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音乐家献礼国庆60周年征文
张**《中华抗老进行曲》前言
“论环境流动与人文交流是接近120岁天年的秘诀”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过:“青春的内涵,是战胜怯懦的勇气,是敢于冒险的精神,而不是好逸恶劳。许多60岁的人反比20岁的人更具上述品质,年岁虽增,但并不催老,衰老的成因,是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这一论点使许多老人退休之后在新的领域升起。江苏常州卜顺娣52岁退休,重新上岗40年,打开她的医疗证,里面只字未写,没吃过一片药。充分说明生命在于运动,不老心态留得青山在。王问贤、卜顺娣、释法缘、章克标、罗明山等抗老明星为我们展示了忘年追求,挑战极限,临死自强不息,报效国家的中华老年魂是科学长寿之道。其中四川绵竹罗明山13岁开始长途跋涉,整整走了一百年,川陕青藏的名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以采药、背煤,走村串户治病获得路费,完成百年长征的伟大创举,因此他的高寿是走出来的。我所倡议的知识老年上山下乡,学习红军自带行李被褥,避开城市交通要道,徒步走村串户,作客万家传播知识的模式就是受罗明山的启迪而构思的。无独有偶,另据四川省一百多个《县志》统计,从明、清至民国初年,百岁老人居全国之最,有两种人占的比例较大,一是耕作的体力劳动者,一是走村串户,上山采药的民间医生。当时的民间医生稀少,约占农村劳动者万分之几,可见民间医生占有百岁老人的比例才有科学价值,也就是说凡从事走村串户,上山下乡的巡回医生基本都能达到高寿,从而悟出山区的环境流动和千家万户的人文交流是接近120岁“天年”的秘诀。
美国科学家断言2020年人类寿命可达到120岁,其根据是人体基因新发现,令人怀疑。但是人类自然寿命逐渐向120岁靠拢是事实。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环境因素的改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古到今,只解释了一个方面,即生命在于运动,强调劳动与锻炼可长寿。而忽略了“流水不腐”还蕴含环境更新的软实力效应。衣服破旧了,人们知道换新衣服,而居住的环境往往一辈子不变,也等于一潭死水。普通百姓经常搬迁,谈何容易,惟有摆脱了后顾之忧的城市退休人员,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主动挑战自然,地不转人转,离开空气污染和喧嚣的城市,三天山东,四天山西,三十天河北,四十天河南,让我们自已成为演员角色,置于大自然移动舞台上,不断变换新天地,新住宅,新人物、新空气、新生活、新食谱。每到一户农家,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凝聚的载体,一个人文交流的景点,千家万户地串联,开辟一条环境流动河,即“人工环流运河”,汇集民间层出不穷的故事片段(软环境),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硬环境)源源不断映入眼帘,输入到大脑记忆库区,编录成千上万的“记忆板块”连锁移动,形成新版记忆脑循环电磁波,达到占位和淘汰不良记忆区域的效应,刺激神经细胞快速新生和增长,强化大脑自我修复,重塑大脑机构年轻态和功能转型,以适应退休老人追求120岁“天年”发挥特异应变机制。退休后几十年间,我们可能走出十几条或几十条“运河”,环境循环(外循环)必然带动机体内循环,此为天人相应的双循环长寿机制。长期坚持跑步,重复在旧环境里,难有奇迹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乘飞机或车船走马观花的过眼云烟同样不理想。
我们可以舍弃不适应的环境,选择山青水秀,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巡回,同时要关注气候适宜,冬巡南方,夏天北伐。并计算好行程,防止夜行。“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应先在故乡、故县、故省巡回,然后走向全国。
目前酝酿中的知识老年上山下乡运动,是适合老年人持久步行又能在农民家中得到休整的软体育运动。党和政府决定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导农民奔小康社会。部分爱国知识老年顺应历史潮流,立志下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将毕生积累的经验,作为遗产无偿地奉献给农民晚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赢得了所到农户的尊重和爱戴,享受到嘉宾的待遇。下乡传经,走步抗老,一举两得。我们下乡小住或长住都根据农户双方的感情和满意度而定,最长不宜超过半月。村民聚居的大院可集中讲授,不必家家暂住。伙食费是应该按当地标准付款的,作者在西南农民家暂住时,每天餐费10元。变更新农户时不愁无处去,农村七姑八爷相互推荐,争相邀请,应接不暇。到达新的行政村,必须登记并经村委会首户推介。联系基层党组织是走遍天下的安全线。目前出游仍沿用居民身份证和老年人优待证。
知识老年上山下乡,走村串户运动一旦受到国家认可,纳入《全民健身计划》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步开展,形成一项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到各级政府,规划几条长征巡回路线,鼓励沿途农民工创办老年上山下乡接待站,提供经济食宿,实现网络跟踪监护,那是后话。
建议政府适宜的时候成立“中华知识老年上山下乡运动会”,简称“老运会”,或注册民间团体组织。已经自发上山下乡的老年朋友们,届时应补办会员证书。定于2020年“老运会”会员登上长城集中亮相。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