忆差异,主要是指人们在记忆方面有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和混合型的区别。视觉型就是视觉的表象清晰,所谓过目不忘,有强烈的视觉感;听觉型,就是听觉表象清晰,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动觉型,就是动作感受深刻,所谓动作记忆;综合型就是各种记忆综合使用,效果较好。
  能力的思维差异,主要是指在思维方面,人们具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具体思维、逻辑思维的区别。另外,人们在思维的方法上、速度上以及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方面也有所不同。
  ③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一般又称为“才华早露”或“大器晚成”。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人。前者,我国古代曹植岁能诗;王勃岁能赋。在国外,莫扎特岁发现三度音程,谱写小步舞曲;贝多芬岁举行个人音乐会;歌德岁能阅读五国文字。至于后者,我国著名画家齐百石,到了岁以后才表现出他的绘画才华,达尔文以后著书《物种起源》,这些大器晚成的杰出人物,都是靠后天的主观努力成才的。心理学家认为成才的最佳年龄是岁到岁。这期间人们正值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又最少保守,记忆和阅历都呈现最佳状态。在男女性别方面,能力也有明显的差异,据统计,需要逻辑思维较多的数学、哲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男性多于女性;而需要形象思维和情感表现较多的文学、艺术、新闻、医学,女性又占到较高比例。
  (二)党员的能力结构
  心理学关于能力结构的理论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认为个体无论从事怎样的活动,都应具备与这一活动相适应的能力结构。在共产党员的能力结构中,起码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要素。
  ⒈党员的辨析能力。这是指党员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党员对客观事物就既能看到它的正面,也看到它的反面;既看到它的本体,也看到与它相联系的条件;既看到它的现象,也能透过现象看到它的本质;既能认识它的现状,也能比较准确地预见它的未来。较强地辨析能力,是共产党员必备的能力素质。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香花与毒草并存,价值发生变化,作为共产党员,要正确认识身边的和社会上的个人或群体思想倾向的本质和主流,认清引起思想变化、价值观混乱的各种因素,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总结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
  ⒉党员的吸引能力。所谓党员的吸引能力,是指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不是仰仗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或手中的权力,而是仅凭本人的品格、能力、威望而对同志对群众所产生的聚合力量。吸引力是共产党员十分主要的能力之一。什么样的党员对群众有吸引力呢?先天下之忧而忧者,后天下之乐而乐者;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者;品德高尚者;才能出众者;联系群众者;心胸开阔、豁达大度者。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小,相似性越多,接触机会越多,吸引力越大。作为一名党员要群众喜欢你,首先要让群众熟悉你,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党员或党员干部,是不会得到群众的信赖与爱戴的,更谈不上吸引人们。心胸狭窄、气量很小的党员或党员干部,使人们敬而远之,只能加大心理距离,自然谈不上什么吸引力。社会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一个似乎完美无缺的人,反倒降低了他的吸引力。原因是他使人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因而党员尤其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心怀坦白、积极、忠诚,要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和缺点,这样倒会增加对群众的吸引力。
  ⒊党员的应变能力。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现代社会里党员的应变能力越来越重要。党员的应变能力有两个要点:
  首先是情绪镇定。一旦发生了意外情况,党员绝不能惊慌失措。惊慌失措,不仅容易感染群众,而且对大脑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损害人的认识机能,人的智力和操作能力都受到破坏。而镇定的情绪,则会使头脑处于适度紧张状态,从而使智能达到最佳状态,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其次是机动灵活,以变应变。党员应变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第一,努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生存适应能力,社会工作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第二,提高社会认知能力。第三,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遇惊不变。
  ⒋党员处理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指党员在处置问题时,要有能达到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方法灵活性的高度统一的能力。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党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党的工作之一在于要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从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从而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这项工作是极为艰巨的,要做好它,会遇到许许多多具体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具备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党员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首先表现在处理问题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并且能把它贯穿于处理问题的全过程。事实说明,不讲原则会贻误大事,危害党的事业。但是仅有原则性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贯彻正确指导思想的艺术水平。有胆有识,刚柔相济,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⒌党员的自控能力。这是指党员要善于支配和控制自我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党员要善于迫使自己采取行动去执行已经作出的、具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另一方面,能够驾驭自我,善于抑制自己的感情冲动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后一种表现通常被称为忍耐克制,但不是怯懦。因为这种忍耐克制是有原则地对待事物的态度。自制能力很强的人,为了实现崇高的目标,不仅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干扰,忍受各种痛苦和灾难,而且在必要时还能视死如归。而易冲动、意气用事,不能律己、知错不改,在原则性动机冲突中不能迫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服从于集体和国家的需要,服从于党的利益。在非原则性动机冲突中犹豫不决,摇摆不定,以及在行动过程中稍遇障碍就畏缩不前,或因情况变化就惊慌失措,都是意志薄弱、缺乏自制能力的表现。
  ⒍党员的创造能力。创造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新的设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包括丰富的内容,其中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它的核心,良好的智力品质则是创造力的基础。具有创造力的党员有从别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联想、反思、推理、顿悟、验证,获得新颖的、独特的认识,以这种认识指导工作,使工作突破一般、别开生面。党员的创造力对党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从事开拓性、创造性事业的前提条件。没有毛主席创造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也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没有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打破过去僵化的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大发展。
  ⒎党员的预见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进入现代社会,预见性对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显得更加重要。这是党员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党员干部的首要职责就是为群众确定前进时的目标和方向。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站得高,看得远,想在前面,走在前面。正如斯大林所讲的:“掌着舵,睁着眼,但是当某种灾难临头之前,竟什么也看不到——这不能算是领导。”当前我们正在面临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现代社会复杂性、多变性、随机性和竞争性比任何历史时期更为剧烈,就这个意义上讲,预见未来对党员心理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共产党员要提高自己的预见能力,必须努力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运用它推知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运筹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已先后创造出几百种预测方法。这要求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者必须学习新知识,熟悉和掌握现代预测理论和方法。
  ⒏党员的宣传鼓动能力。宣传鼓动,作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历来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所重视,宣传鼓动工作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这些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原则:.
  ①心理相容的原则。是指党员要和群众心心相印,相互理解,使群众情愿接受党员所宣传的观点。
  ②宣传情境原则。是指党员要充分考虑宣传对象的心理需求,利用良好的情境,唤起对象的积极态度和愉悦情绪。
  ③权威性原则。是指党员的身份、行为要具有使人信服的权威性。人们都有崇尚权威的心理,党员要善于利用这种权威性原则去增加宣传鼓动的效果。
  ④真实性原则。是指党员为宣传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不仅要新,量要大,而且要特别真实。失真就会引起人们的怀疑感和不信任感。
  ⑤重复性原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某一观点适当的重复,唤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帮助人们理解,增强人们的兴趣。人们心理活动有个规律,往往是某一信息出现得次数越多,越觉得可信,越容易被接受。但重复要富于变化,是发展着的重复,不断充实新内容的重复,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⑥显著性原则。是指党员为了唤起宣传对象的注意,要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如做报告时,开头和结尾比较引入注意,所以报告人应该把必须使听众坚信的观点放在报告的开头或结尾。若有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报告人应当首先阐述他要宣传的观点,然后再批判和分析对立的观点,造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
  ⑦艺术性原则。指的是语言要幽默、新鲜、通俗、简炼;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切忌讲空话、套话、大话、假话。此外,语速和节奏要适当;恰如其分地运用手势和体态。
  (三)党员培养的能力
  党员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也是在实践中提高的。党员培养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但归根到底离不开党员的实践活动。我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早就提出了“施用累能”的思想,即能力是在实践中积累的。马克思在谈到人们之间能力的差异时曾说:“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些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社会分工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种分工制约能力的发展,一定的能力总是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共产党员要在实践中培训自己的能力,还要有勤奋的精神,勤学、勤干,不断定出努力的目标。勤奋对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不仅与他的伟大天才相联系,而且与他的超人的勤奋也是分不开的。李卜克内西在《回忆马克思》一书里写道:“曾经有人说,‘天才就是勤奋’。如果这句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没有非常的精力和非常的工作能力,便不能有天才。······我们所知道的真正的伟大都是极其勤勉和尽心竭力地工作。这种说法完全适用于马克思。”我们党员要培养、完善自己的能力,就必须学习这种勤奋精神。勤奋能够影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因为勤奋使人活动加强,各方面素质能够经常地处于积极动员的状态,同时也促使坏境对人发生更大的影响作用,这就必然促进能力的迅速发展。
  党员要在实践中培养、完善自己的能力,还要注意自我开发,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向超过自己能力的目标挑战,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扩大能力范围。从事新的工作是培养、提高自己能力的好办法,坚决地向新工作挑战,为开发自己的潜力从事新的工作,这将使共产党员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关话题/党团知识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五四党团知识竞赛主持词
    五四党团知识竞赛主持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男),青年朋友们、同志们(女):  大家早上好(合)!女:五月的蓓蕾,飘摇在青春的枝头男:五月的春风,吹拂着年青的脸庞女:五四的日子,记录着87年青春的脚步男:五四的火炬,燃烧着87年青春的热情女:为纪念五四运动八十七周年,提高青年素质,展示青年风采,镇团委今天在这里举办“争当排头兵,建设新农村"党团知识竞赛男:参加这次知识竞赛的队伍来自全镇16条行政村,他们将通过预赛、准决赛、决赛,最终决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女:这次党团知识竞赛,得到团区委、镇委及其它单位的重视和支持。  男:今天出席我们竞赛现场的领导有,同志。  女:让我们以热烈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