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所工作人员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文秘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先进事迹材料范文,请大家参阅!
她,出生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红军之乡),父亲曾是司法战线上的“省级劳动模范”。她,受父辈的影响,在最基层的司法助理员岗位上一干就是18年。她,从青春年少到人到中年,走遍了辖区内的山山水水、田间小径,社区有她的身影,农家留下了她的脚印。她,用心对待群众,用脚丈量人生。她,就是**县**镇司法所现任党支部书记、所长**。
心系群众,她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今年38岁的**,先后担任过基层司法助理员、副所长,她把自己最美的年华交给了自己最挚爱的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从别人认为“麻烦”的事情中找到了快乐和人生的价值。在从事司法工作的6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她以“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的精神,以女性少有的坚毅和勇气,在基层奔波、奋斗、奉献,在岁月里磨炼、进步、成长。她创新普法方式,编写违法犯罪案例警示小品5部、法律知识顺口溜、快板曲等普法作品13部;2015年协助村、社区建设6个“法治夜校”,讲授法治课60余场次;每年利用农民工外出时间节点开展车站送法,各类节假日专题普法50余场次。在农村土地确权、征地补偿、基层两委换届选举中常态开展法律法规政策宣讲,每年发放各类法制宣传手册读本1万余册,普法受益人数达10万余人,有力促进了普法成效向预防成效转化。她亲自调解和参与指导化解的矛盾纠纷1200余件,调解成功1192件,成功率达99%,履约1192件,履约率达100%。自2009年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社会调查评估248人次,全部得到法院采用,累计管理社区服刑人员253人,无脱管、漏管和无重新犯罪。为地方党委政府和县级部门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186次,全部得到认可和采用。这些数字很枯燥,但她的故事很精彩。
耕牛被电死、村民被电伤,调解化急忧
“为这事我跑了10多趟,找了很多单位和部门都没有落实,要不是闫所长主动帮我,可能现在都还是八字莫一撇。”
2015年8月的一天,老冯发现自家耕牛突然倒在了田里,赶紧伸手去拉,一股强电流突将自己击倒,幸好抢救及时才幸免于难。说起自己的耕牛被电死,老冯是又气愤又激动。原来是大风将电线吹落后,电线与广电网络线接触导电所致。冯某伤愈出院后多次与村委会、供电所、广电网络公司协商无果,就向**司法所求助,**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现场勘验、调取病历资料,结合电力、网络管理和饲养动物管理责任,形成了合法合理的调解思路,由于协议内容公平公正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签订调解协议的当天,各方就当场履行了调解协议全部内容。
拆迁引纠纷,无奈走信访,调解化积怨
“我们的房屋被拆了5年,因为档案缺乏,补偿迟迟拿不到手,还是闫所长提出了解决办法才得以落实,要不然我们也可能就成了上访户了”。樊某强笑着说。站在一边的信访当事人老李对此深有感触:“这闺女不简单,不仅讲理讲法,人情味还浓,我们都灰心了的事,她三两天就帮我们摸到了门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闫姐干工作的劲头,确实是我们的榜样,她不仅教我们做事,也教我们做人”。同事向跃讲说起**,是发自内心的佩服。一起长达4年的疑难信访案,拿到她的手上,很快就迎刃而解,她于情于理,用心用情,所以很多矛盾她都能化干戈为玉帛。
2012年11月,**县启动东城社区棚户区改造工程,
樊某志、樊某强、李某某3家的房屋都在改造范围内,与政府签订了拆迁安置补偿合同,合同履行期间,樊某等3家发现房屋面积及补偿标准有误,并向政府提供了相关资料,政府认为当初签订合同时未提出异议,且合同已经实际履行。于是,樊某等3家4年来持续到住建部门信访,多次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今年3月,县大调解中心指派县司法局牵头调解,**同志详细查阅房屋登记的历史资料和当年测绘的相关资料后发现,确实存在误差。她结合当年房屋拆迁补偿的相关政策规定,逐一交换意见,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并在一个月内全部履行完毕,当事各方皆大欢喜。
管教并重,一事解双结,残疾盲瞳非等贤
家住城北社区的赵阿姨说起**,还留下了感激的泪水:“要不是小闫那闺女帮我们,还不晓得这个家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2000年,谭某(男,18岁)因犯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寻衅滋事罪、开设赌场罪被判刑,在服刑期间因视神经萎缩,被批准保外就医。邻居的歧视,朋友的冷落,家庭的窘迫,双眼失明的谭某对生活充满绝望,在言语中经常流露出对社会的不满,有自杀报复倾向。第一次来到谭某家,谭某家人不仅闭门不见,谭某还出言不逊,破口大骂。泪水、痛苦、伤心……**强忍着内心的委屈,原来谭某因为儿子的不争气让全家人抬不起头,加上对拆迁房屋的补偿非常不满,思想情绪波动很大。**主动介入谭某房屋拆迁事宜的调查,一遍遍走访拆迁单位,一次次查阅档案资料……三天三夜的精力终于没有白费,她发现确属存在不公平的因素。她将拆迁单位负责人、村社干部及谭某一家召集到一起调解,经多轮协商,最终达成一致。但因谭某一家居住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压力仍然很大,**又主动与镇国土、村建和村社等部门沟通,帮助谭某家落实了宅基地,通过朋友介绍,将谭某介绍到盲人按摩中心学习按摩技术,并协商免去谭某的培训费,并主动成为谭某的担保人,这样重新点燃了谭某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慧眼识才,聚沙成塔,助力社区服刑人员再创业
“闫姐就像是亲姐姐,要不是她帮我,那里当得成老板?老婆都娶不到哟!”刘某如是说。
刘某曾经在铝合金加工厂打过工,有技术特长,但患有严重的皮肤疾病,务工也无人要,以致生活无着落,亲朋好友远离他,经常行偷窃度日。2014年,年仅20岁的刘某,被判刑三年,缓刑五年,在**镇司法所矫正。**深知,不解决好刘某的生活保障问题,很难让他回归社会。于是,**通过熟人为刘某找到一处闲置加工房,做为刘某加工铝合金的厂房,干起了铝合金门窗、防护栏等加工行业。可严重的皮肤病又成为刘某与客户沟通的一道障碍,导致业务量少,很长时间都没有活儿做。**看到谁家起了新房就会给房东介绍刘某加工铝合金的技术,为刘某争取业务。半年时间里,刘某凭着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生意越做越红火,次年便赢得了一个姑娘的芳心,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情感交融,爱心传递,高墙家书暖寒心
为让帮教收到更好的效果,**积极探索新形式下服刑帮教人员的心理援助和情感疏导方法,全力开展“爱心传递”活动,让服刑人员家属和社区居民采取书信的方式定期与服刑人员交流思想,及时通报情况,进行思想劝导,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赵某某的母亲:“当年我们大人都管不了他,还是司法所小闫和社区的小陈,用写信的办法才挽救了他。”
2013年4月,17岁的赵某某,因寻衅滋事判刑两年,其母伤心欲绝,不想再认这个儿子,也不愿写书信劝导。难道“爱心传递”活动在赵某身上就放弃了吗?**经过反复思考后,决心将爱心传递下去。她立即与城郊社区取得联系,请求社区工作人员陈敏,以社区姐姐的身份给赵某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帮教信。赵某收到陈敏的信后,内心震动非常大,立即回信:“陈敏姐姐,你我素不相识,却对我如此关心,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好好改造。”后来,**又和赵某的母亲多次沟通,缓解了母子之间的隔阂。
“我虽然犯过错误,但没有人歧视我,反而还有那么多人主动帮我,怎么都说不过去”。小刘有些腼腆地告诉我们。
2015年,实验中学学生刘某某(男,未成年人),因帮同学出气而将他人致伤,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支付赔偿金后,导致生活非常困难。其母亲常年卧床不起,一家人仅靠父亲临时工收入维系家庭生活,刘某某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成绩直线下滑。**知道情况后,多次找他谈心,给予心理辅导,并联系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同志,对其予以了现金资助,社区也将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让其真真切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慢慢的他的脸上绽开了笑颜,成绩也逐步提高。
柔肩挑重担,忠孝将两全,强女也有撒泪事
没有生搬硬套的说教,只有语重心长的开导。在这个特殊工作岗位上,**始终迈着稳重的步伐坚持走自己的方向。
“妈妈就像是后妈,心里没有我和家”。2015年夏天,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在城北村调解纠纷到晚上11点,回家后看到9岁的儿子在作业本上的这句话,她悄悄地走到儿子的床前,看到一脸茫然的儿子,禁不住潸然泪下。
是啊,这些年,因为工作,她觉得欠这个家和儿子的太多。她只有不断地解释,告诉儿子,还有很多个家庭需要妈妈的帮助,还有很多孩子需要妈妈去照顾,儿子似懂非懂,在巴中工作的丈夫也时有怨言,但她坚信,总有一天,丈夫和儿子会懂她理解她。
2012年底的一个周末,一家人回老家上坟。半路上,接到村干部的电话“闫所长,您快来,赵某某要去炸刘某某,要出人命啦!”她立即让司机调头送她回去,让儿子和丈夫先回去。这一去,直到晚上7点才回到家,本就很疲惫的她,还得强打精神,主动向老公和孩子“讨好”、“汇报”。丈夫冷冷地问:“所长?忙完了吗”?她知道这是丈夫在赌气,孩子也在一边问“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她只好不断地赔不是,说今后一定改,孩子嘟着嘴反问:“妈妈,这话你说了多少遍了,你记得吗”?问得她哑口无言。
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家,哪里都放不下。一家人最后商量,就只得将孩子交给古稀之年的爷爷。
“其实,父亲也应该是享受天伦的时候,却让他来带孩子,这是很无奈的选择”。说道这些,**打心底感到愧疚。“看到自己能给更多的家庭带去了和谐,我也就感受了莫大的欣慰和快乐”!
她,生在红军城,长在红土地,在司法助理员岗位上传承红色文化,践行红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