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村地处**县**镇北端,与国家级森林公园**林场接壤,“214”省道、建平大道穿境而过。全村面积18.4平方千米,人口3725人,辖22个自然村30个村民组。**村党总支部下辖3个党支部,党员62名。党员64人。
近年来,**村党总支部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为组织建设,为服务群众,为经济发展,为百姓致富,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不仅赢得了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评价,更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
强班子,聚合力,团结奋进的“火车头”
“村‘两委’班子成员必须尽责,每一位党员必须要干事”,**村党总支部书记**说。
一支战斗力、向心力强的村“两委”班子,是村域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2012年6月,初任**村党总支部书记的**,面对严重的“人浮于事”的现象,积极与镇党委沟通协调,提出请求召开党员大会,组织全村 60多位党员对村“两委”班子进行重新选举,组成了致力发展、责任明确的新一届班子。在新一届支部班子第一次会议上,确定了村“两委”班子周一支部例会制度,研究新问题、找准突破口。几年来,周一例会制度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正是这一制度的制定,为**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石。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提升群众向心力的关键。2013年4月,**村党支部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则》,组织全村党员做出服务承诺。制定出台了《先进党员考核评比制度》,每年评出3至5名优秀党员,以及1-2名不合格党员,并将评比结果向广大群众公开,通过正面学习、反面激励,营造了党员比学赶超、人人争先的浓厚氛围。从2013年起,仅全村普通党员就为群众办事超过320件。一件件小事看似简单,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拉近了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树立了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如今,“有困难,找党员”,已经成为**村村民的口头禅。
建新居,优设施,美丽乡村的“缔造者”
2012年6月,上级将**村7个村民组确定为土地整治点,这就意味着,有310多户群众要搬离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为了能够让每一户群众都能愉快的搬出来,从当年的7月初开始,**村“两委”一班人分片包干,全部沉了下去。走访、座谈,再走访、再座谈,几个月下来,上门走访群众1500多次,分组、分片召开座谈会70多次。在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10月底,290多位群众顺利签定了补偿安置协议,创造了群众拆迁上的“**速度”。
在他们的努力下,省级美丽乡村——**新村不仅顺利建成,而且还争取到1100多万元,完成了供水、供电、管网、道路以及农民文化乐园、幼儿园、污水处理设施“11+4”工程建设,村民不承担任何费用。到2013年底,174户1000位居民顺利入住**新村。如今,**新村的村民,真正过上了比城里人还幸福的生活。
敢探索,勇创新,为民便民的“服务员”
——2015年4月5日,**村**姓居民在招待客人的同时,也收到了村委主要负责人通过村级短信平台给他发的生日祝福短信。
——2016年4月8日,从**赶回来办理二孩生育证的**姓妇女,在村委会坐了不到十分钟,工作人员便笑着告诉他,事情办好了。
……
如此便捷而温馨的服务方式,正是得益于该村自主开发的乡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2013年,为了搞好村级各项事物的管理,更加方便的服务群众,**村第一书记**借助自身的计算机优势,在镇党委的帮助下,成功研发了乡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系统(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该系统以人口数据库为基础,涵盖计生、农业、财政、党员信息等多个方面,实现“数据一次采集,信息多方共享”功能,镇村之间的信息传输和资源得以共享。依托该系统,2014年初,**村进一步扩大为民服务范围,在全县率先完成乡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即“一平台两中心”建设工作,为群众提供计生、医疗、保险、救助等56项“菜单式”政务代办以及水费、电费、储蓄、信件等15项便民服务项目,使服务群众工作由“迟缓”向“快捷”,由“单一”向“协同”,由“粗放”向“精细”三个方面的转变,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截至目前“一平台两中心”累计办件量超7万余件,办结率达100%,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2014年7月,**市加强乡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县召开,就“一平台两中心”建设进行了全市推广。2015年10月10日,**省委在《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发〔2015〕17号)中对“一平台两中心”建设在全省进行了推广。省长李锦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邓向阳,省委常委、纪委书记**以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等省领导都曾来**村考察调研。同时,****、**、**以及西藏部分地区等省内外多地派人专程前来考察学习。
想点子,谋出路,率民致富的“领头雁”
“提前全面建成小康村,让群众走上致富路”是**村“两委”班子的奋斗目标。为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引导群众走上致富之路,2013年,**村“两委”干部积极谋划,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烟叶种植,并主动帮助群众进行土地扭转。**村烟叶种植面积从当初的不足200亩迅速发展到1000多亩,土地扭转面积超过3000亩当地群众人均年收入增长800元以上。**村不仅成为全县第一个“烟叶千亩村”,而且成为全县第一个“烟叶示范村”,仅此一项,使而烟叶种植带来的超过300多万元的项目工程,更是让**村村组道路及农业基础设施得以翻天覆地改变。
在完成烟叶事业的同时,**村党总支部还借助于本地丰富的林地优势,鼓励群众发展苗木和白茶、黄茶等特色农业产业。至2015年,该村苗木种植面超过3000亩,并建成了首个彩枫苗木基地;白茶、黄茶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保障。
省级“文明创建先进村”、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市级“巾帼示范村”、市级烟叶示范村、县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等等荣誉是对**村党总支部致力村域发展的最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