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保险业财富浮沉60年
从1945年1月2日进入保险行业,到20xx年12月31日从**保险同业公会秘书长岗位上退休,乌老在中国保险行业里整整工作了60个年头。在这60年里,从旧中国的中资保险公司龟缩在外资保险公司的夹板中,到现在中资保险公司在和外资保险公司的同台竞争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新力。乌老的经历正是中国保险业的一个时代缩影。
“整个大金融,当时的**都是走在全国前头的”
抗日战争迫使乌老中断了在国立**商学院(现**财经大学前身)的学习,辗转求学于厦门大学。1943年,乌老来到了当时的“陪都”重庆,并在2年后进入当时被官僚资本控制着的国内规模最大的保险公司——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资源委员会保险事务所。“这家机构在当时中国的业务量是非常大的,几乎垄断了国内中资保险业务。”乌老回忆称,“不单单说保险,就是整个大金融,当时的**都是走在全国前头的。几乎所有保险公司的业务都集中在**,保险公司的总公司也集中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贡献率还是很大的。”
1949年9月,对保险业务已经相当熟悉的乌老参加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华东区公司的筹备,开始负责开展在华东六省一市中的保险业务,区公司设在了**,业务的发展速度也是相当快的。
“这种状况到了1958年和1959年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当时进入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当时就有观点认为,保险业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的保险业都被停止了。”乌老回忆道,但是由于**地区在过去一直都是保险业的中心,社会民众对保险业是有需求的,而且市民对保险业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因此,**的保险业一直没有停止。“当时的保险业务还是以企业财产保险为主,也有一些普及面较广的简易人身伤害保险。”
“我们当时的想法是,用三年时间恢复到国内业务被停办时候的水平”
到了1966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保险业也很难再坚持下去了。“但比较庆幸的是,当时被停止的是国内保险业务部分,但是涉及海外保险业务还是在继续。”乌老说,当时有一条从**开往日本的船只在海上发生意外沉没了,当时这条船在国际上进行了分保,得到了比较可观的赔偿。海外保险业务被保留了下来,只是对外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牌子,具体经办则是中国银行(4.63,-0.03,-0.64%)的一个部门,包括乌老在内的原先一些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员工也进入了这个部门工作。
国内保险业务一停就是十年多。直到1979年的时候,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内保险业也开始得以恢复。“我们在1979年开始筹备工作,1980年时正式恢复了国内保险业务。”乌老还回忆道,“那时候的状况是资料没有了,几乎全部都在动荡中遗失和被烧毁了;那么多年没有搞了,人才也都流失了,这是很可惜的。因为大家当时觉得,保险业在中国再也不会有了。”
“我们当时的想法是,用三年时间恢复到国内业务被停办时候的水平,但是由于我们前期对组织建设、机构建设、人才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结果在1980年的上半年就已经达到了预想的水平。与此同时,第一次全国性的保险业务会议也放在了**举行,那时候**的保险业成为了全国的一个样板。”
乌老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在开那次会议的时候,**市政府有关领导表示,保险目前只是在财产保险领域,希望也能在寿险领域有所研究。”乌老称,那时候,**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了苗头,再说了,保险业在国际上也都是财险和寿险“两条腿”走路的。于是在1980年6月,建立寿险业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紧接着,乌老在1980年9月单枪匹马从**赶赴北京筹建寿险业务。
之后的日子里,中国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潮,一些外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设立分支。“我们当时就已经关注到了在外资企业中的中方员工的劳保问题,也开始考虑这部分人的养老保险问题。事实证明,**在这一方面又走在了全国其他地区的前头。”
“外资的进入确实促进了中资公司的发展,紧迫感也大大加强了”
1992年对中国寿险行业来说,应该是个重要的时间点,美资的友邦保险进入**,**也成为保险业最早开放的城市,与此同时,代理人制度也开始被带入中国市场。“其实我在很多时候都说过,代理人制度并不是友邦发明的,在老**的时候,寿险就是通过这种渠道来销售的,只是后来被制度所限制才没有开展而已。”乌老回忆称,代理人在市场上重新出现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是个别代理人不诚信开始让行业蒙耻,等到了1994年、1995年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不少消极的现象了。
“那时我们考虑到的问题就是必须提高门槛,加强代理人管理。因此,我们又率先在全国开始进行代理人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