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工作者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国门到了家门口
小时候听到“国门”一词,脑海中便立即浮现出祖国边境上的一座座“国门”,总觉得是那么遥远,那么神秘。做梦也没有想到,从1993年6月起,“国门”一下子到了我的家门口。
我家住在长江之滨,古代这里叫柴墟,从南唐升元元年建县起,这里就有了江边码头。至明代,由于港口经济的发达,柴墟改名口岸,从此,口岸成了全国唯一拥有这一地名的地方。鸦片战争以后,国家积贫积弱,根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商船、军舰在长江肆无忌惮横行直闯,不少外国轮船公司也在高港停靠经营,高港成了一个有“国”无“门”的“自由”世界。
新中国建立后,高港港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至上世纪八十年纪,港口吞吐量已跻身长航十三大港口之列。但是,出入境的大量物资仍然需要经上海港中转,制约了港口腹地经济的发展。
1992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高港港成为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的港口。对外轮开放,就要设立相应的海关、动植物检疫、商检、外代外供等机构,边检、边防等更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国门”就一下子就到了我的家门口。
那时的港口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距验收合格正式开放都有不少差距。且不说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涉外机构,仅港容港貌和周边的环境就达不到开放的要求,道路狭窄,路面坑凹,棚点乱搭,秩序混乱。为迅速整治港口地区脏、乱、差的面貌,当时的**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在高港建立市港口开放开发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配合港口做好国家验收的各项准备。我有幸参加了这项工作,为在港口设立“国门”辛苦了大半年。
整治先从拆除违章搭建开始,道路两侧五十余户违建棚点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全部按时搬到了重新规划的地点,接着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为拓宽港口大道,须拆除供销社、外贸仓库、粮管所等八家单位的部分房屋和十几户民宅,共计150余间,拆迁工作在半个月内完成。在拆除外贸仓库40多米高的烟囱时,为确保进度和安全,我们从南京总参工程兵工程学院请来专业人员进行定向爆破。拓宽改造港口大道是整治港容港貌的重头戏,施工人员发扬了敢打敢拼的硬骨头精神,连续作战,挑灯夜战,工地上尘土飞扬,机器轰鸣,半个月时间,一条长400米、宽30米的沥青路面终于完成。经过四个多月的突击整治,港口面貌焕然一新,涉外机构一一建成,一举通过了国家口岸委等单位的严格验收。
对外开放庆典于1993年6月12日举行,这天上午9时,庆典仪式开始,码头上鞭炮阵阵、鼓乐齐鸣,整个会场成了欢乐的世界、彩旗的海洋。中央、省、市有关领导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港口开放表示了良好的祝愿。随着剪彩结束,满载着出口货物的一艘外轮,经过“国门”各机构的严格查验,在震耳欲聋的汽笛声中缓缓驶离码头,驶向那遥远的国度。
为纪念港口开放这一千载难逢的盛事,口岸集邮协会专门制作了一枚高港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纪念封,当时的**市委书记黄龙生同志专为纪念封书写了“以港兴市—热烈祝贺高港港对外一类开放”的题词。当时纪念封印制了两千枚,赠送给了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嘉宾和各界人士。
“国门”到了家门口,作为高港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已经光荣地载入了史册,作为沿江大开发的序曲和前奏也已过去了16年。16年来,**进出口货物的时间大大缩短,成本大幅度降低。为**进一步走向世界,实施沿江大开发战略,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作出了很大贡献。16年来,高港港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开发了杨湾港区和永安洲深水港区,去年又被批准作为对台湾地区直航的港口。回首当年亲身参加港口开放,打造“国门”的那些火红日子,胸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