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校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为了牧区孩子,坚守高原之巅
**县**乡**村位于距**县城50 公里的一座海拔3**0 多米的雪山之上,只有唯一一条蜿蜒曲折、路况极差的盘山公路通向牧业村里。牧民们没有耕种的土地,终年以放牧为生,居住非常分散。这里全年只有5、6、7、8四个月不下雪,自然环境的恶劣,经济条件十分落后,被当地人誉为“生命禁区”。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牧业村里的儿童上学要到山下20 公里的**乡中心小学校寄宿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入学十分困难,许多儿童也因此辍学或进入寺庙出家。鉴于这种情况,** 年,**县委、政府结合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筹集资金在这里开办了一所学前教育学校,解决了当地学生“入学难”的问题,该校目前是县内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学校之一。
守住清贫,甘当教师
**,男,藏族,生于1983 年10 月7 日,**县梭坡乡人,2004 年7 月毕业于**省藏文学校美术专业。他个子不算高,身材单薄,皮肤黝黑,眼睛炯炯有神,脸上总带着憨憨的笑容,少言寡言性格的他有着出人意料的害羞和腼腆。
2020 年3 月,虽然学校建成,但由于牧区信息闭塞、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公招教师根本不愿意到甲斯关学校任教,教师紧缺。于是,县教育局和人社局面向全县公开考试招聘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教师,毕业于**省藏文学校的**以优异的成绩被聘用后,分配到了**乡甲斯关学前教育学校任教,并担任学校负责人。学校现有学前教育学生31 人,2 个教学班,教师2 名,另一名为当地的仁增老师。学校主要进行学前藏、汉双语教学,一年级以上学生就到山下**乡中心小学寄宿学习。
**的到来为甲斯关牧区这所贫寒而闭塞的“山巅学校”增添了无限活力。他每月工资待遇只有1500 元,对现在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来说,一个大男人是根本不可能的看得起这点微薄的工资且在条件这么艰苦的地方工作,可**欣然接受并走上了三尺讲台。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并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挣不了钱而倔从的。他在**省藏文学校学的是美术专业,2004 年毕业后一直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画匠”,他凭借自己一手出色的藏族绘画技术,平均每月可以挣到**00 多元的工资。可是为了圆儿时就一直萦绕心头的梦---当一名老师,他毅然放弃了这份让同龄人羡慕的高报酬事业,选择了每月只有1500 来元的低酬多劳的工作,
来到了**村当了一名老师,一干就是五年。一开始,不光是周围的朋友不理解,就连最亲的家人也不支持,特别是老父亲他既不愿让儿子放弃挣大钱的机会,更不想让儿子到那么艰苦的地方受罪,可当看到儿子当老师的心愿达成时那一刻的幸福样儿,老人家妥协了。**经过初达梦想的短暂喜悦后,才发现自己来到了一所没水、没电、没伙伴、没几个学生的最高、最寂寞的“山巅”学校。每天陪伴他的就只有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寂寞难熬的孤独。**坦承“我也曾动摇过”,然而当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求的眼神,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就这样他毅然决定的留了下来,用无尽的爱温暖着孩子们。虽然工资待遇底、条件艰苦,但**对工作却从不马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既担任汉文课,又要担任藏文课,甚至还担任音体美教学,
他的课每天都排满了,晚上还要挑灯备课、批改作业。备课、上课、测试、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他都做得一丝不苟。在这片“高原之巅的生命禁区”,他把整颗心都献给了学生,他生活的一切和学校、学生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课间,他和学生们一起唱歌、打球、做游戏。夜里,他独自一人批改作业、学习业务知识。**在甲斯关牧区备受当地牧民尊敬。“他是一位善良、认真而负责的好老师,是学校的守护神”,有当地牧民这样评价**老师,在他的坚守下,没有一名学生流失,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几年来,他从没有请过一天假,回家看父母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学校,**甘心守住清贫当老师,除了特殊情况或为学校办事,平时,从不下山,以致他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了如意伴侣。
倾心尽力,为了学校
因为地处牧区,牧民各家各户居住十分分散,特别是“菜园子”的是几户牧民,距离学校要走一天的路程。如果在冬季下大雪就无法翻越山岭到校了。县委、政府虽然集中为牧民修了定居房,但到了夏天放牧的季节,村里的成年人都去很远的草原放牧,等过几个月,天气转冷,牧民才会回定居房。学校刚开办的时候,孩子们的午饭都是自己带的冷糌粑团,看到孩子们每天都在冷风中啃着冷糌粑团,**心痛了,于是**用自己不多的工资给孩子们买来酥油糌粑,每天中午给孩子们生火烧茶,利用休息日和孩子们一起去捡柴,教孩子们洗头、洗澡,为他们理发……为了方便管理学生,他没有特殊事情从不下山。
在放牧期间,牧民家中孩子就没有人照顾。鉴于此情况,**和当地村党支部书记拥丹一起多方争取资金的同时,积极发动当地牧民投工投劳修建学校伙房和学生宿舍,这样,学生生活和学习全部由学校负责了,孩子们在学校的生活起居由村委会轮流安排一名家长和**一起照顾,负责孩子们的吃、穿、住等一切事项。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吃好、学好、住好,作为学校负责人的**白天安排好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后,晚上还要到学生宿舍查铺,轻轻地给孩子们盖好被子。
甲斯关牧区气温常年偏低,到了冬天孩子们常常被冻得手脚发麻,根本握不住笔,**看在眼里,心里特别难受,于是,他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在他的多方联系下,社会爱心人士给家里条件困难的孩子们捐赠御寒衣物和学习用品,为学校每名学生捐赠了崭新的校服、崭新的课桌凳、崭新的寄宿制学校床上用品和学校办公用品。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由于甲斯关通村公路所处地区属地质灾害频发区,一到雨季,同村公路经常塌方,无法通行,尤其是遇到泥石流冲刷,公路就断了,学生生活物资运送非常困难,为此,**专门购买了一部摩托车,每个星期六放学后,**就义务骑着摩托车下山20 公里到**中心校领取学生生活物质,星期天一早就拉到学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老师就像我们牧民的亲人,他就是我们的家
人,把孩子交给他,我们很放心……”牧业村的家长们都这么说。**的言行感动了很多人,但他觉得并没有什么,淡然的说:“这里的孩子需要我,我只想做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无私奉献,为了孩子
牧区的孩子不懂汉语,为了给孩子们打下良好的汉语基础,为他们进入一年级学习创造条件,**想尽办法教孩子们学习汉语,他利用难得的下山机会和假期的时间向其他学校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学校没有通电的前2 年,他经常向其他老师借书、借资料,宁愿少背点生活用品,也要先把资料背回学校。带回了资料,他的漫漫黑夜就不再寂寞和孤独了,他一头扎进去潜心钻研。**认为只有自己充足了电,完善了自己,提升了自己,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们。他给自己的座右铭是:“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才能在业务上出类拔萃,才能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在教学中,他钻研业务,积极探索,认真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他已然成了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他在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的同时,还特别善于关心关爱贫困孩子。特别是他的“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习汉语能力的提升有着重量级的作用;经过他的努力,到上一级学校学习的孩子们再也不用愁不会汉语了,都能用流利的汉语进行学习和交流,这是来自牧业村的孩子们从未有过的事。在**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高原上的希望,都是一朵美丽的格桑花,只要用心呵护,他们就能张开理想的翅膀起飞,就会绽放出最绚烂的生命之花。
不计得失,为了教育
由于地处牧区,家长们思想意识落后,学生的入学积极性不高,加之甲斯关牧区在很大程度上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宁可愿意把孩子送进寺庙,而疏略学校的存在和作用。**刚到学校的时候,这里只有几名学生。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够上学,**不顾路途艰辛,经常步行翻越被大雪覆盖的大山,克服高山路线、缺氧等种种困难,亲自到“菜园子”等牧民集聚点,挨家挨户耐心的去做牧民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学习。一开始很多牧民家长并不接受**。为了说服这些家长能将孩子送进学校,**充分利用他懂藏语的优势,耐心细致地向牧民们宣传党的教育惠民政策等法律法规,动员学生入学,用自己的真挚去感动每一个家长。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牧民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没有一名学生辍学,没有一名适龄儿童进入寺庙,入学率达到了100%。就说“菜园子”的措西和降拥益西姐弟两来说吧,他们从小父母离异,父再娶,姐弟两和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 年母亲去世,留下了可怜的姐弟俩,本来学习还不错的姐姐措西,为了养活弟弟准备辍学在家放牧,**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到菜园子措西家中动员她继续留在学校读书,从那以后,他经常在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点接济姐弟两,在他的帮助下,措西同学继续着自己的学业,成绩也很优秀,现在她也准备报考**省藏文学校了。
目前,甲斯关牧区村小已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提高学校的管理,他建立了学校各类管理制度,并带头执行,从不向上级领导提条件,在州教育局李玉刚副局长到甲斯关学校调研时,问他有什么实际困难,**提出的全是学校和学生的困难,自己的困难一个也没有提,他说: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工作,是我应该做的”,他的话深深的感动了州教育局调研组的每一位人员。在他看来,他是一名教师,所以一切都那么普通,那么理所当然,那么不值得一提。而正是因为这份“其实没什么”、“都是应该得”的朴素情感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让他无怨无悔地坚实在这片令人敬畏的高原之巅,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甘守着清贫和寂寞,
用自己的青春、努力和爱心托起了牧区孩子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