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家先进材料
“面王”
“大毛,你去年腊月来送米、送面,发红包……这次又来给我们送鸡苗,真是感激不尽啊!”前不久,接过“陈大毛”千里返乡送来的鸡苗,**县鱼泉镇马槽村7组村民彭世友亲昵地喊着他的乳名,脸上写满了笑容。
村民彭世友口中的这位“大毛”可不简单。他是该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也是远近闻名的“面王”**。
转身
**出生在**汤溪河边,年幼时家境贫困。上世纪80年代,20岁出头的**外出闯荡,在上海、湖北、江苏、浙江等地一路辗转,靠手工制作鲜面条为生,却由于资金不足,始终小打小闹。
2006年,**到宁波开了一间鲜面条生产作坊,遇到了那里的一个“大买家”,每天给一家台资企业送货,并与这家企业老板结交成了朋友。
“他是我创业路上的‘贵人’,不但给了我很好的建议,还帮忙筹集创业资金。”**说,这位朋友帮助他改变小作坊生产,开始建立标准化生产线,树立质量品牌意识。
**就这样鸟枪换炮,建起自己第一条鲜面自动化生产线,因为注重产品质量,鲜面加工厂的产品十分畅销,很快又在杭州等地建起了分厂。他从一名手工作坊主到现代企业经营者的转身,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转移
“西安陈大毛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在自己的名片上印着这样一排别具一格的文字,格外醒目。
“大毛是小名,小时候爸妈就叫我大毛,叫我弟弟小毛。左邻右舍都跟着这么叫。”**说,习惯成自然,几十年来不管在哪个地方大家也都习惯性地叫陈大毛,“注册公司时想了想,觉得这名字挺好!实在!”他笑着说。
和宁波等许多城市相比,西安面条市场更为巨大。****年正式转移到西安发展,在当地投资近1000万元,建起了两家机械化鲜面条生产厂,凭借生产技术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成功一举占领了当地鲜面市场。
**从没有午睡的习惯,午饭后时常到西安市雁塔区各直营店“微服私访”,探访市民们的口碑。
听到老主顾“表扬”自己,**说,“食品加工关系千家万户,要做长久生意就得凭良心保质量,时刻注意食品安全。”
目前,陈大毛面业公司的经营业务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鲜面生产,二是建立直营店销售鲜面,直接面向终端市场。企业员工总共120余人,大多数来自重庆。
为了不断丰富产品系列,陈大毛面业公司近年来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比如西安凉皮、广州河粉、湖南米粉、武汉热干面等,市场销路都还不错,终于让**面业在外有了名气。
眷念
蜿蜒穿过村子的汤溪河清澈见底,是**儿时的“游乐场”,更是他内心的眷念。
“虽然离家20多年了,但童年的记忆始终在心头,我是喝着汤溪河的水长大的。”**一脸惆怅,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家乡创业,让家乡人品尝到自己亲手做的鲜面,也给乡亲们实实在在做点事儿。
**组织陕西、浙江、湖北、江苏等地面业协会成员,满载着从西安带来的面条、面粉等物资,多次回到他的生养之地,帮助乡亲们解决生产生活的困难。
“远看像叫花子,近看是做面的。”陈**一语勾勒出了做面人的形象。他说,“可还有不少乡亲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走出去,他们在家更辛苦,我们有责任和能力去帮助他们。”陈大毛说。
当日一早,**又带着来自广东、浙江、西安、宁夏等地的**面业协会的副会长和合作伙伴20余人,载着3000只鸡苗,送到全镇12个村291户贫困户家中,帮助他们发展特色养殖。
“我们还要回来看你们,吃你们喂养的土鸡。”陈大毛告诉父老乡亲,过年将带领全镇在外创业的面条工回家吃土鸡,帮助老百姓销售土鸡。
“**有20万人在外做面,全国各省市都有**面业分会,全国70%的鲜面都是**面工做的。”谈起**面工,陈大毛感到十分自豪。“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可以从技术、资金、物质上给予提供帮助,帮助贫困家庭早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