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事迹材料范本
(篇一)七旬刘奶奶情牵农民工子女
—— “我对孩子的爱没有终点”
这是开封老城区一处典型的大杂院,老人独居的家和“筑梦爱心辅导站”就在院子的尽头。站里现在有35个孩子,多是农民工子女,其中9个单亲家庭,有的父母还是残疾人。
走进老人朴素得有些简陋的家,没有一件新家具,最醒目的是几张大小不一的床。旧衣柜里塞满了被褥,衣架上挂着老人刚给孩子们洗的衣服。老人说,有7个孩子跟着她住,这些孩子家境困难无力照看,她也就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家长的职责。
刘传真老人是服装厂的退休职工,每月工资加上老伴抚恤金也就千把块钱。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只有初中文化、又不富裕的老人放弃到儿女家颐养天年,年逾古稀仍愿照顾这些非亲非故的孩子?
邻居们说,老人一贯与人为善,以前做好事就是出了名的,还救过好几条人命呢。老人则说,下决心办辅导站,源于一次经历。
那年,老人和老伴一起去菜场,看见一个农民工的孩子,在父母的苹果摊前写作业。“大人不在,他就趴在摊子上,双膝跪着写,有人停在摊前,他就抬头看看那人是否买,然后再接着写。”老人说,当时她和老伴在旁边站了好久,心都揪起来了:孩子这样怎能学好知识?
“我们周围市场有一批这样的孩子。小学生下午四五点就放学了,大人七八点才能收工,这段时间,孩子要么跟着大人出摊,要么在外面瞎转。”老人说,她和老伴越想越不是滋味,后来就找到这些孩子的家长,问放不放心把孩子送到他们家里去复习功课。
爱心辅导站就这样开了起来。后来,连外省来的打工者也知道了,打听着地址将孩子送来。在老人这儿,家长放心,孩子们放学后也有了温暖的家。孩子们一般晚上九点左右才回去,两个老人就自己贴钱为孩子们做饭。双休日,站里的孩子还会聚到一起学习,互帮互助。老人不宽裕,孩子们难得吃回肉,可这个地方有孩子们眷念的爱与亲情,他们一放学就往老人家跑。
9年前老伴去世,老人开始一人撑起辅导站。也就在这时她得了食道增生瘤,几年间做了4次手术,胸腹上先后缝了几十针。不久,她在一次雨天接孩子时摔断了右腿,从此腿里留着两块钢板,一到阴天就得拄着双拐。艰难至此,她也从未想过关闭辅导站。
手头最紧的时候,老人一度走街串巷捡废旧瓶子,有时为了一个瓶子跟人老远。她说,一听到孩子们“奶、奶”地喊她,把取得进步的成绩单拿给她看时,她就觉得,再苦再难也值了。
老人清楚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可她有股子咬断牙根的拼劲。为了跟特殊家庭的家长多沟通,她甚至学会了简单的哑语,看懂了盲文。遇到孩子问的题她不懂时,她就问邻居,或问附近学校的老师。而老人更看重的,是教给这些缺失家庭教育的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她对孩子们常念叨的话是:“做人就像上台阶,要一阶一阶,扎扎实实地往上走!”
这两年,开始有大学生志愿者每周来给孩子们辅导功课,不少爱心人士也会自发来到辅导站里帮忙,给老人搭把手。每逢此时,老人的心便暖暖的。
老人说,我对孩子的爱没有终点。只要还能动,就会把辅导站办下去,为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下岗女刘红不离不弃照顾植物人丈夫
17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正值壮年的黄建军成了“植物人”,而年轻的妻子刘红不离不弃,一边伺候丈夫,一边照顾孩子和公婆,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坚守承诺,守候感情,她坚信丈夫一定会醒来,而现在,丈夫已能用只有他俩才懂的“语言”和她沟通。河南商丘民权县下岗女工刘红用17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女人的力量,获得了饱含敬意的喝彩。
刘红说,她原本也有一个幸福的家,但1996年9月7日跑长途货运的丈夫黄建军在濮阳境内突遇车祸,被送到医院后一直处于昏迷中,只有微弱的心跳,再也没有醒来。不久,医院的诊断书上无情地写着:植物人,并告诉她最多只能活3年。悲痛的刘红把丈夫带回家中,开始了漫长的照顾之路。
当时,刘红只有26岁,两个孩子才三四岁。面对躺在床上不能动的丈夫,她对家里人说,自己要一直照顾他,家里人也都很支持。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能卖的东西几乎都卖光了,为了省钱,她自己学习给丈夫按摩。由于丈夫自己不能吞咽,每天只能喂食牛奶、豆腐脑等流食。
善良的刘红始终坚信在她的精心照顾下,丈夫有一天一定能醒过来。刘红还每天变着法地给他讲两人相处期间的生活点滴,以期刺激丈夫,帮助其恢复记忆。天气好的时候,她就用轮椅推着丈夫到公园散步,去他们以前经常去的地方,并给他一遍遍地说,帮他回忆。一年四季,她每天及时更换被丈夫尿湿的被褥,用温暖呵护丈夫。
1997年12月底的一天,刘红在收拾东西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封别人写给丈夫的信,她看完信的内容后发现原来是丈夫的初恋情人写给他的情书。顾不得想太多,以后她就天天把情书的内容读给丈夫听,没想到丈夫好像听懂了似的,嘴角居然动了动,让她既高兴又生气。当时,她就想着丈夫很快就会好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4月,她带着丈夫到商丘一家医院检查,经过诊断,医生告诉她说黄建军已经恢复了部分记忆、触觉和感情,已经不再算是植物人了。如今,妻子每次走进房间叫他,他还会笑。如果口渴了,他会自己张着嘴,不舒服时就发出“哼哼……”的声音,家里有客人的时候,他就特别安静。她说,这么多年来,也没有把丈夫当做植物人,每天所有的高兴事、伤心事都会跟丈夫说。
2012年,刘红被授予商丘市第二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周围人谈起刘红,也无不竖起大拇指。十多年的老邻居李晓军说:“刘红姐这个人非常好,很朴实,跟邻居们关系也很好,最关键的是她对家庭真是不容易,作为一名女性,家里男人这个状况,天天喂饭、翻身、按摩、洗尿布,不离不弃照顾十多年,操持这个家,非常能吃苦耐劳,一般人真是做不到,很感动。另外,她思想觉悟也非常高,两个儿子她还都让去当兵,很让人佩服。”
(篇二)母爱无言 助女“飞天”
人物小档:
牛喜云是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退休职工,我国第一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的母亲,她通过言传身教把女儿培养成了一个执著向上、勇敢自信的人,倾注全部心血支持女儿对航天事业的追求。
当选“感动河南十佳母亲”,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种变化让习惯了站在女儿身后默默支持默默付出的牛喜云变得十分不习惯。
5月10日的全省“创和睦家庭 促社会和谐”母亲节表彰会上,众多摄影记者的镜头却没有寻找到她的身影。作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的妈妈,这位63岁的老人始终不愿意站在镜头前,她认为,孩子取得的成绩是国家培养、部队教育和刘洋自己努力的结果,她只是尽了一个母亲的本分而已。
老人的原同事告诉记者,退休前,牛喜云是检验员,多年来养成了严谨认真的习惯。从小她就教育刘洋不管做什么事情,认准了就不能打退堂鼓。
刚进初中时,体育是刘洋的弱项,一次体育考试下来,能有三门不及格。于是,牛喜云放下爱打太极拳的老习惯,每天早上陪孩子爬楼梯、跑步,母女俩回回都是满头大汗。有时候太累了,刘洋想放弃,牛喜云总是一边擦汗一边鼓励女儿:“再坚持一下,咬咬牙就挺过去了。”经过近3个月的严格训练,刘洋在学期末的体育测试中全部拿了优秀。
1997年刘洋招飞参军之后,差不多三四年才回一次家,一家人聚少离多。当飞行员时,她执行任务曾遭遇飞机空中撞鸟、降雨结冰等险情,当时都没告诉父母,还是多年后两位老人看报纸才了解了这些事情。
2012年6月初,得知女儿被确定为神九航天员乘组的消息后,牛喜云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6月9日,刘洋的父母到北京航天城为即将出征的女儿壮行。迎着清晨的阳光,久未团圆的一家人只能隔着院墙匆匆地见上一面。墙那边,女儿面带微笑;墙这边,母亲眼含泪水,牛喜云真希望能定格下那短暂而珍贵的几分钟。
老人心里明白,女儿是军人,使命在肩。因此,这么多年,家里不管发生什么事,她对女儿都是只报喜不报忧。2011年5月,刘洋的爷爷不幸去世,紧接着,她和老伴又相继住院,考虑到当时刘洋正进行紧张的学习训练,为了不让女儿牵挂,这些事情都没敢告诉她。
刘洋从中学到大学一路保送,无论学校的老师还是部队的首长都对这个勤奋好学的姑娘十分呵护。牛喜云在电话里常提醒女儿要学会感恩,记住是国家把自己培养成有用之才的,必须毫无条件回报国家。
作为中国第一位出征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已成为国人心目中飞天的“神女”,而在母亲的眼中,她依然是那个善良朴素、低调踏实的乖女儿。身为“神女”妈妈的牛喜云现在只想安安静静像以前那样生活,她目前最大的心愿是刘洋也能早日当上母亲。
这就是母爱吧,静静地流淌着,绵绵地延续着。
(篇三) 我是军嫂,痛并快乐着
记的在家人的安排下第一次和他见面,他穿着一身迷彩服,身上的尘土都没拍打干净,后背上的汗渍泛出点点盐花,家人问他才知道,刚刚组织民兵进行实弹射击,衣服也没来得及换,直接从靶场来“相亲”。当时看着黑黑的、傻傻的,说话时脸能红到脖子根儿他,憨态可掬,但浑身上下透着一种说不出的静谧与坚定,让人感觉可亲、可信、可靠,给我一种军人特有的安全感和责任感。从那一刻起,我在心里默默认定,“这辈子就是他了”,随后的事情自然而然,在我稳扎稳打的爱情攻势下,他终于“缴械投降”,作了我的“俘虏”。
婚礼,只有新娘,没有新郎
我们的婚期定在2016年9月27日,原计划是等他参加完鹤壁市民兵军事技能比武竞赛之后如期举行婚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军事比武时间延期,刚好与婚礼冲突,临时改变婚期根本来不及,而他又说这次比武非常重要,他带着民兵训练、准备了好长时间,关键时刻要和他的“兵”在一起,比武一结束马上赶回来,以后一定会好好补偿我,就这样“连哄带骗”征得了我的同意。曾经憧憬过我的N种婚礼仪式,但做梦都没想到,在我的婚礼上,我会成为没有新郎的新娘,两个字—郁闷。仪式举行完两个小时后他才现身,好委屈、好难受、好伤心的我,不由分说抓着他的胳膊就是狠狠的一口,而他却没喊没叫也没挣扎,用幸福而又包含深深歉意和愧疚的眼神看着我,另一只胳膊紧紧的抱着我,任我在他的肩膀上哭了稀里哗啦。第二天看鹤壁新闻联播,他带领的山城区民兵取得了鹤壁市民兵军事技能比武的第一名,为山城区争得了荣誉,却从此对我欠下了一辈子还不完的“债”。
进产房,一人变两人;尽孝心,两人变一人
2017年8月8日,由于羊水破裂,我的预产期提前,这个“冤家”正在参加省军区兵员拉动演习,电话里说演习任务重走不开,演习一结束马上休假过来,简单向家人安排了一下就把电话挂了。当时给我气的把电话都摔了,还是婆婆在剖腹产协议书上签的字,就这样怀着恐惧、委屈、郁闷的复杂心情,心里骂着这个“没良心的家伙”进了产房,晕晕呼呼出来后就变成了妈妈。两天后,他演习结束来了,当他抱着女儿又啃又亲时,又气又疼的我,在床上躺着气呼呼的头扭到另一边不看他,也不理他,当时真想在他肚子上也来上一刀。在他得知我因为着急上火刀口不愈合,急需输人血白蛋白而医院因为药物货源紧俏暂时没有,他掉头就出去了,一个人顶着个大日头去找了好多同学和朋友才从外地弄来,看着他回到病房双手小心翼翼的捧着冷藏箱回来时,浑身上下跟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眼泪又不争气的划了出来。当年11月底,公公突发脑梗住院,当时正值征兵工作走访定兵的关键环节,我们俩一起去医院看的老人,而留下照顾老人的就我一个刚坐完月子人,两个星期后老人康复出院,而我却足足瘦了12斤。他把兵送走后回到家,给我做了一桌子菜,嘴里却逗我说为了祝贺我“减肥成功”,顿时我这气就不打不处来.
离家更近了,回家更少了
2012年7月,他被抽调军分区工作,本来以为离家近了,可以多照顾一下家和孩子了,谁想到他除了吃饭睡觉在家,一天到晚泡在单位,说机关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马虎不得。孩子生病住院就待了一晚上,而分区一个兵住院他却天天往医院跑;家里水管爆了,他却在单位带着兵整改水电线路,等他晚上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看到我妈和我浑身上下湿辘辘的摆弄着水管,女儿却兴高采烈的坐在地上玩儿着水,他顿时笑得直不起腰,我马上命令女儿上前“惩罚”他,一会儿戴着几块“手表”的他和我们一起把水管给修好了。平常接送女儿上下学,指望不上他;家里的柴米油盐,靠不上他;孩子的头痛脑热,找不到他。哎,没办法,谁让自己也从了军。
7年来像这种让我生气、上火、郁闷的事太多了,我已经被“习惯”了,在我的大力支持下,他先后数次被省军区、军分区表彰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民兵整组先进个人”、“征兵工作先进个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等,被抽调机关工作,并提职任用.作为军嫂很苦、很累,有时很伤心、很委屈,但我很幸福,不后悔,因为他爱我、爱孩子、爱这个家,因而我再苦再难心也甜。用他的话说,他欠我的太多了,一辈子也还不清,我就是他一辈子的“债主”。做了7年的军嫂,我一点点理解了军人;做了7年的军嫂,让我慢慢学会了坚强;做了7年的军嫂,也让我更多理解了军嫂的含义。作为军嫂,就是要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军营中,就是要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忍受生活的各种艰难,就是要与军人丈夫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是要做一个时刻支持、理解和激励丈夫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