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局民生保障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七月的港城,稻菽遍野,暑气逼人。
几个看似从城里来的年轻人,挽着裤腿,顶着烈日,匆匆行走在武穴市花桥镇柏树林村的乡间小道上。阳光晒红了他们的面庞,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一路上他们谈笑风生,给这片苍凉的山野平添了勃勃生机。
这几位年轻人是武穴市人社局派到梅川镇包法村、困龙村、吕兴祖村和花桥镇柏树林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队长向红霞、宋光谊、曹庆明、吴险峰和驻村干部戴国华。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工作,他们走出机关,走近基层,筑进农家,把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要求在寂静的山水间落地生根,用质朴的公仆情怀诠释了人社干部全心为民的广博内涵。
明确扶贫 “第一责任”
人社局确定帮扶的贫困户涉及三个镇处11个自然村。其中,整村推进的有4个(包括一个重点贫困村),插花(有贫有富的)村有7个,帮扶对象260户777人。如何在精准扶贫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 自20xx年以来,该局结合自身职能和实际,紧紧围绕“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我们的扶贫攻坚就要向哪里发力”的思路,坚持把“五个一批”政策扶贫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将民生服务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最基层。
举全局之力扶真贫、真扶贫,各项考验接踵而来。该局分管领导梅志胜坦言:“刚开始,一些干部将扶贫工作简单等同于节日慰问送钱送温暖,存在‘为何扶’‘谁来扶’‘怎么扶’等困惑,一些干部认为无非是‘雨过地皮湿’,走走过场而已。”
“精准扶贫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为解决这些干部的思想误区,该局通过召开座谈会、下乡调研等方式,向广大干部传导民生服务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xx同志要求,全局干部自觉与中央和省市保持高度一致,盯紧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众志成城,合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局党组多次专题研究精准扶贫工作,成立了以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武穴市人社局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与人社工作同部署、同推进。明确了分管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四个驻村工作队、七个驻村工作组,明确相关职责,制定考核办法,全力提供后勤保障。
为了让驻村干部及早适应农村工作,局党组针对性的对驻村干部进行了岗前培训学习,邀请农村党支部老支书给驻村干部上工作经验课,让驻村干部提前了解农村工作情况,增强对农村工作的预见性。为了放开驻村干部手脚,局党组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让他们彻底从过去从事的业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并督促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同志迅速驻进花桥镇柏树林村,真正让他们沉下去、住进去,和贫困户一起生产生活,成为村里百姓的知心朋友。
坚持扶贫 “靶向定位”
正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扶贫开发贵在精准。市人社局率先理清思路,要求首先弄清村情户况,列出清单,找准穷根。工作伊始,市人社局主要领导带领局扶贫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提前与梅川、花桥和刊江镇处和村“两委”进行了工作对接,厘清惠民帮扶政策导向,为找到穷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打下基础。
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进驻后,积极组织所在村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大会,传达贯彻全市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提出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集思广益听取党员同志们的建议意见,共同为村里的发展、建设建言献策。把收集到的建议意见归类整理,反复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近200名扶贫队员用脚步刻下印记、丈量民情。通过对11个村260户贫困户逐一走访调查,切实摸清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生产生活条件、种养习惯、致贫原因、脱贫需求以及发展规划等情况,通过与农户一对一、面对面交流和沟通,全面掌握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依靠村“两委”和自然村组长对属于帮扶对象的困难户做好分类建档立卡的管理。为确保不漏不错,每走访一户都为户主及其生活条件留下影像资料,并备注具体情况,逐一建立帮扶台账,以便对应跟踪落实。
通过调研和问卷调查,几类问题被列入清单:贫困家庭缺少劳动技能、就业无门路;因病致贫、困难家庭遇到大病救助难;扶贫开发无项目等等。在立足村情的基础上,人社局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依托人社工作的优势资源,从技能、就业、社会保障和产业发展入手,实行“点对点”的帮扶,“人对户”的对接,争资争项,切实抓好帮扶项目的落实,以最大的力度,着力解决和推动扶贫村的社会事业发展和贫困户的脱贫。驻梅川包法村扶贫队根据村情,为村集体争取银行贷款30万元,帮助20户贫困户种植红薯xx0亩,直接与武玉面粉厂签订包销合同,户均年分红及增长收入2000元以上。驻梅川困龙村扶贫队加大力扶持武穴市云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发展,吸纳李得中等xx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事劳动生产,每户月平均收入xx00元。柏树林村通过发展集体养殖业和光伏发电项目,为26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加收入3000元。
为全方位实现城市党员与农村党员的融合,驻村第一书记戴国华同志始终坚持吃在基层,住在基层,干在基层。与柏树林村“两委”班子合力抓党建、抓发展,为基层组织增添力量,他们牢牢记住市委书记郝胜勇对全市精准扶贫工作队员的要求:“勇于担责,敢作善为”,紧紧抓住脱贫攻坚“牛鼻子”,从拉家常起步,从抓基础入手,在村容村貌改变和村民思想转变上做文章,以党建促扶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热情和干劲,为乡村百姓早日脱贫贡献力量。
感情在一线培养、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柏树林村的项记得,一个身残志不残的青年人,因为遗传,眼睛视力二级残疾。他的家庭境况很不好,母亲眼瞎,妻子体弱多病,儿子上幼儿园,家里四口人的生活除了3亩多点的口粮田收入外,就靠他装点龙虾、黄鳝作为家里的平时开销。戴国华到他家和他几次深入交流后,项记得向驻村书记戴国华敞开心思说,想养龙虾,但没有钱买虾苗,问戴国华能不能借点钱给他。戴国华二话不说,从父亲的退休工资里借来1.5万元交到项记得的手上。2016年春,项记得租了60亩鱼塘,尽管这年夏天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涝,但项记得养的龙虾获得了纯收入6000元。跟项记得一样,项水国、项菜仃、项汶发……这些贫困户已逐步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在“四双”帮扶“结对子”中,通过“五个一批”帮扶措施,人人都在“闯路子”,个个都在拔掉“穷根子”,他们正用他们手中的笔描绘着自己脱贫致富的美好憧憬。
确保扶贫 “落地见效”
民之所需,政之所为。抓扶贫就是抓发展,发展是扶贫的基础。该局找准人社部门业务与扶贫工作的结合点,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举全局之力抓好脱贫攻坚这个“第一民生工程”。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扶贫政策,把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培训、生态旅游农家乐、创业担保贷款等积极的就业创业扶贫扶智政策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拓宽脱贫致富增收渠道,全力推进精准扶贫。该局在扶贫村设立就业服务点和用工宣传专栏,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并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和公共就业服务大厅、镇处人社中心等平台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免费提供职业介绍,为贫困户劳动力输出搭建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2018年1月和2月,分别在市全民健身中心和梅川、余川举办多场“精准扶贫就业招聘会”,贫困户现场签订意向用工协议xx00余人次。2016年,为解决特殊贫困群众的就业岗位,人社局主动开发村级护林员、保洁员、护路员、森林防火员等公益性岗位225 个,发放农村公益性岗位补贴xx7.03万元。围绕我市医药化工、生态旅游和家政服务等产业,开展用工对接活动,充分为贫困户提供工业园区、公共就业服务网等有关招聘和用人信息,积极引导贫困户中的劳动力,因地因人制宜,就近就地务工,既达到务工创收入和家庭生产经营两不误的效果,逐步形成 “一人就业、致富一户,多人就业,带动一方”的良好格局。
推进大众创业,实施就业创业扶贫。积极把就业服务延伸到扶贫农村,消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实现公平就业的权利,把帮扶村的农民群众纳入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以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就业援助为抓手,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导向,建立健全以项目推介、创业指导、跟踪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服务体系,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并结合贫困村种植、养殖业传统优势,制定出以猪、羊、鱼、鸭等短平快种养项目,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利用政策资金激励农户创办农家乐(渔家乐),做到扶贫精准到人、精准到户,达到“应帮尽帮、脱贫致富”的目的和效果,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推进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群体的就业创业。加强创业担保贷款帮扶力度。通过搭建创业平台,构建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扶持,开展创业激励,落实资金保障,为返乡创业人员解决资金问题。通过宣传引导,提高对回乡创业的认识,形成回乡创业浓厚氛围,真正让回乡创业者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为农村产业发展、扶贫开发工作注入新活力、新动力。为回乡创业者当好参谋和“保姆”,落实创业帮扶措施,解决创业具体问题。梅川镇吕兴祖村是人社局二级单位、市就业局负责的精准扶贫联系村,驻村工作队为了让回乡创业者为该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注入新活力、新动力,一边搭建创业平台,当好回乡创业者的“参谋”;一边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帮扶力度,为回乡创业者解决资金问题。如今,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扶持的“荷叶青”生态农庄已带动吕兴祖村近20家贫困户就业。
统筹培训资源,实施能力扶贫。建立“就业训练中心+镇处+村(社区)”三方联动的培训工作机制,细化监管手段,提高培训质量,加强考核评定。按照贫困户的类别和致贫原因,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和引导就业,逐步推动输转的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把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作为增强精准扶贫造血功能的主要抓手。改变以往单一的窗口式服务模式,把各类宣传和服务送到村组,逐步走出了“百姓走进门+干部送上门”双向互动的新路子,组织“流动课堂”进村,技能培训送上门等创新培训模式,劳动者既可以走进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学习,也可以享受送到家门口的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人员,根据其特长、意愿,开展电子商务、月嫂、园区企业定向等培训,力争贫困劳动力每人掌握1-2项就业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2016年,该局在全市xx个镇处共开设种植业、养殖业等培训班36次,“流动课堂”进村52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80余次,扶贫创业就业培训2000余人。对培训意愿性很强的贫困户,局就业训练中心通过建立动态台账,制定两至三年的培训计划,帮助其掌握1-2项就业技能,拓展了创业就业新渠道,逐步带动城乡劳动者转移就业、贫困劳动者增收致富。
目前,我市已将贫困人口纳入了“新农合”保障范围,贫困对象实现了“病有所医”。为了让贫困人口“老有所养”,2016年,结合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市人社局出台了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纳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范畴的文件稿,贫困户每年的“新农保”由市财政按最低档次为其代缴。与此同时,局领导班子始终情系困难群体,奉献诚挚爱心。在节假日期间,局班子成员定期对退休老军人、病残老党员、贫困户、低保户开展各种形式走访慰问,党员干部带头捐资捐物, 260户贫困对象每年每户慰问价值700元,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重点做好班子成员“一对一”帮扶对接工作,真正把扶贫结对特困户的惠民措施落实到位。
一项项帮扶举措暖人心扉、一批批项目资金立竿见影,一条条道路直通田间,一股股清流灌溉地头,一栋栋新居拔地而起,一个个承载着党和政府温暖的好政策落地开花。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焕然一新,村文化广场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从昔日“穷山沟”到如今的美丽乡村,柏树林村华丽转身见证着全市扶贫的精准发力。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武穴市人社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正以“奋勇争先”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马上就办”的作风,凝聚起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强大力量,带领帮扶村的乡亲们为早日脱贫,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