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农业推进工程实施方案,请大家参阅!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省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部署,立足xx实际,进一步夯实农业稳步发展的基础;稳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局面;进一步提高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强化绿色增长,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主线,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的内部活力,切实保障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调结构转方向促升级的目标实现。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力争达到2万元。(2)粮食总产132.4万吨,年均增长1%。(3)农产品加工产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12.5%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3.5:1。(4)创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建设,力争生态农业示范县(市、区)达7个、示范乡镇(区)30个、示范主体100个,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
1.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等项目,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三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农田173万亩。改善泾县、绩溪、旌德等山区县现代农业生产条件,重点在山区机耕道路、水利设施、田间平整等方面有所突破,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2. 推进农业机械化。落实好农业购机补贴政策,重点围绕粮油(水稻、小麦、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机农艺结合,推进机械化进程。到2020年,创建省级机械化示范县2-3个;积极开展茶叶、山核桃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示范;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70万千瓦,比“十二五”末增加3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3%,比“十二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创新示范区经营形式。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在多元化融资上有新突破;通过聚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园,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淘汰传统耕作模式,突出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和集成技术,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全面推进示范区走绿色集约发展道路。以全市7个县市区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xx、郎溪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水平。
(二)加快农业绿色增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1. 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养殖小区建设。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机制,力争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18个、省级养殖示范小区34个、市级养殖示范小区(场)300个,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5个;继续实施水稻核心示范区、蔬菜标准园、标准化茶叶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核桃、香榧等林物产品生产基地,构建共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500个以上,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有突破。
2.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生态农业发展,重点推广五种生态农业模式:猪(禽)—沼—果(茶、菜、粮)、经果林立体种养、水田立体生态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培育质量效益为先的农业生产体系。市本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生态农业模式推广进行奖补。
3. 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2015-2017年,按省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开展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创建工作;引导和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农户在生态农业产业化中优势作用,组建农业产业联合体,形成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4. 实施药肥水零增长计划。走“精”、“调”、“改”、“控”节肥技术和“控”、“替”、“精”、“统”节药技术路径,实行化肥、农药减量控害节本增效,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新肥料新技术,有效利用有机肥资源;控制病虫害发生危害,推进精准用药,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新型植保药械,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到2020年,力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0%,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农药利用率达40%,农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5. 着力开展农业污染治理。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推进养殖企业实施“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污收集-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全过程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进一步完善畜禽养殖准入机制,生猪出栏稳定在110-120万头。实施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改良土壤,治理酸化,改造中低产田,力争耕地基础地力等级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提高0.2个百分点,耕地酸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
(三)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产出效益
1. 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组织实施茶产业提升工程、竹产业提升工程、木本油料产业致富工程和林下经济富民工程等工程,到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43.7万亩,茶叶产量3.5万吨,产值18亿元;建成竹林丰产增效示范基地100万亩,竹产业行业产值200亿元;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0万亩,木本油料生产基地120万亩。开展产业特色村提升行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农民收入高、集体经济实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产业特色村。市本级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奖补。
2. 加强产品自主品牌创建。树立“质量为本、效益为先”的理念,推进优势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对现有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进行培育,积极申报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农产品。在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以地理商标和区域名牌为依托,发挥经营主体创建主体作用和各级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通过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联合、合作,实现企业品牌共享共建,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抱团发展态势,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打造“生态xx·绿色产品”大品牌。市本级安排专项资金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创建进行奖补。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重点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兽用抗菌药(含水产用抗菌药)、生猪屠宰、水产品、农资打假7大专项整治行动。推行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制度,争取在五年时间内形成完善的产地准出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开展质量追溯试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加快质检体系建设,提高检测能力。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创建省级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站20个以上。
4.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功能,组织实施“休闲农业提升计划”,充分挖掘不同区域的自然风景、古村落、农业景观、农耕文化,打造xx都市休闲养生观光农业集群;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观光农业园、生态主题农庄、农业科技示范园、星级农家乐,打造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美食品尝、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农业旅游线路。全市发展农业园区景点(含农家乐)1200个,建成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7个,其中国家级4个以上,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0个,其中国家级15个,国家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20个。市本级安排专项资金对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进行奖补。
(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1.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甲级队”,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加强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积极引导家庭农场和专业农户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数量达到5000家,培育市级以上家庭示范农场80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0个,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00家、省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形成物资供应、技术信息、信贷服务、销售加工等多种服务职能,覆盖全市主导产业以及40%以上农户的合作组织体系。
2.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制定完善不同农业生产领域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及扶持奖励办法,积极培育一批生产规模适度、配套设施较好、经营管理规范、示范效应明显的家庭农场。引导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集中,推进家庭经营,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完善服务措施,力争农村土地流转率达75%,市县两级全面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3. 加快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营销网络建设。全市各类联合体力争达到200个,其中市级示范联合体100个,省级示范联合体40个左右,联合体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
1. 稳定科技推广队伍。加快培养各类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深入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和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逐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服务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完善考评考核体系,切实抓好各类农技人才的专业技术培训。
2. 推动市场主体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技术协作,开发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科技示范园,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对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检验检测)中心给予奖补。
3. 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工厂化育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围绕主要农作物生产,重点培养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服务主体,开展农业生产全程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推广托管式服务、合作式服务、订单式服务。以土地流转促规模经营,以机械化作业提升耕种收、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效益。工商注册农机、植保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达到500个。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防预报,提升气象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水平。
(六)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提升农业法治水平
1. 坚持农业依法行政。严格农业执法监督,抓好农业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规范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强化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动态管理,推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2. 加强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强化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完善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法治轨道行使职权,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3. 依法化解涉农矛盾纠纷。坚持行政执法与民事调处并重,积极调解农资质量纠纷,强化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仲裁和村民筹资筹劳监督,协助开展涉农负担重大案件查处和信访处理。突出社情民意了解,妥善化解农业信访事项。畅通行政复议渠道,积极应对行政应诉。
4. 大力推进农业部门简政放权。加强行政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巩固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落实。全面推进权力、责任清单制度,坚持政务公开,进一步深化农业部门职能转变。抓好行政审批窗口项目的“接、放、管”,持续推进窗口服务项目的清理优化,显著提升农业服务效能。
(七)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
1.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按照中央、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要求全面完成任务,认真落实好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
2. 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民按股份享受集体资产收益的农村经济制度,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组织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程。
3.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村)。引导农村加大集体资产开发利用;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兴办物业项目,发展物业经济;鼓励村集体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引导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进行土地复垦和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利用集体“四荒四边”空闲地发展种养殖业。力争村级集体经济年收益与当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消除空白村,年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0%以上,美好乡村省级示范村所在行政村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
4. 认真组织农业补贴政策改革试点。根据财政、农业、银监等部门关于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相关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业补贴政策改革试点工作,力争在广德县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其他县市区。
(八)发展“互联网+农业”,提升农业区域竞争力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力度,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抓好农业物联网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0%,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应用面30%,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力争到2020年,农产品电商年度交易额增幅不低于30%;加强“互联网+农业”平台的整合;总结完善“聚土地”等新业态模式;构建并逐步完善射频码、二维码、一维码等扫描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领导组,政府分管副市长张黎勇任组长,副秘书长汪军、市农委主任陈海林任副组长,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现代农业推进工程推进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陈海林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切实履行好服务“三农”发展的责任,市委市政府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政策保障
1. 市政府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1000万元,其中农业园区建设500万(用于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奖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200万(用于创建省级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品牌建设奖补)、生态休闲农业300万(用于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的奖补),各县市区也要相应拿出奖补措施。市县财政每年从新增建设有偿使用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2. 扩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资金规模。优先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内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落实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用水、用电、税费等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用地政策;优化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方式,积极争取上级贴息贷款政策。
3. 突出以金融服务为重点的配套服务。推动县域城信体系建设,开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给予一定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做大做强政策性融资担保,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降低“三农”融资担保门槛,降低担保费率,确保“三农”贷款在保余额比重逐年提高;扩大家庭农场“直管直贷”试点覆盖面,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扩大政策性保险附加商业性保险试点;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提供保费补贴,财政给予以奖代补。
4. 强化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服务和监管工作。发挥好国家和省资金的导向作用,同时落实好市、县财政扶持资金,确保足额及时到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对各项惠农政策的指导、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推进的发展合力。
(三)项目保障
结合“十三五”规划,重点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创新等五大重点领域规划建设农业项目,已初步谋划现代农业建设项目49个、总投资203.52亿元(见附件)。下一步将完善项目内容,通过争取项目资金、项目整合、招商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联系帮扶,强化调度和监管,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
(四)法治氛围保障
加强农业法治学习培训,增强农业干部法治素养。结合“七五”普法规划,开展面向农民、服务农业、深入农村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五)农业安全保障
坚持安全生产检查督查的常态推进,突出食用农产品安全、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业机械使用安全、渔业船舶使用安全、沼气工程使用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的治本攻坚,范围覆盖全市农业领域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农业领域安全生产保障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全市农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健康发展。
(六)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保障
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总要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努力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信息化培训的创新。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