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会实践团新闻稿
(篇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一词已家喻户晓。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学院经济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7月11日来到扶贫点明中村针对部分农户住处进行随机走访。
据调查,实践团成员发现大部分农户家庭只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独自在家。他们因子女工作忙碌无暇陪伴或者是无子女而孤独地生活,他们渴望得到关爱与沟通,却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有些无所适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空巢老人”。
家住在明中村村尾的老人吴婆婆,由于自己的儿女平时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老人,所以平常都是老人一个人居住。实践团与老人交流的时候,尽管老奶奶的听力已经不是很好,但对成员们提出的问题依然十分耐心地解答。谈及当地老人享受的优抚政策与生活情况时,吴婆婆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衣食住行都比之前好了很多,但最需要的还是有亲人的陪伴,平时有人在身边说说话,心里也会得到很大的满足。随后,实践团成员们又分别走访了几家农户的住处,发现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的现象十分严重。
针对这个现象,实践团成员罗列出九个建议:在加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同时,做好精准防贫工作,避免产生新的贫困;细化完善精准扶贫具体措施;加大对贫困地区改善民生的考核力度;大力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加强对已脱贫家庭和人员的后续跟踪,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夯实产业支撑,着力解决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建立由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组成的专项扶贫基金;加强对扶贫对象特别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
通过这次调研,成员们了解到了空巢老人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物质上的帮助,他们也需要有人经常陪他们交流。实践团呼吁子女们能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千万别让“空巢老人”空了心。
(篇二)
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村留守儿童也成为现下社会关注的焦点。7月10日,**学院预科部社会实践团进入大坪村和尧市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和农村留守儿童调研工作。
上午,社会实践团第二小组进入尧市村开展宣讲和调研工作。在做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工作时,成员们遇到不小的阻力,例如被村民误认为某校招生员而不肯合作、个别家长的极力不配合、相互交流时孩子和家长存在防备心理等,但这并不能阻止社会实践团前进的步伐,在志愿者细心和耐心的讲解下,孩子和家长们慢慢放下防备心理,积极配合成员们的工作。
志愿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心里存在严重的偏激心理,对学习缺乏兴趣。“孩子很懂事,经常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学习成绩一般,不爱看书。”张瑶的奶奶如是说道。小张瑶今年刚满五岁,在尧市乡中心小学上二年级,在和小张瑶交谈过程中她告诉志愿者,父母外出务工多年,很少回家,自己很是想念他们。当问到她为什么不爱上学时,她答道:“我想快点长大,这样就能挣很多钱,爸爸妈妈就不用再出去打工了。读书不能挣钱,现在我要学会挣钱。”针对这一现象,志愿者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给小张瑶分析读书的好处和乐趣,让她对书本逐渐生出好感,并赠予了些许有趣的图书,教会她明白读书的意义,提高自己的成绩。在接下来的调查中,志愿者们发现大多数孩子都存在与张瑶相似的问题,成员们一一予以疏导,并通过给他们进行作业辅导,让他们重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成员们也与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如跳橡皮筋、捉迷藏等,进一步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
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未来的希望,相信社会实践团通过调查、报道,也将会让更多的人和社会媒体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用爱心来接力,同在一片蓝天下,带去更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