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传记
(一)传记的定义、特点
1.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记述人物的身世、生平、业绩、事迹的史传性文体,又称人物传记。
自从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首创了“纪传体”的伟大史书《史记》之后,传记就一直是一种影响巨大的文章体裁,历代都有大量名篇问世。
传记所记述的人物称为传主,因较有影响的传记其传主多为名人,使得不少人误认为传记都是为名人而撰写的。其实,普通人物也可以成为传主,正如英国文学家柯勒律治所言:“一个人的一生,不论多少平凡,只要如实地记录下来,都将是有益的和引人入胜的。”著名大学者胡适,就曾为自己的学生李超写过传记,记述的是一个中国女权史上的牺牲者的平淡无奇的一生。他说:“我觉得替这一个女子做传,比替什么督军做墓志铭重要得多咧。”
2.传记的特点
(1)个人化的历史文本
历史文本有很多种类型,传记就是一种历史文本,它与一般历史文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个人化。当然,许多影响一个时代的个人历史集在一起,也可以构成宏观历史,如《史记》就是如此。但是,单篇地看,传记作为个人化的历史还是跟一般历史文本的写作有很多不同。它是对个人生存轨迹进行追寻和描述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本。
(2)较强的文学色彩
传记又称“人物传记”,有不少传记又被称为“传记文学”。自司马迁开始,传记就有很强的文学性,传主往往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细节丰富且生动传神。虽然并不是每篇传记都要追求文学性,但就多数传记而言,只要不违背真实性的原则,适度的文学化表达对传记有益无害。
(二)传记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种刻画人物的记叙文,传记的写法无一定之规。从司马迁所创的传记体式来看,传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传主的身世简介
传主的身世包括姓名、籍贯、出生年生和出生地、主要身份等。如果已经亡故,要写出逝世时间。
2.传主的主要业绩、事迹
对于肯定性的正面人物而言,传记要记述他的生平、业绩、思想演变过程、重要事迹等。现在,反面人物的传记也比较常见,传记也要记述他们的生平、言论和主要行为、事件。
3.作者对传主的简略评价
司马迁的人物传记,每篇之后都有一段名为“太史公曰”的评论文字,对传主作出简略的评价。现代传记在形式上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把评论放在最后,可以在叙事之中穿插评论。但要注意,传记本质上还是记叙文,评论只可画龙点睛,而且要做到自然、含蓄。
【 例 文 】
鲁迅传略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