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书评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很喜欢北岛这段话,读起来很伤感,却又让人下意识地去思考人生。虽然它和路遥的《人生》风格不同,可是把它们放在一起,也是十分契合。
我当初之所以会在茫茫书海之中把《人生》带回家,只因为它封面上的一句话:“马云:《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于是我带着好奇与期待去品读《人生》。
《人生》展现了那个年代的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人读后不禁感叹,不禁唏嘘。
主人公没能考上大学的他来说,已是高加林 本是一个代课师,这份工作虽没有多高的收入,但对于没办法接受这个事实,这一份很不错的工作。起码,他能靠这个身份保留他知识分子的体面,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让他继续追求他关于文学的理想。可是没过多久,他便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这个消息对高加林一家人来说,就像那天的大雨一样冷酷无情。高加林没办法接受这个事实,这个结果意味着他只能回到农村,他只能做一个农民。尽管这片黄土地上有着先辈们生活过的痕迹,尽管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可是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是农民,他更没想过自己会在当过老师之后又回到农村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不甘心。可不甘心又有什么用?在数日的思想挣扎之后,他终于走向了土地。
对一向与书本为伍的高加林来说,干农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眼看着自己握笔杆子的手在长时间使用农具之后起了泡,他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于他而言有什么意义。他愤怒于原本属于自己的工作被“关系户”顶替,他不甘于自己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只能每日与土地为伴,他苦闷于自己的理想尚未实现却从此与笔杆说了再见……久而久之,他的内心无助,孤独,甚至绝望。在外人看来,高加林只是一个读了多年书还是回农村的种地的失败者,他自己也明白他往日的骄傲与荣光早已不在。可这些在刘巧珍眼里,并不重要,无论他怎么样,他都是她惦记的人。
在很久之前,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便喜欢上了高加林,只是那时的高加林还没有回到土地,还自豪于自己“文化人”的生活。没读过书的巧珍清楚地知道他们之间的差距,所以她每次只能远远地望着他,看着他充满自信的身影离开村庄。高加林这次重新回到农村,巧珍在心疼加林的同时,也在为她所幻想的他们的未来而欣喜。人在绝望的时候意志力通常都比较薄弱,尽管高加林纠结于巧珍的文化水平,却还是没能坚持住他知识分子的“清高”,他们,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了。可生活就是那么有趣,就在高加林终于接受了现实,准备和巧珍在农村好好过日子时,他的人生又开始了转折。
本来被“关系户”挤回农村的他,这次成了“关系户”。当机遇降临时,他是兴奋的,他太渴望离开土地了。于是,他没有丝毫犹豫,便抓住了机会,回到了城市。单纯的巧珍或许还不知道,他这一走,他们的缘分便所剩不多了。
城市生活让高加林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凭借着他不凡的能力,很快,他便在城里小有名气。那段日子里,高加林重逢了高中同学黄亚萍,本就对高加林有好感的美丽女孩儿黄亚萍再见老同学,自然是十分欢喜。而通过与黄亚萍的多次交谈,高加林对这个老同学有了新的认识。她会告诉他当今世界的变化,告诉他有什么样的新能源,和他谈他们美好的学生时代以及他们的理想……正所谓差距起于对比,高加林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巧珍和亚萍的差距可不小,面对两个同样美丽却文化水平相差甚远的女孩儿,他该作何选择?
人生总是充满了意外,每一个选择都不能简单评价为正确或错误。这次,为了理想,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并借着亚萍家的力量,去了南京逐梦。
可就在高加林以为自己前程似锦,即将走上人生巅峰之时,坏消息来得猝不及防。亚萍的前男友,高加林的高中同学张克男的母亲揭发了高加林当初是通过“走后门”的手段进的城……一切都是那么戏剧性,那个春风得意的高加林再一次回到了农村。
而这次回归,比上次更加狼狈。
巧珍早已嫁做人妇,村子里的其他人也对他曾经抛弃巧珍的事耿耿于怀。不变的,是那遍地黄土……
《人生》没有结局,因为人生还很长。
路遥通过描写高加林的几次选择向我们讲述了关于“人生”的道理,就像他在书中所写的那样: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
《人生》也并不完美,路遥在书中加入了自己的价值观,刻意地突出了高加林的虚荣与巧珍的淳朴。我觉得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去突出什么,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就像我们没办法简单地评价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样。我想,一个作者最应该做到的,便是赋予角色自身的灵魂,至于读者如何评价角色,见仁见智吧。当然,虽然《人生》有它的缺陷,但瑕不掩瑜,它依旧是一本好书,像北岛那段话一样,让人读后会下意识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就是坦然接受所有的不如意,然后继续苟且,至于诗和远方,有时候真的不能多想。
人生路遥,活好当下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