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省政府下发了《xx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相配套文件。该文件指出: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起,全省高考科目由统一高考科目和学生选考科目构成。其中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保持现有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实行“一年两考”,考生可以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将其中高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力。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这样,学生的高考科目选择组合将会由原来的“文、理科”2种变为新高考的20种。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13日发布,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52个行为表现。为了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方案将会压缩必修学分,增加选修学分,鼓励在共同基础的基础上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学科素养为纲,对学科的整个体系做了梳理,精选了内容,对学科素养、学业质量标准进行了水平划分,并细化了评价建议。
在新高考、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选课走班的新教学秩序必然会代替现有的教学形态,必将会对教学关系、教师角色、学习方式等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教学关系需要重塑
教师不是“教教材”的,而是“教人”的;也不仅仅是“用教材教”,而是 “用智慧教”。即教人做人,促人成长,教材仅是素材之一。
根据国家公布的核心素养体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基础,更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科素养更上位的要求。在落实学科素养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实施新课程必须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科的核心素养→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渠道、资源→教学组织形式→学业成绩和表现性评价等,都需要重新规划和设计。
首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强调“先学后教、学多教少、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的关系,更需强化学生活动的过程。其次在“学生、教师、资源”三个学习要素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第三,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切准核心目标、把握学科思想与本质,结合核心素养来处理;要围绕课核设计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和运行程序;要抓住“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提升”等课堂改革要素;要注重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新课程对教师在知识储备、专业素养方面提出较高要求。教师必须在注重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具备相应的核心素养,还要重视教育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教学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巨大变化。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整体性发展。
学校要为教师的自我反思与终身学习提供条件和提出要求。要在扎实学科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上位理念的培训和考核。要对教师提出定期针对性学习和选择性研修的要求等等。
二、教师角色需要重构
作为老师,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其次是一名学校教师,最后才是学科教师。
过去教师是学科本位,教什么,教哪个年级、班级,学校都会统一安排。在新课程、新高考中,学科分层、学生选考、教学走班将成为必然,将会出现学生选教师的局面。
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每个教师都要承担育人任务,教师要从重学科知识到重学科素养,从重教学到重管理,教师的管理职责会大幅度提高。其次,教师的教学角色将趋向多元化,每个教师教一门课程的时代将彻底过去,除学科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外,努力把分层分类分项的教学走向分层分类分项的课程,将之校本化;充分整合高等学校等校外优质资源;设置好实践性和职业技能类课程;设计好生涯规划课程等。还要带若干社团,同时承担几位或十几位学生的导师。就学科教学本身而言,由于“潮汐现象”的出现,老师们要么很忙,可能需要跨年级任课;要么又很轻松,暂时无学科教学任务,此时教师必然会服从学校的其他安排。
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及复合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既要求教师是“杂家”,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又要求教师是“专家”,研究深入、专业细致。要求教师能自己设计开发课程,拟写课程纲要,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能及时指导小组学生的学习,还能沟通“导师制”下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等等。
学校要着力建构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群,制定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提升教师开发实施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各类课程建设及实施工作落在实处。要建立校本课程建设基本标准、校本课程备案和优秀校本课程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团队建设和团队活动,要重视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的建设,确保每个学生有机会至少参加一种学生社团活动;要重视学习小组、班组织、少先队、团委会、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导师制”教育模式,为“导师制”的落实提供必要的支持系统,建立必要的激励和监督制度。
我省先行先试、实施课堂新模式的不少学校,在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及“导师制”的探索中,已经取得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和办法,希望各校多学习借鉴。
三、学习方式需要重建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是一体两翼,一体:以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两翼:一是课程建设,二是课堂模式。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方面要依靠课程开发与建设,另一方面要依靠教学模式的改变,两翼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两翼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完成课堂的育人功能。
在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分层走班、教学班和行政班平行运行的局面将会成为新的常态,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将会重建,课堂形态需要转型。现有的新课堂模式将会更加深入和综合,学校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科特色将更加明显。教师要基于课程整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融合创新。
在编制学生自主学习方案时要实施课程整合。一是学科内,要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系统性学习清单。尝试整体学习、单元学习、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等。二是学科间,要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尝试主题性学习、情境化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现象教学等。三是以思维为载体,组合不同的方法模块,以学习方法、培养思维为明线,以内容、知识为暗线,以真实任务和事情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尝试项目化学习、反思性学习、思维导图学习、辐射性学习等。我省先行先试的“校外及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标准中有关教学活动建议的实施”、“跨学科、跨课程项目学习”等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校在实施课程整合时可以借鉴。
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条件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选择权。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理念为主导,通过数字媒体、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各校要有序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逐步扩大小组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尝试组组通、人人通实验,逐步丰富自主学习资源、成果呈现方式。要开放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各种专用教室、各类器材室、运动场所及其它实践场所等所有学习资源。让各种教学仪器、图书尽可能靠近学生、靠近教师、靠近课堂,让师生随时随地能够接触、了解、观察、使用。要逐步下放学生对教材教辅使用的选择权等等。我省先行先试的“组组通”、“人人通”、“教育装备管理、使用改革”等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校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
学习小组将可能不断的动态重组,形成若干学习小社区。学生在行政班、分层班、选课班、分项活动、社团活动等学习过程中,将会出现不同群体组成的学习团队,不同专题将会有不同的学习小组和群,小组的动态性、功能性、社会性特点将日趋明显,各种教育关系也随之发生积极的变化,构成各种异质的学习共同体。从固定小组到动态小组意味着审美疲劳的打破,意味着小组因需要而建,意味着小组成为一个“自组织”,新的学习方式从同步学习走向异步学习,从统一性学习走向个性化学习,从单一性学习走向混合式学习,进而实现多种教和学方式的跨界、融合。
四、教研活动需要创新
为了实施好新课程,必须做好新的发展理念下的教研工作转型,加强新课改常态下的教研模式研究,进一步改变教研的内容,创新教研的方式,分专项解决课改中的困惑,加大学校与高校等专业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分专题研究课改中的问题,定期不定期选择到其他高中学校学习,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的课改经验,发挥典型引领和成果辐射作用。
首先,教学研究的重点不是研究“教”,而是研究“学”、研究“人”、研究促进学生成长的“法”。需要由“教研”转到“学研”+“导研”。有时,设计一个问题的用意,不是为了得到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追求问题的解决过程,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实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才能达到的核心素养。
其次,研究的内容需要改进。例如关注学科思想、方法、探究程序的教研,关于将知识转化为问题、项目的教研,关于引导学生参与规则、标准的制定的教研,关于小组活动组织的教研,关于提高学生展示水平的教研,关于学生过程性评价的教研,等等。
第三,研究的方式需要创新。学校要创建“类似问题导学程序”的校本教研机制,教研活动要经历“个体自主研究”、“小组合作讨论”、“组间交流展示”的自下而上的过程。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学校的管理、教研活动也要相应进行颠覆性的变革。
为此,教师必须具有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有针对性的研修教育教学理论、有选择性的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尤其要加强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学习,要研究人的整体意识性、人的尊严、价值及其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重视合作学习和发挥学生主动性,重视学习动机、情意教育。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的真实思想,及时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和心理特点,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语言、姿态、行为、心理等方面表露出来的情态,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思想活动,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处理。
学校要高度重视教研团队的建设,为学科教研提供足够的条件。要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提出要求和制度保障,不断检查和效果评估,等等。
五、要深度实施“从教的信息化到学的信息化”
自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这个词便成为了热门词。“互联网+”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一块黑板+粉笔的教育”方式必然发生变化,甚至走向终结,教育必然走进“互联网+”的崭新时代。“互联网+”时代既给教师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方方面面的挑战。有对教育教学观念的挑战,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思维的挑战,也有对教师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面等等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任务是: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从服务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明确了“三课建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要求。
在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的课程管理、学生管理、生涯规划和心理辅导等,都会有信息化内容的介入;学校的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综合素质评价,都因信息化带来新的内涵;尤其在信息化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方面,将会对我省的课改带来新的课堂革命。提升学生学习的信息化水平是摆在各位校长各教师面前的重大使命。
我省在部分学校实施的“组组通环境下的双平台”项目和“人人通”项目,就是在课改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已经实质性进入课改的学校提供问题解决服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支持学生及时性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个别化学习条件;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技术支持。学校及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信息化”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例如(1)每个学生或学习小组配备一台电脑;教室具备无线网络环境;保证学生可以随时接入互联网。(2)学生电脑与教室电子白板等连接,便于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和交流,实现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无缝隙结合。(3)提供电子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4)按学科教学进度,实现学习资源的自适应推送。(5)教师针对难点、重点,提供碎片化视频讲授资源。(6)建立智能性学习评价系统。 (7)实现学生学习过程自动储存。(8)实现学生及学习小组在线无界交流。(9)实现教师可以网上在线辅导。(10)实现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信息化对于推进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作用。我省在基本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任务的基础上,确定了三个创新项目,选择了20个试点单位先行先试。一是“基础教育信息化人人通实验”项目,二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实践应用”项目,三是“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项目。各项目已获得初步成效,各校可以借鉴学习。
六、要不断创新管理育人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将会建立新的支持系统、指导系统和监控系统。新的课改和考改,由于把“选择权”尽量交给了学生,学校如何从师资、教室、储物等方面满足学生的选择?如何在打破行政班管理的状态下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如何监控学习的质量和效益?等,将都会是一场新的创新。
教育上下必须建立新的思维模式、议事规则和操作程序。至上而下的逐级管理的传统模式,将逐渐转变为至下而上的菜单式服务模式;统一要求的传统做法,将逐渐转变为典型性经验引领的办法;新的议事规则和操作程序的建立,将更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新的一场教育革命随着课改的临近很快到来。
过去注重的过于严格的科层制管理体系终将被打破,将来学校可能会更多地采取扁平化分布式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机制将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到多元化合作治理;学生管理方式将从行政班管理到行政班、教学班、社团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为了树立以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省厅于2014年启动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与管理”、“学生的自主治理的探索与研究”等项目,每个项目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各校借鉴学习。
“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与管理”项目组:建立了与高校、社会机构、教科所、基教科、思政科、团委共同合作,多部门协同管理的学校社团课程运作机制,探索了学校教学、政教、团委协同开展社团活动的新方法。30所课题实验校通过包容、协调和共享,开创了社团活动的新局面。
“学生的自主治理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组:形成了自主治理研究的四条共识:让学生感受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秩序源于学生对规则的遵守;规则源于学生的协商和认同;要培养学生的规则素养鼓励、支持学生参与教室学习、校园活动等各种公共生活的规则制定和秩序治理。明确了推进学生自主治理的五个策略:让学生从参与课堂到主导课堂;学校将决策权从教师、校长手中归还给学生;学生策划并组织所有的社团和课外活动;学生自行组织家长社会参与学校自治活动;学生参与学校相关政策、相关规则、标准的制定。初步研制了“保障学生自治权利、强化学生自治意识、提高学生自治能力、养成学生自治习惯”的运行机制、操作模式和评价标准。
总之,在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学习方式、学习资源、教研内容、管理模式等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革。教师需要多学习、多模仿、多互助、多研究、多反思。学校需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性机制,保持教师生涯发展与学校组织发展之间的平衡,制定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
文章地址:http://www.91wenmi.com/wenmi/fanwen/shishifangan/30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