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xx实施、全面推进“五个xx”建设、加快推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的关键时期,是实现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xx审计工作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机遇期。为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推进我省审计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根据《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及《xx省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结合xx审计工作实际,制定《xx省审计工作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xx实施,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完善审计制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我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五个xx”建设,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服务改革发展,服务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为建设廉洁政府、俭朴政府、法治政府提供有力支持。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重大违纪违法、重大损失浪费、重大风险隐患、重大履职尽责不到位等问题的查处,一手抓促进深化改革、推进法治、提高绩效,全面提升审计监督的层次和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始终把改革创新摆在审计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手段创新、审计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xx审计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省审计系统蔚然成风。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敢于打破传统束缚,正确把握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不以新出台的制度规定去衡量以前的老问题,也不生搬硬套或机械地使用不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旧制度规定来衡量当前的创新事项。
——坚持依法审计。树立法治理念,强化法治思维,把“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作为审计执法准则,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运用法定手段维护法律尊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审计方式遵法、审计标准依法、审计保障用法,确保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同时,加快推进审计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各项审计业务操作规程,细化工作流程,使各项工作有依据、按程序、讲证据、可检查。
——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有效途径,完善工作机制,破解工作难题,形成有利于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管理方式和制度保证,着力实现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升级,增强审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使审计工作更加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期望,推动我省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效果迈进。
——坚持公开共享。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依法积极稳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信息公开,实现审计事务公开,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和成果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公安检察、财政国资等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推进联合整改,促进审计成果在干部监督管理、反腐倡廉和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转化应用,提升审计工作的成效和影响力。
——坚持统筹推进。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把审计事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坚持全省审计工作“一盘棋”思想,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推动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挖掘各级审计机关的潜能,统筹协调好一切有利因素,着力化解和排除各种矛盾和困难,努力形成审计系统“一盘棋”、审计工作“一体化”,提升审计工作整体效能,实现全省审计工作的整体推进、共同发展。
二、总体目标。按照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治理水平相匹配的审计监督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全面推进审计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更加充分发挥审计在保障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在服务国家治理上实现新跨越。围绕中心、把握全局的能力显著提升,审计工作的宏观性、建设性显著增强,审计履职尽责更加到位,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xx实施、“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五个xx”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完善审计制度,在审计管理上实现新跨越。审计管理方式更加优化,审计资源整合配置更加高效,法定审计职责保障机制更加健全,系统人财物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构建“一体化”现代综合审计模式,形成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
——推进审计全覆盖,在拓展宏观监督职能上实现新跨越。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以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实现有重点、有深度、有步骤、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使审计监督对象更加完整、审计监督内容更加宏观、审计监督成效更加显著,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
——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在探索审计工作新路子上实现新跨越。审计技术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大数据技术、数字化管理、智慧型审计迈上新台阶,实现审计工作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把计算机审计技术转化为现实审计生产力,审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优秀审计项目、信息宣传、理论研究成果、审计创新成果等位居全国前列。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在全面提升队伍管理水平和职业化素质上实现新跨越。审计队伍素质持续提高,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审计队伍结构得到优化,高端骨干人才比例大幅上升。到2020年,全省审计机关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到80%以上,中高级技术资格占比达到60%以上,计算机审计中级资格占比达到30%以上,能承担重大项目主审占比达到50%以上,建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结构合理、团结和谐的审计铁军,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主要任务。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服务改革发展大局,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入手,始终坚持“两手抓”,突出以下重点:
——着力推动深化改革。审计中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始终关注改革部署的推进情况和创新探索,关注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关注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积极提出解决突出问题和推动长远发展的建议,促进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发展。
——着力推动政策落实。审计中要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措施及宏观调控部署的贯彻落实,始终关注重大项目落地、重点资金保障、重大政策落实等情况,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协调发展。
——着力推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绩效理念贯穿审计工作始终,综合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着力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审计中要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更加关注扶贫、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政策落实情况,更加关注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公共服务的公平合理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共享发展。
——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审计中要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始终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落实情况,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着力维护经济安全。审计中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关注财政、政府债务、金融、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粮食、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风险隐患,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关注走出去、引进来过程中国有资产安全,促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开放发展。
——着力推动依法治省。审计中要围绕全面依法治省的重大部署,始终关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揭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促进依法行政;反映规章制度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等问题,提出加强法治建设的意见建议,促进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xx。
——着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审计中对重大违纪违法问题,要重拳出击,一查到底。要查源头、查原因、查责任、查后果,深入研究分析腐败案件发生的规律,推动建立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
四、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树立政策审计常态化思维,紧紧抓住项目落地、资金保障、简政放权、政策落实、风险防范等“五个抓手”,把监督检查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措施及宏观调控部署落实作为重要内容,发挥政策落实“督查员”作用。
——持续跟踪审计各地区、各部门单位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和实际效果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促进政令畅通。
——重点关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国家和xx省重大发展战略,始终围绕重大政策落实、重大项目推进、重点资金统筹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审计监督,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大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突出问题、深层次矛盾和潜在风险的审计力度,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改革发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举措,要促进总结完善,推动形成新的制度机制;密切关注各领域改革措施不配套、不衔接甚至相互矛盾、抵消等问题,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审计“倒逼”各项政策措施的完善,保障改革协调推进。
——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重大履职不到位问题,以及重大失职渎职、重大损失浪费、重大风险隐患、重大违纪违法等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力度,推动整改问责。
——探索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方式方法、标准规范、结果运用,建立健全跟踪审计制度体系。
五、财政审计。把财政资金投入与项目进展、事业发展以及政策目标实现统筹考虑,把问效、问绩、问责贯穿始终,密切跟踪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等环节,持续关注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
——财政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每年对各级政府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进行审计,监督检查预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重点关注财税体制运行、财税政策执行、政府预算体系建设、重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预算绩效管理、政府债务管理,以及推进政府资产报告制度、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等情况。探索预算执行分阶段组织实施审计,促进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全省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
——部门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5年内至少审计1次,重点部门和单位每年审计,监督检查部门预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重点关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省委六条意见要求以及“三公”经费、会议费支出等情况,促进严格预算约束,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加大对政府采购及其政策功能的审计力度,推动完善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税收征管审计。对地税系统收入征管情况5年内至少审计1次,重点监督检查依法征收、税制改革、非税收入改革和征管体制改革推进,以及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大众创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及效果,推动清费立税,完善地方税体系,促进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现代税收制度。
六、民生审计。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加强对扶贫、“三农”、社会保障、科技、文化、教育、医疗、救灾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确保惠民富民强民政策落地生根,推进共享发展。
——扶贫资金和项目审计。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重点监督检查脱贫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推动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使用,促进提高扶贫实效,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19年实现全省59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
——涉农资金和项目审计。密切关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耕地保护及轮作休耕、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等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重点监督检查政策执行、资金使用、项目实施、资源利用等方面情况,推动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促进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社保资金审计。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和投资运营情况审计,揭示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保障基金安全规范运行,促进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深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加大对住房公积金等住房保障资金、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项目的审计力度,推动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方面审计,推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维护社会公平。
——科教文卫领域审计。围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民生专项资金审计,对重点资金实施动态跟踪审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实施效果。及时反映相关领域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保障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重大突发公共事项审计。加强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有关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应急处置、预防预警、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政府投资审计。围绕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绩效,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建设的公共工程项目审计,提高项目质量和资金效益。
——推进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全覆盖。对政府直接投资、国有企业投资、国有资产注资等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开展竣工决算审计,促进政府部门和项目单位加强管理。
——加强对政府重大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对建设周期长、资金量大的轨道交通、城市路网、高速公路、水利建设、能源工程等重点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实行跟踪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建议,促进相关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
——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关注政府投资的规划布局和投向结构、分配依据和计划下达、资金使用和建设管理、土地环保和投资效益等情况,促进改善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加强援建项目审计。继续加强对新疆、西藏等地区对口支援项目建设审计工作,确保各项援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八、金融审计。以防风险、增效益、促改革为目标,依法对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审计监督,关注金融领域新业务、新市场、新动向,促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推动建立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
——认真完成审计署授权和统一组织的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金融机构的审计。关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反映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新情况,促进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增强核心竞争力。
——开展对地方银行和担保公司等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探索开展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情况的审计,关注其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情况,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突出关注金融风险,跟踪反映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发展、跨境资本流动趋势及相关监管情况,严肃查处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中的利益输送、非法集资和诈骗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促进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
九、企业审计。以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增效为目标,建立对企业国有资本经常性审计制度,推动深化国企改革,增强发展潜力,防控重大风险,维护国有资本安全。
——对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履行监管职责情况进行全面审计,推动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将配合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归位于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促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进行全面审计。密切关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设立及运转情况,加大对权力集中的重点岗位和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审计力度,促进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有效平台、优化国有资本布局、规范国有资本运作、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
——对国有和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5年内至少审计1次。结合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等推进情况,区分国有企业功能类别、国有资本和国有资产规模、管理状况以及管理主体的战略地位等,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和审计频次。审计中重点关注企业境内外国有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资产负债损益情况、重大投资决策及投资绩效情况、发展潜力和风险隐患情况、企业法人治理及内部控制情况,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情况,促进国有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盈利能力。
——关注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重点监督检查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落实国家重大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调整等情况,对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推动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密切关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重点领域,着力检查相关改革措施的具体部署、责任落实、执行进度和实际效果等,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依法有序推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十、资源环境审计。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依法对土地、矿藏、水域、森林等国有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国有无形资产,以及国家所有的其他资源进行全面审计,推动绿色发展。
——土地资金项目审计。加强对土地出让金、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资金项目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违规出让土地、浪费耕地资源、土地出让金流失等问题,促进严格保护耕地、土地依法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节能减排资金和相关政策法规执行审计。加强对节能减排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节能减排政策履行、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新能源建设等情况的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真履行节能减排责任与义务。
——污染防治情况审计。加强对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固体废弃物、核废弃物等污染防治情况的审计,重点关注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落实情况,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情况,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建设情况,促进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情况审计。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国土绿化行动、国土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情况和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十一、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为目标,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立足权力运行与责任落实,重点监督检查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制定、执行情况及效果,重大决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效果,本人遵守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情况等,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地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依法作为、主动作为、有效作为。
——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坚持全面推进和深层次试点并举,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年初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地方,同时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未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地方,独立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通过审计,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依据,积极探索并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符合实际的审计规范,促进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绿色发展。
——促进抓好经济责任审计问责落实和结果运用。落实《xx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暂行办法》,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干部管理、惩防体系建设、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责任追究有效“对接”,探索形成纪检监察监督、组织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及问责体系。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强化审计结果运用,推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纳入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年度考核、任职考核的重要依据。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制定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研究细化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流程、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等。遵循权责一致原则,全面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归属,准确合理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十二、涉外审计。以促进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保障国家利益为目标,坚持境内境外审计一体化,加大对利用外资、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力度,服务“走出去”战略,推进开放型经济健康发展。
——加强国外援贷款项目审计。根据审计署授权,积极推进涉及环境、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外援贷款项目审计,推进公证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防范履约风险。
——加强对利用外资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对利用外资工作的主管部门以及有关企业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进行审计,了解我省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调查评估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促进提高外资利用综合优势,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围绕政府外债管理情况及涉外相关经济事项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完善外债管理体制,防范政府偿债风险。
——探索对我省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投资及境外分支机构的审计,强化管理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
十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努力探索和把握审计管理工作规律,狠抓审计基础建设,全方位推进审计管理数字化转型,实现审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加强审计计划统计管理。在摸清审计对象底数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平台和技术,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审计对象数据库,分类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次,对重点部门、单位以及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加大审计频次,编制中长期审计项目计划,确保“十三五”期间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提升审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注重审计统计分析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依据。
——加强审计资源管理。大力推广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组织模式,依托全省审计工作指挥平台,对涉及全局或行业性的重点资金和重大项目,灵活运用大兵团、多兵种、协同化等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实现全省审计“一盘棋”。根据审计项目特点、审计资源状况,选择符合实际、管用、高效的审计组织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审计方式方法,努力实现多专业有机融合、多层级优势互补、多部门高效协同。进一步整合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取长补短,优化组合,合理利用,全面构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格局。除涉密项目外,根据需要购买社会服务,并制定完善相应管理办法。
——加强审计成果管理。严格落实审计情况互通互用、审计情况必报、审计情况汇总报告等制度,进一步丰富审计信息共享平台,畅通审计情况共享渠道。建立审计成果“二次开发”制度,加强审计成果的深度挖掘,增加成果的附加值,实现审计成果效益最大化。采取信息专报、审计报告等不同形式,及时向党委政府、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公安检察以及被审计单位等上报、交流、反馈审计成果,着力推进审计成果在各个层面和领域中广泛利用。>
——加强机关事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审计公文管理,建立和落实审计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查、集体审议、公开发布等制度;加强审计档案、保密管理工作;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机关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推进财务公开;深化机关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水平;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审计信访举报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落实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创建平安和谐机关。
——加强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指导和监督。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督促依法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快现代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步伐。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的核查,促进社会审计机构公正执业,提高业务质量。
十四、推进审计法治化建设。强化法治思维,坚持法治原则,始终把牢审计质量“生命线”,依法规范审计行为,稳步推进依法治审,打造法治型审计机关“升级版”。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督促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和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学法用法考评机制,实行干部任前考试制度,将干部学法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普法宣传,增进全社会对审计监督的认识,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健全完善审计规章制度体系。围绕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适合省情并体现国家审计准则要求的xx审计指南体系,严格界定和规范审计自由裁量权,实现审计执法操作的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审计执法监察、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审计风险防范等制度,约束和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
——突出加强审计质量管控。突出审计项目立项、审计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处理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管控,打造环环相扣的审计质量管控链条。突出审计职责权限质量管控,严格在法定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突出审计程序质量管控,严格执行法定的审计程序;突出审计方式质量管控,严格规范审计取证、审计底稿编写、审计报告出具、审计项目审理、审计决定下达、审计结果公告等行为;突出审计标准质量管控,法定审计事项审深查透、如实报告,严格依照法定标准进行处理处罚。深化审计审理工作,强化同类项目对照审理,以审理的标准化促进审计执法规范化。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检查,完善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发挥好优秀审计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加大审计执法力度。牢固树立依法揭露查处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是审计立身之本的意识,加大对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和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审计的反腐利器作用。对审计发现的重大疑点问题和案件线索,坚决不放过,查深查透,及时移交纪检监察及司法机关,起到查处一例、震慑一批、事半功倍的效果。
——狠抓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把发现问题、完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狠抓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健全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督促,推动建立人大督办、政府督查、相关部门联动、被审计单位落实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审计整改结果公开,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规范管理。
——强化对审计监督权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审计机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形成审计计划、实施、审理、报告等各环节既相互制约又协调有序的审计权力运行机制。严格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干预审计工作行为登记报告等制度,增强纪律约束。完善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索与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相适应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方式。主动接受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监督,定期报告工作。完善特约审计员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坚持和完善审计公开。进一步完善审计信息公开机制,正确把握公开与保密的关系,积极稳妥地对外公开机关党务、行政管理、财务收支、审计依据、审计结果等,畅通群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渠道。审计公开后,积极做好与宣传部门的沟通,加强舆情监控,及时跟进媒体信息,正确发表意见。
十五、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应对大数据技术革命的挑战和考验。依托数字化平台,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路子,着力构建大数据审计模式。
——完善大数据审计平台建设。紧扣大数据审计需求,以“智慧审计”为目标,进一步开发完善数字化审计指挥平台,实现审计指挥中心海量异构信息可视化。完善审计结果分析系统,实现分析析流程的完整化,倒逼源头数据规范化。搭建审计云平台,整合现有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开发建设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年度审计综合分析系统,为各行业审计数据分析提供支持。
——加大数据集中和整合力度。依托楚天云平台,到2020年实现对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4大基础数据库等各类信息数据的全归集。建立健全数据采集与管理的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审计项目实施形成数据的归集、整理和利用。加快多行业、多部门行业数据库建设,在省厅和市州、县级审计机关逐步建立健全审计数据中心,大力推进各类数据的整合和标准化,做好数据的收、管、用、存,为大数据审计提供基础数据环境。
——提升大数据技术运用能力。按照“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思路,积极应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模拟仿真、智能分析等新兴技术,加强对大数据环境下审计目标与思路的研究,及时总结计算机审计方法和经验,制定数字化审计操作指南,形成能有效运用的丰富多样的分析模型,不断充实和完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开展校审合作,探索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审计环境中的应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围绕国家和xx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为重点,加大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审计力度,促进国家和xx大数据战略的顺利实施。
——完成金审三期工程建设。制定统筹推进全省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到2020年,建立和完善数字化审计指挥平台、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审计综合作业平台、审计成果共享平台、模拟仿真实验室和综合服务支撑系统。加快推进审计机关公文处理、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信息化,逐步实现审计计划编制、资源配置、组织管理、质量控制、成果利用等全过程的数字化。基本建成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实现审计机关设备和系统软件全部国产化。
十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制度治党,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对党绝对忠诚,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强化全省审计机关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把管党治党作为最大的政绩、第一位的工作抓实抓好。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审计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建立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和台账制度,层层分工负责,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
——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坚持把机关党的建设与审计业务工作融为一体。抓好审计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组织设置,规范组织制度,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员教育、监督和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各级党组织每年开展1次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党员,切实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加强审计一线党建工作,完善审计组临时党组织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在审计现场的监督、保障和服务功能。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抓好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的执行。全面实行审计项目廉政责任书制度,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加大审计项目廉政回访力度。完善审计机关廉政教育制度,创新廉政教育形式,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进一步加强审计权力运行风险防控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风险防控体系作用,实现科技防控全覆盖。从严执纪问责,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持“零容忍”态度,实行“一案双查”,严肃追责问责。
十七、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坚持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品格为核心、作风为基础、能力为重点、业绩为导向,大力加强审计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打造审计铁军。到2020年,形成一套健全高效的审计人才培养、激励、评价和使用机制,全面提升审计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人才总量和结构与审计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基本适应。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加强审计机关各级领导班子政治建设,引导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忠诚于党、始终对组织坦诚、始终正确对待权力、始终牢记政治责任,严防“七个有之”,不断提高驾驭能力和领导能力。以“一把手”建设为重点,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健全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各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经历、年龄、知识、专业等结构。
——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深入落实“实、高、新、严、细”的工作作风,锻造优良的政治品质,打造过硬的纪律作风。抓好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督促和惩戒机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轮岗交流机制,加大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干部交流力度,有计划地选派审计干部到其他单位挂职锻炼。上级审计机关要按照规定配合地方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考核和考察。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探索开展公务员个人平时考核。严格执行巡视工作条例和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按照审计署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推动建立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职业行为准则,提升审计人员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完善审计人员选任机制,实行分类招录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实行聘任制,制定聘任人员管理办法。健全审计人才表彰和奖励机制,打破学历、资历、年龄界限,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使审计人才“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到2020年,形成基本适应工作需要的审计职业化管理机制。
——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全省审计职业教育规划,建立审计干部继续教育和分类分级、分岗位培训制度。建立审计人员职业发展规划,持续提升职业胜任能力。加强对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业务骨干的教育培训,力争5年内轮训一遍。实施精品培训课程和精品教材工程,完善培训师资库。加强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建设,推进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加大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应用力度。以统筹审计项目为龙头,适时开展审前培训、实战演练,对项目背景、政策措施、实施要求和技术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实战培训,切实增强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老干部工作机制建设和机构建设,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搭建平台,引导老干部发挥好作用。丰富老年活动载体,为老干部营造舒心和谐环境。
十八、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到2020年,审计工作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大局能力明显增强,审计社会形象大幅提升,全省审计工作总体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若干重要领域位居全国前列,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打造形成具有鲜明荆楚特色的xx审计工作品牌。
——加强审计综合分析。围绕中心,着眼大局,加强审计信息综合开发,准确把握需求,增强报送时效,提高信息质量。整合资源,深度挖掘,加大提炼力度,推进我省审计信息工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强化措施,健全机制,建立和完善重点审计项目单项专报制度、审计情况综合报告制度、审计要情专报制度及审计信息报送审核制度。注重从宏观层面、政策制度上研究分析审计情况,提出对策建议,促使更多的审计情况进入领导的决策圈。
——加大审计宣传力度。积极创新审计宣传理念,不断拓展审计宣传的厚度、广度和深度,宣传有为审计、有位审计、魅力审计,积极解读审计工作,讲好xx审计故事。树立精品意识,突出宣传重点,加大对重大审计事项的宣传力度,打造审计宣传“xx品牌”。主动融入“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加强与“长江云”等移动政务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充分利用好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视角地宣传审计成果,扩大审计影响。建立健全审计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正面宣传,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
——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围绕审计业务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审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完善审计科研课题公开招标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对重大课题合力攻关,拿出一批高水平的审计科研成果,为审计实践服务。加强审计学会建设,密切与审计业务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不断改进组织开展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围绕打造xx审计品牌、树立xx审计形象的主线,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积极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为民而审、为国而计”的职业理想。坚持以理念养成为前提、制度健全为重点、氛围营造为基础、素质提升为核心,打造以荆楚地域文化为依托的具有xx特色的审计文化,不断增强审计事业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力推进以基层党组织和审计组为单元开展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各类协会等社团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审计人员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丰富争先创优载体。建立健全创新创优激励机制,丰富各类争先创优活动载体,形成浓厚的争创氛围,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制度规范和创优体系。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为载体,开展“先进党组织”、“先进集体”、“审计能手”、“审计文明标兵”、“优秀审计案例”等评先选优活动。坚持以典型引路、以模范带头作为争先创优的标杆,在全系统广泛开展示范教育,促进审计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建功。全省各地审计机关结合地域特色,围绕打造审计品牌主题,逐步形成“一个地域一个亮点”的发展模式,力争呈现主题突出、百花齐放、亮点频出的生动局面,推动全省审计工作争先进位。
十九、深化全省审计工作统筹发展。坚持统筹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系统整体效能,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审计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通过思路引导、业务领导、工作指导,推进地方审计机关队伍建设、机关建设和基础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全省审计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审计业务指导。加强全省审计业务工作的统筹规划,探索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业务领导的新模式,在目标任务、审计重点、监督方向、审计形式等方面主动指导、重心前移。完善厅领导对地方联系点制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搞好分类指导,及时总结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推广新经验。每年根据当前省委、省政府的工作中心,研究提出审计业务工作指导意见,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加强机关建设指导。牢固树立全省审计“一盘棋”思想,把地方审计机关的各项基础建设纳入到自身建设和系统建设之中,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加强对地方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总体规划和应用的指导,不断完善大数据审计平台建设,提升大数据技术运用水平。协调地方审计机关加强审计法治化建设,组织并推动地方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工作。根据基层审计干部队伍实际情况,加强对基层审计人才培养的指导,培养审计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强对地方审计机关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调研,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政策制度上给予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完善统筹考核机制。针对统筹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统筹全省审计工作发展意见,细化统筹的具体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工作目标管控力度,科学设置年度量化考核指标,充分发挥年度工作考核指挥棒作用。开展统筹工作分析评估,加强对统筹发展的作法、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统筹工作。
——推进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按照审计署的统一部署,以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为核心,推进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对下一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管理、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强领导。以考察环节为重点,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指导和监督,不断优化班子结构。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优化内部组织结构,促进全省范围内审计人员有序流动,使地方审计机关力量分布和人员结构更加合理。完善经费和资产管理,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将审计工作经费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充分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需经费。
二十、切实抓好规划实施。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研究制订具体落实措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规划实施,确保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有关单位要加强监督检查、中期考核和效果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