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干部个人事迹材料
**,男,64岁,汉族,**省**市**镇退休干部,现为**书屋负责人。
该同志于1970年创办《**书屋》,至今已四十多年。几十年来,他始终与书为伴,与书结缘。笔耕不辍,喜欢读书和藏书,与祖祖辈辈提倡“诗礼传家,**为本“分不开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家的藏书上千册被造反派抄走,看到那些线装的国学精粹被打成封建残余,大毒草被抄走,他心痛得大放悲声。
一、在逆境中办书屋
1970年,**成家不久,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修建了三间土墙茅草房,他和妻子商量,拿出20平方米的一间办书屋,自己动手制作四个木书架,将放进防空洞躲过一劫的几百册图书整理上架,后来又到新华书店陆续买来部分革命书籍,免费借给乡亲们阅读。由于书屋办在乡村面向农民群众,劳动之余看书学习,因此取了个乡土气极浓的名字“**书屋”。
**办书屋的目的,缘于对乡亲们的感恩。十年浩劫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看到老师被批斗,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极左路线在毁灭文明,到处一片批孔声,对此感到迷惑和震惊。一个文化名人说过:“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文化是国家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振兴需要文化科学支撑”。他深信,党和国家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一天迟早会到来。看到农村青壮年天天去参加造反派闹“革命”,无所事事,他认为把书籍密封收藏没有意义,不如办书屋,面向社会开放,让书籍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这种责任感,他顶着各种风险办起了书屋。
二、克服种种困难办书屋
那个年代,办书屋难度很大,首先是经济紧张,生活困难;其次是政治风险,搞不好或许要受到迫害打击,给戴上传播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思想的帽子,或现行反革命帽子,政治生命就完了;其三,是当时农村对办书屋不理解,认为有何企图等等。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为了养家糊口,**挖过煤,挖过矿,外出做副业,当过砖瓦匠,除了交足集体副业款,省吃俭用,不抽烟,不喝酒。保证家庭基本生活开支外,挤出部分钱来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充实书屋,如二十五史凑了几年的钱才将其买到手。
三、把业余写作学习作为一种追求
自青年时代起,他就订了《**日报》,了解时事新闻,把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重大事件写成稿子投向《**日报》,《**人民广播电台》,如石沉大海,后来钻研了写作技巧,稿子被陆续采用,这就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写作成了他重要生活内容。
1982年,他被招聘在**区社队企业办公室工作,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由于勤奋学习,工作积极,1985年招聘为乡镇干部,后来考取公务员。任过乡镇党委副书记、区委区公所秘书、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副镇长、人大副主席等职,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除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外,还挤出时间看书学习,勤奋写作。曾先后获得过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读书征文一等奖、组织部组织的经济理论学习一等奖、《**扶贫路,倾注代表心》获**市人大好新闻二等奖,等等。**市人大常委会编辑出版人大工作者诗集《枫叶集》、发表诗作59首。诗词、散文、小说、游记,被**市《**艺苑》、《古镇风韵》等采用多篇。和同仁为一些乡镇、单位写专集:《古镇乡思情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王庄足迹》、《走近克乃》、《**镇志》、《**宗教》、《命脉》等撰写稿件。为了宣传**历史文化名镇,配合**古镇建设和一些文艺爱好者经**市文联批准,成立**市第一家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副主席,并且创办内部刊物《镇西卫》任副主编。培养和发现一批文艺爱好者,已出刊物4期。创作的《古道西风——建文帝入黔传奇》第一部已脱稿。
四、把书屋作为一种事业来发展
**的书屋,规模在不断扩大。
1970年,书屋20平方米,书籍只有几百册.
1987年,他家拆除茅草房,修了一栋四间砖混平房,书屋扩大到32平方米。图书增加到2000多册。
2001年,随着他家经济状况好转,修了一栋厢房,又在原第一层房屋上建了第二层,图书室增加为80平方米,图书5000册左右。
2019年,他家在村头河湾中修建了农家乐,同时建起《农民文化家园》,用第一楼80平方米作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及道德讲堂》,第二楼大小二间100平方米作为**书屋阅览室(2016年,**书屋和农家书屋整合在一起,资源共享)同时,建有700平方米文化广场、300平方米体育健身场,安放设施、100平方米小戏台及换衣间。每年春节、六月六协助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思想积极、内容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活动。开设道德讲堂。他购买投影设备,为村民宣传演讲明礼、尽孝、尚义、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被市文明办聘为《德师》。
省委宣传部颁发《农民文化家园》牌匾。
省和**市诗词楹联学会经常在此开展活动。
省散文学会将**书屋列为写作培训基地。
**市文联将这里列为作协培训基地。
**市民宗局、布依学会将这里作为**布依族活动中心。
**镇文联《镇西卫》杂志编辑部设于此。
**在向有关部门申请修建一栋综合大楼,开办一家乡村国学(孔学堂)讲堂。把“**书屋”当成一种事业来办。他希望这个理想能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梦想成真。
五、不用扬鞭自奋蹄
**书屋成了远近乡亲们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还有附近厂矿的人,修建高速公路的员工,都喜欢到书屋借书,查阅资料。
本村**,**等村民,在书屋中阅读西瓜种植技术的书籍后,就学着种西瓜,几年来,西瓜面积由第一年的20亩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亩,形成西瓜产业,还带动多户农户种植大棚西瓜,形成了产业链。
**、**,**等农户,阅读养殖的书籍后,在政府的支持下,举办了养殖场,还有些农户搞起林下养鸡,生态养鱼,养猪、养鸡鸭等项目。
**本人退休后,邀约本村村民**,**等人创办**都市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入股农户50户,入股土地上百亩,打造集旅游、渡假、阅读、培训、餐馆等为一体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园。
为了使书屋中书籍等到充实,更新。他每年都订人民文学、诗刊、散文、中华诗词、中国作家、戏剧、剧本、旅游、园林等十几种刊物。每次进城,都要逛书店,看书买书,成了他的嗜好。他还参加北京《君子书友会》,互相促进交流读书心德。
现在,书屋中木书架换成了钢制书架,当年的茅草屋变成了砖瓦房,2000册图书增加到20000余册,书屋面积翻了几番。环境比过去舒适,漂亮。书屋见证了农村社会发展的足迹,他和老伴成了专职图书管理员,家庭成员们也很支持开办的这所民间图书馆。充当兼职图书管理员。形成了一个热爱书籍、喜欢阅读、热心公益事业、团结邻里、互帮互敬互爱的一个和谐、文明的大家庭。他们还热心为借阅者服务,端茶倒水,推荐书籍。四十多年来,没有收过读者押金租金。
书屋造福乡里,服务社会的善举,引起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2012年,**镇党委授予“**书屋”为《诚信**书屋》,**报、**电视台、**日报、**电视台、**电视台、**日报、**都市报、人民代表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先后作过报道。
2003年,**家庭获**市读书学习在万家突出贡献奖,2018年上半年代表**市参加**市举办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巡回演讲,同时获2017年度学习型家庭称号。
2012年,2015年先后应邀参加全国民间图书馆研讨会。
2013年,获《全国首届书香人家》称号。
2014年,应邀参加在**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研讨工作会议,根据当地阅读实际,提了一些建议。
老伴**曾被**市妇联授予“贤惠婆婆”,“慈母之星”称号,大儿媳**曾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
**和家人创办的《**书屋》以一种民间图书馆的模式,推动了农村良好的读书风气。不但全家养成阅读习惯,而且培养周围民众读书兴趣。引领村民走进阅读,自觉参与以阅读为中心的一些文化活动,诸如:科学技术培训、电脑培训、电焊技能培训、厨师培训、开设《道德讲堂》举办传统文化,国学讲座等,的确开展读书学习,文艺演出等活动对当地社会的教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