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
***县***镇***村,距离镇中心约6公里,有10个村民组共1260多人。多年来,受地理环境、交通等方面条件限制,***村发展受限,特别是水、电、路等形势十分严峻,是***镇名副其实的一类贫困村。***年3月,***自治县公路管理段工会主席***派驻***村,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从此,***村迈上向贫困发起总攻的突围之路。
了解民情,打牢群众基础
到任伊始,为尽快进入角色,了解村情掌握民意,严训勇逐户上门走访,坚持吃在村里,住在村里,了解了村民们的生活情况和主要经济来源以及种养殖情况,并整理建立民情民意档案。群众反映什么?我重点解决什么?现在是群众最期盼什么?我必须主动去谋划什么?只有让群众富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对群众生产生活现状的了解,***对农村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工作思路和方法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也让村民对县里面来的领导有了深刻的印象。
在对***村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协助联系村制定三年帮扶计划,进一步强化帮扶措施和力度,绘就发展蓝图。一是围绕交通做文章,协调到各类帮扶资金近40余万元,修建了四个村民组的通组公路,对铁厂老屋组机耕道486米进行硬化,保障了264人的出行,便利了农耕生产;二是在村级阵地建设上作文章,积极争取3.6万元作为村级活动经费,完善村级活动室标准化建设,搭建起来村级发展的总指挥部;三是在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上做文章,慰问***村困难党员和群众26户,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及物资达1.3万元,在"三·八"妇女节中协调资金3万余元组织部分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四是在用水方面做文章,积极争取帮扶资金20万元帮助赶场坝深井维修,探砖深井一口,解决了用水的问题。
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诸多矛盾,而严训勇就善于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一是抓好"细胞工程",密切干群关系,讲政策、促和谐。农村许多社会矛盾的产生大多数都与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大多数村民只看得见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看不见"享受权利"背后应该背负的"义务",从而导致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一知半解,出现严重的"短腿"现象。开展好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及时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宣讲到户、到人。政策就是机遇,只有把政策吃透,才能为致富提供依据,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讲政策、了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促和谐"。***一周至少下队两次以上,及时了解群众的生活、生产情况,有困难第一时间解决,有矛盾第一时间化解,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二是抓实"民心党建"工程,把群众当亲人。***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效拉近了干群距离,实现干部群众接访面对面,开展工作面对面,大大的减少了群众办事、反映问题的程序途径,将群众的家庭情况、地理位置记在脑中、埋在心里,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驻村1年多来,他协助村支两委,镇干部排查矛盾30余件,化解矛盾30余起,为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发展产业,促进群众增收
由于受到水源限制,***村农作物种植收益微乎其微。全村已有40%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大片撂荒的土地令***心痛不已。如何将土地利用起来?如何解决缺水的现实问题?***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听取村民意见,积极引导大家因地制宜发展其它产业,转变"水田只能种水稻,土坡就是种玉米"的传统种植观念。
面对突来的转变,村民一时很难接受。"我们种谷子、包谷都几十年了,种别的也不懂技术啊?""种那么多水果蔬菜,卖给哪个?""到时卖不出去,难道拿来当饭吃?"村民们顾虑重重。为让大家开阔眼界,打消顾虑,他多次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大家最终被外地农业产业化进程深深震撼,发展思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年8月,***村黄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该合作社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吸纳62户村民参加,流转土地600余亩,主要种植黄桃、猕猴桃等精品水果。据该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之一、***村支部书记万玉文介绍,当前该合作社已支付村民劳务费12万元。
人的一生中有无数的选择,他这次的选择是当驻村干部,这可能是最为艰难的。两年的驻村工作,他以坚定的步伐、无私的爱心,像一只报春鸟,在***村无怨无悔的鸣唱着;他靠着坚强和奉献,为村民们点亮走向小康的希望;他把青春的光和热发挥到了极致,在铁柱山脚下映照出一片动人图景,循序渐进,勇往直前。在谈及如何尽快实现***村"减贫摘帽"全面小康时,***对笔者说:"全村117户贫困户看似任务很重,然我们通过合作社、温氏养殖项目、蔬菜种植、发展乡村旅游等实施"精准扶贫",其实是对其进行了针对性'分流'。只要大家转变观念,扬长避短,实干苦干,我坚信大家的生活都会光明前行。
现如今,***村发展翻天覆地,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收入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还在为他在党旗下的誓言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