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扶贫攻坚民情日记
一个普通人的亲情是关爱自己的家人,一个普通党员的亲情不仅仅是关爱家人,更要关爱身边的困难群众。而我就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亲人”,让我不时地想起,不时地惦记。
也许是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让每年的五月都异常的忙碌。5月26日下了晚班,饭也没吃,我就约了几个同事一道向长淌口镇**村进发,到各自的包保对象家“走亲戚”。车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在下班高峰期也堵得厉害,看着太阳渐渐西移,我们的心情都有些急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在日落前驶入了通往**村的公路。一路走过,看着路两旁的香樟树已抽出了枝条,长出了翠绿的新叶,一蓬蓬生机勃勃,在落日余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风中还不时吹来一股股清凉的香味,沁人心脾。那是我们年前刚摘的香樟树,不过几个月他们便已深深地扎入了这片土地。“还记得哪棵是你栽的吗?”高源清亮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还没等我回答,**那憨憨的声音答到:“垃圾桶旁边是我栽的”。看着那可以随时移动的塑料垃圾桶我们哈哈大笑起来,在一路欢笑中我们进入了村庄。
刚走入村部,迎面走来一个壮实的庄稼汉子,听说我们要去看望包保对象,便主动要骑车送我们过去,他的热情让我们欣然应允。电动车在乡间小路上穿行,晚风吹拂着裙角带着桅子的清香,坐在车上,看着远处炊烟袅袅,耳边还不时传来几声犬吠,点点余辉洒在有点颠簸的路上,一片安宁祥和。
很快电动车停在一间平房前面。一个小姑娘在房前玩耍,我走过去蹲下身子问:“爷爷奶奶在家吗?”小姑娘捏着衣角羞怯地说:“奶奶在家,爷爷出去了,我去喊奶奶过来。”小姑娘说完立刻向屋里跑去。过了一会儿,一位60多岁的妇人从屋里走出来,胳膊残疾,步履蹒跚,这正是我的包保对象**的妻子——赵望姣,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看到我们,她热情的和我们寒暄起来。
“现在生活怎么样?”我问,还没等她回答,一个低哑的男声响起:“比以前那是强多了。”回过头,走过来一个面色黝黑、清瘦的老人。这正是我的包保对象**。他今年63岁,是一位七十年代的老初中生,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个有文化的人。他勤劳、质朴,曾经是个干活的好手,也是家中的顶梁柱。多年前,他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面对着先天残疾、无劳动能力的妻子,老泪纵横。疾病让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成了村中数得着的贫困户。2014年,他家被纳入了全市精准扶贫对象,在大家的帮助下,陆续解决了低保待遇,享受了医疗大病救助。
“最近身体还好吧?”我继续问,“现在埋了管,每个星期做二次透析,其他时间还可以出去做点事”,老人很知足,清瘦的脸庞透着对生命的渴望和坚持。看着他黑瘦的胳膊上布满的暗管,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阵酸涩。“医疗费还可以承担吧?”老人迟疑了一会,摸着凹凸不平的胳膊面露难色。“每月的透析费用报了一部分后,我们自已还要出好几百块钱,如果能办个慢性医保就好了……”老伴抢着答道。老人叹了口气,说道:“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你们和村里对我们家的帮助也很大,只怪我得的这个病不好治。”“您的要求我们会尽快反映的,现在医疗技术这么发达,一定会有更好的治疗办法的……”看着老人黑瘦的脸庞,我觉得自已的安慰是那么的乏善可陈。我掏出了准备好的信封,递给了老人,“快过端午了,这点钱给两老买点东西”。老人颤抖地接过信封,连连道谢。
从童家出来,天空已泛起青色,整条小路都笼罩在暮色中,想着童老汉那踌躇的眼神,我的心情异常沉重。与同志们汇合后,大家也同样心有所感,纷纷讨论如何更好地帮助包保对象。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办实事,心里才踏实;只有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幸福、安全,才能体现党员的价值。不管为群众做的事情是大还是小,群众都会连声感谢、心存感激。为此,我们要真正把群众帮到底、扶到位,真心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丝温暖、一缕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