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党员个人事迹材料
**同志,男,中共产党员,**省**市农业试验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省管专家。现年57岁。他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吃苦耐劳。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和学习当中,放弃节假日甚至晚上休息的时间,在条件较简陋和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尤其在农作物育种、食用豆类研究、农业新品种及其技术引进推广、育种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利用优势、培育增产致富良种
他深入**80多个县的农村,徒步在山区行走数万公里,收集发掘具有**优势的优良地方品种资源5000多份,利用**丰富的糯玉米及抗旱耐瘠品种资源,并与引进的国内外优良资源2000余份杂交。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七、八月份的烈日酷暑,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下班时间,都钻到玉米试验地里,对收集和引进的资源材料、杂交后代进行观察,授粉杂交,反复上万次地进行试验。晚上经常熬到深夜,刻苦地做计划、分析总结、查阅资料,借鉴成功经验。靠学习,靠钻研,靠吃苦,同时,带领好团队和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主持育成并通过了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玉米新品种19个,其中:糯玉米品种9个(筑糯1号、筑糯2号、筑糯5号、筑糯7号、筑糯8号、筑糯9号、筑糯10号、筑糯11号、筑黄糯1号)、甜糯玉米品种1个(筑甜糯1号)、甜玉米品种1个(筑甜1号)、普通玉米品种6个(筑黄1号、筑黄2号、筑黄3号、筑黄4号、筑黄5号、筑白1号)、青贮玉米品种2个(筑青1号、筑青2号)。他成为**省育成并通过审定农作物品种数量最多的育种专家,被誉为“**的袁隆平”。他主持育成的优质糯玉米品种筑糯5号,是**市建国以来的第一个国审农作物品种,也是**省通过国审的少数几个农作物品种之一,该品种产量高、食味品质好,而且赖氨酸含量达0.42%,达到高赖氨酸品种的标准;筑甜糯1号和筑甜1号分别是**省第一个通过省审定的自育甜糯玉米和甜玉米品种;筑黄糯1号是**省第一个通过省审定的黄糯玉米品种;筑黄1号根系发达、十分抗旱耐瘠,是适合山区提高玉米单产的好品种。筑黄3号普通玉米属耐密、大穗型品种,结合高密度栽培等措施,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该品种有望实现超高产目标,为**省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促进自己育成品种变为现实生产力
他主持育成的以上品种已开始大面积推广,已产生和正在产生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近20年来,他主持育成的筑糯系列糯玉米品种已在我国南方13个省、市、区推广种植230多万亩,平均每亩比原种普通玉米增收1000元以上,累计使农民增收23亿元,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他成为造福千百万农民兄弟的“财神爷”。 主持育成的6个普通玉米品种,已结合配套栽培措施在**、云南推广应用240多万亩,增产粮食1.8亿公斤,此项又使农民增收3亿元左右。
积极开展食用豆类资源收集研究
**山区食用豆类品种资源丰富,是**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他参加承担国家攻关任务的食用豆类资源收集研究工作,对我省10个大类豆种资源进行广泛收集、鉴定、整理等研究,编写出包括1092份品种的《**省食用豆类品种资源》,并编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食用豆类品种资源目录第三集》,并成功进行了开发利用,还上交国家种质资源库400多份地方品种,使我省一些优异的食用豆品种资源得以在国家资源库中保存下来。
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培训农民
10多年来,在**及其周边地区主持引进、推广中优85、中优838、B优827、农丰优256、禾优6号、丰优香占等水稻新品种190多万亩;临奥1号、鄂玉10号、海禾1号、承玉15、登海3号、遵玉3号等玉米新品种220多万亩;油研9号、油研10号、华油杂10号、黔油16、黔油18等油菜新品种70万亩。累计使农业增产粮食1亿4000多万公斤、增产油菜籽900余万公斤。另外,近年共培训农民10000人次以上,提高了农民素质。
结合应用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和研究
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玉米科学》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上的“33个糯玉米自交系遗传主成分和距离分析”一文,研究提出“糯玉米杂优遗传距离理论”,不仅填补了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对我国糯玉米育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还参加编写专著3本。
当好专业技术带头人
作为专业技术带头人、省管专家团结带领了单位的广大科技干部努力开拓创新,勤于钻研业务,有力地推动单位的科研试验和科技推广、成果转化工作。中心(所)通过审定的农作物品种近40个,使中心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已超过100余项,且近年获了较高档次的成果奖,良种推广和品种成果转化在**全省已成为公认的优秀单位之一。
获得的成果和荣誉
作为第一主持人完成的省科技基金项目“糯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优质高产糯玉米杂交种选育研究与示范推广”获2002—2003年度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同时获2003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完成的“**市优质高产稳产水稻、玉米新品种大面积应用推广”项目获2004年省农业丰收二等奖;他承担的“**省食用豆类品种资源收集、整理、鉴定、编目与开发利用”项目获1995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利用”项目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奖为集体奖,本人获二级证书);主持撰写的“**糯玉米资源遗传主成分分析和距离测定及其应用”获1994年省青年科技大会三等奖。
**同志兢兢业业、勤奋工作,1993年被评为**省农业先进工作者,1995年获**市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称号,2002年被评为**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市专业技术带头人,同年获**市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同年被评为**省省管专家,201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被评为**杰出人才,2019年9月被国家农业部表彰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202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取得成绩的背后
**取得以上这些成绩,除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方面帮助支持和一定的偶然因素外,更多的是必然。
1、他干一行爱一行。他认为既然干到,就必须要爱上它,才会去研究它,才会着迷,才会全身心投入,才会干好。
2、善于学习,勤于钻研。他从小开始到现在一直坚持不断地学习。学习的东西除了普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管理知识、各种社会知识及国家方针政策等。各种知识学习的多少,按照他自身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有的深入,有的不学,有的多少学一点。他充分利用等人、等车、睡前及转换大脑等时间进行学习,还利用练习五笔打字等方式来学习。学习对他的工作帮助很大,知道工作应如何下手,很多工作的起点已经站到巨人肩上;学习管理、用人等方面知识,工作效率就比较高;学习国家方针政策,充分利用了社会环境资源,所搞的工作与国家倡导的方向才合拍。“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成功的一个重要秘诀和体会。
3、团结协作。他认为人在一起是缘份。他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他不斤斤计较,充分发挥各人的优势,创造了较好的人际工作环境。
4、工作十分讲究方法,提高效率。工作开始之前,认真进行谋划,并和手下的同志一起研究,集思广议,同时让大家更好统一和贯彻好的工作思路和方案。
5、十分吃苦耐劳。除平时上班外,节假日、晚上经常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生点小病仍坚持工作,同时也注意保养,防止感冒、拉肚子,以保障身体能高效率工作。身上经常背一个大工作包,很多工作资料都放在里面,以便走在哪里都随时进行工作和学习。干农业工作经常有脏活和累活,凡是他要求别人干的,他自己都能干,他就这样干过来的。现在上百来斤的担子挑起来没有问题,过去收集糯玉米、食用豆类资源就是这样挑出来的。走路现在走上2—3小时仍然没有问题。
未来打算
对于成绩和荣誉,**认为那是带领同事们一起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只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同时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而且成绩、荣誉只代表过去。面对我国农业、农村还很落后、农民还很穷,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深感责任重大。他决心继续努力,继续坚持不断地学习,深入钻研,争取再育出一些更好的农作物新品种。继续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转化,力争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永远消除贫困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