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太阳石精神
弘扬太阳石精神 做新时期工大人有一种精神,代表着历史文化的积淀;
有一种精神,反映着一个时代的风尚;
有一种精神,引导着大学前进的方向;
有一种精神,扎根在莘莘学子的心中。
这就是“大学精神”。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文明成果。
“水木清华,欣欣向荣”,孕育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学品质。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铸就了北京大学“科学与民主”的大学精神。
而我们**工大,从建校之初,就与被诗人誉为“太阳石”的煤炭有着紧密联系,濡染着“太阳石”的气质和风骨。“万古深埋黑暗中,一朝出世入炉红。遍身纵使全燃尽,仍有残灰热未穷。”正如无数**工大学子所说,我们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我们沐浴在“太阳石”的光辉之中,因为我们有属于自己的大学精神——“太阳石精神”。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是明代诗人于谦对太阳石的赞美;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饿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这是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以熊熊燃烧的太阳石表达自己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
燃烧生命,照亮世间,这就是煤炭。这就是“太阳石”。
它朴实无华,没有宝石那绚丽的光彩;
它坚韧顽强,承受着大地的高温高压;
它无私奉献,燃烧自己,奉献着光和热。
50多年前,一所新的高校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诞生了。
50多年前,**工大只有两个系:采煤系和机电系;
50多年前,这所学校只有二三百名学生,一座红色的教学楼加上几栋宿舍和食堂,便是学校的全部;
50多年前,**工大还只是一只小小的雏鹰。
而今天,凭借着几代人的努力,**工大已经成长为一只雄鹰,在知识的学海中遨游。
从建国前夕的**工科高职学校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四校合并,从1978年国家重点高校地位的确定到1996年更名并升格为大学,从葫芦岛校区的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教育工作者默默无闻、自强不息。他们无私的奉献了一生,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这样的一种精神、这样的一段历史,便是“太阳石精神”,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却字字珠矶,淋淋尽致的彰显出**工大的办学特色和工大人特有的人格魅力。
一、领悟“太阳石精神”,锻造学校灵魂
1、朴实无华,形成了**工大人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作风
华丽与娇艳,有谁不喜欢?高贵与典雅,有谁不迷恋?,但,朴实无华更是独特的一种美,一种能震撼人们心灵,让人回味无穷的美。
在我们**工大有这样一位老教授,他叫孙宝铮,是我国著名的采矿专家,原**矿业学院副院长。从1953年起,他在教育的讲台上整整耕耘了54个春秋,培养了我校第一个博士、博士后,至今仍以77岁的高龄,奋斗在科研的最前线。他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在采矿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5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市奖励数十次,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他被誉为我国采矿界的一代宗师。可就是这样一位一生所获头衔众多,被无数业内人士敬仰的老专家,他却说,我最喜欢的还是教师。我倾注心血最多、最钟爱的还是那方三尺讲台。半个多世纪来,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可谓桃李满天下。20xx年,孙教授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后由于年龄原因而最终与院士失之交臂,对此,他一笑置之。同学们,淡薄名利,朴实无华,这就是一个**工大著名专家崇高的人格魅力,这就是属于我们**工大每一个人的太阳石!
任树德,原我校办公室副主任,多年来,他坚持拿出部分工资帮助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没有棉衣过冬,就送去褥子,棉衣;没有生活费,就送来现金。仅从94年到99年,任老师一共为特困生捐款120xx元!可他自己的生活却很清苦,长期患有肾炎却不舍得买好药来滋补身体,平时吃饭、穿衣也是最简单不过的。他说“自己在生活上要求不高,能过得去就行了”。每次见到任树德老师,你就会发现他总是佩带着自己的党徽,经过岁月的洗礼,那党徽变得越发明亮了,映射出无限光辉。
这一刻,谁说只有华丽和娇艳才能征服人类?谁说只有高贵典雅才让人迷恋?——朴实无华同样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她别样的风采,让我们感动。
2、坚韧顽强,锤炼了**工大人百折不挠、励精图治的意志
壮丽的事业总有数不尽的波澜,美好的人生总有说不完的曲折。面对挫折和苦难,永不言败,勇往直前,这就是**工大人特有的意志品质。
对我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