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民族团结事迹材料
爱洒民心中 民族团结的花儿遍地开-
**,男,汉族,1964年出生于**,高中毕业后随师傅来疆,在新疆库车县七区以行医为生。因**县**乡**村与七区辟临且距离乡政府50余公里,该村又无医生,长期以来,村民们大小病都得去七区,给村民们带来诸多不便,遇到紧急病人时,往往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1991年4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村干部邀请**到这个少数民族村行医治病,**被村干部的盛情邀请打动,义无反顾的离开恩师,驻进了**村。光阴似箭,20年中,为抢救病人生命,他先后无偿献血3000多毫升。**村路远,地广人稀,缺医少药。**的足迹踏遍了全村的角角落落,为群众巡诊治病,用他的医术为无数群众解除病痛,使许多人摆脱了死亡的阴影。**村是较为贫困的一个村,对于那些无力承担医药费的病人,**充满了爱心,凡确属贫困户的病人,只收取药费,其他费用全免,20年来,仅他自己为病人垫付医药费就达5万余元。为了降低医疗成本,**总是认真计算每一分钱,他把药品的进价压到最低,用的药用棉签,都是他们亲手制作的。他还先后培养了2名医务人员。
20年来,他无偿为村中贫困村民、孤寡老人帕塔木买买提看病,老人逢人就夸马医生比自己的亲儿子还亲。由于语言上的障碍,该村村民遇到大病需外出住院治疗时,20年来,都是马医生自己掏腰包护送病人外出看病,村干部艾海提热西提的父亲病重期间,马医生带老人到库车十七医院治疗,他一直陪护在老人身边,直至老人幸福的闭上眼睛,像这样的事还有许许多多。
在央村行医期间,由于生活在维吾尔聚居的村庄内,语言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他与妻子克服困难,在看病治疗的过程中,勤于向民族村民请教、学习,维语口语水平得到加强,村民们还为他的妻子取了个维吾尔族名字—哈力旦,为便于称呼将**亲切地称为马健苏。村中有一位年长的老妈妈托合旦,长期在此看病,由于周到、热情的服务和精湛的医术,加之在生活上对**夫妇的关心照顾,夫妻二人将其认作了干妈,多年来每逢民族同志的重大节日,夫妻俩便会抽空去维吾尔族妈妈家,为老人检查身体,带去可口的食物和水果,还要为老人亲手做抓饭等,老人也是会在汉族同志的重大节日里托人为**带来亲手烤制的馕、点心、麻花馓子等民族风味食品。
**在该村种有上百亩的耕地。刚开始种棉花时,由于没有种植经验,无从下手,该村的民族兄弟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季节不等人呀,他们便自发的从白地灌水、春耕、播种、苗期管理、灌头水直至收花,有拖拉机的出车,有劳力的出人,全程给予无偿的帮助。到现在,只要**诊所的病人多了,没空回家做饭了,总会有村民带来可口的饭菜让他吃饱肚子。在农忙季节的这时候,只要他的地里需要人手帮忙,只要他大声招呼,根本不用亲自去地里,他在卫生室给病人看病,该村的民族兄弟就会把他地里的农活全包了。这两年,**的经济条件不断得到好转,买了拖拉机等配套农机具,哪家需要什么农机具了,只要张口或是被他看到了,都会手一伸,将钥匙交给他们。为便于管理棉花地,也为不让民族兄弟太多为自己土地操心,他在村居民点修建的房子较少住,与妻子多住在棉花地里的简易房子里,只有冬闲时才搬回村里的房子来。但是你什么时候去他家,他的院子总是干干净净,房子里整齐洁净,这都是村里的妇女们轮流每天到她家帮她收拾得,多年来他为该村的妇女们提供无偿的妇幼保健知识宣传,为全村多数妇女解除了妇科病痛,这是民族妇女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激、一种回报!
20年当中,他为农牧民送医送药上门不记其数,骑坏了2辆自行车、7辆摩托车。仅他接生的小孩就有80多个。**年春节,马医生回**老家探亲期间,村民们盼望他赶快回来的电话就没有间断过,本来3个月的假期,他只身一人提前回到了村里,开始为他所热爱的村民忙碌起来。
的确,**20年如一日扎根在乡村,默默地尽心尽力为少数民族兄弟服务,他平凡而感人的事迹,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中,其高尚的医德和维护民族团结行为时常为他救治的病人所传扬,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