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内容来自免费考研论坛,请点击查看全文
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23974
转自作者:freesky-
普心简答\论述--历年真题(答案仅供参考)
1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观点有哪些?(2003某师大)
答:自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心理学家们曾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去揭示心理活动规律,迄今,形成了五种观点,代表了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㈠生理心理学观:采用这种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是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和生理结构尤其是大脑的功能有关.他们关心的问题是:(1)脑功能的定位;(2)心理免疫学;(3)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在学习和记忆领域\动机和情绪领域,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例如神经心理学家对条件作用的学习已经提出了单个细胞的解释,用微电极刺激动物下丘脑不同部位会引起动物不同的情绪反应等.
(人脑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结构.我们目前了解到的脑活动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大多来自对动物和脑疾患者的研究结果.因此,单凭生理学观点来研究心理现象,显然是不妥的.)
㈡行为主义心理学观.这种观点最早是由华生于20世纪初提出.与生理学观不同,它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内在的心理过程和机制.
行为主义强调: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正是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
行为主义关心的问题:(1)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2)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影响;(3)行为结果怎样影响后继的行为.
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在某些应用领域(如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反馈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心理与行为毕竟是不同的.因此,严格的行为研究并不能揭示心理学的规律.
㈢信息加工心理学观:现代的认知观点部分是对心理学中的认知研究取向的回归,但它不是根据内省法而是采用客观的方法来研究认知.其出发点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加工心理学观点的主要方法表现在:(1)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即被行为主义所忽视的意识或内部心理过程;(2)将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即经历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3)以客观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不是只根据个人的内省报告.
(这种研究取向在人类的认知过程\智力发展\情绪和心理治疗等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㈣精神分析心理学观:弗洛伊德是其早期代表.他认为,人类的很多行为是由潜意识过程支配的,而不是人们所意识到的理性的理由.因此,他强调对人的潜意识即个人没有知觉到的然而却影响着行为的那些冲动和欲望的研究.人类总是不断地与控制人类本能冲动与欲望的社会力量相对抗.
(许多心理学家不赞同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潜意识动机的观点,却同意个体有不能充分知觉到的认知活动,如近年来的内隐记忆研究.)
㈤人本主义心理学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力求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有超过自己目前状况的基本需求;虽然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环境和社会的各种阻挠和障碍,但是人们的天性则是趋向于实现自己的潜能.人在争取需要的满足过程中,能产生人性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给人以最大的喜悦,这种主观的感受是对人的最高奖赏和鼓舞力量.
人本主义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自我的纯主观意识,着重探讨个体的自我知觉和自我对事件的解释;应当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代之以健康人(自我实现者)的研究,总结他们的成功道路,从而找到发挥人的创造性的动机,展现人的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在发展之中的理论,其许多主张还带有理论的性质,由于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还有待继续发展.)
---------------------------------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人的知觉是一个非常主动的过程,它要依据主体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表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同一客观事物,知识经验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的内容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知识经验,可以导致不同的知觉理解性。而对某一事物的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其知觉的内容就越深刻、越精确,知觉的理解性就越好。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首先,过去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
其次,过去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速度和准确性。如阅读本专业的书时,阅读的速度很快且内容把握也较得心应手;若阅读其他专业书时,则往往出现困难\吃力甚至产生知觉上的错误。当然也可能产生定势,把客观事物知觉为想要知觉的那个样子。
思维和语言对知觉理解的影响。由于言语的指导作用能够唤起人们过去的知识经验,所以也是影响知觉理解性的一个因素。语言对知觉的作用还在于,它能使知觉过程更加迅速,映像更加完整。尤其是在感知不完整图形或轮廓不清图形时,语词的指导作用更加明显。
---------------------------------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的形式有哪些?
答:1双趋冲突:指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有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即“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对这种动机冲突,解决的办法是放弃一个目标,或者同时放弃这两个目标而追求另一折衷目标。
2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免其二时的内心冲突。此时,由于选择的困难而使人困扰不安、左右为难。
3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一般情况下,越是接近目标,想要达到这一目标的愿望越强烈。同时,回避目标的愿望也相应增长,而且回避目标的强烈意愿程度的增长比接近的要增长得更快。趋避冲突在心理上引起的矛盾冲突的后果最严重,因为它会使人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处于对立意向的冲突中,从而导致行动的不断失误。
4多重趋避冲突: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一般来说,如果几种目标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相距较大的话,解决这种内心冲突比较容易;如果几种目标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比较接近的话,那么,解决这种内心冲突就比较困难,并需要较长时间考虑得失和权衡利弊了。
---------------------------------
4情绪状态的种类及其特点?
答:情绪状态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情绪活动在强度、紧张水平和持续时间上的综合表现,情绪状态主要有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心境(mood)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感染性和弥散性。感染性是指当个体处于某种心境之中时,他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都会蒙上一层相应的情绪色彩。如有的演员演一个角色,过于投入,很长一段时间都走不出来。弥散性是指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心境使人精神振奋、乐观向上,有利于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消极心境使人悲观消沉、丧失信心,会降低认知活动效率,有损于人的身心健康。
激情(intensive emotion)是一种强烈抗议的、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通常是由对个人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爆发性是指整个激情发生过程十分迅猛,大量的心理能量在极短时间内倾泻而出。冲动性是指个体在激情状态下往往失去意志控制。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大大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
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可以使人的情绪卷入当前的活动,成为激励人上进的强大动力。消极的激情,使人完全丧失理智,行为表现为极大的破坏性冲动。所以我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激情,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应激(stress):是指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具有超荷性和超压性。超荷性是指个体在应激状态下,生理上承受巨大的负荷,以充分调动体内的全部力量以应付突发事件。超压性是指个体处在应激状态下,往往会产生超乎寻常的压力。应激过程伴随着有机体全身性的能量消耗。
应激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情况。积极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急中生智,超水平发挥,顺利应付突发事件;消极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手足无措,意识狭窄。
---------------------------------
5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
答:识记材料能否得到有效保持和提取,取决于复习的策略,有效地复习是提高记忆效果的关键.
1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对新学习的材料的复习必须及时,即在大规模遗忘之前就进行复习.一般认为,在学习后的6小时\一天\三天\一周\一月个复习一次效果较好.
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想结合.连续进行的复习叫集中复习.复习之间间隔一段时间的复习叫分散复习.一般来说,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较容易的\感兴趣\有强烈动机的材料,集中学习效果好些;而较难的\无意义的\枯燥的材料,分散复习效果好些.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一般开始时间短些,以后随着巩固程度的提高,间隔逐渐加长,即先密后疏.
3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想结合.在复习过程中,采取常识回忆和反复阅读想结合可提高复习效果.常识回忆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进取心和探索精神,能使学习者了解重现中的问题和错误,有利于及时纠正.尝试回忆和反复阅读的时间分配的最好比例是80%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20%的时间用于阅读.
4复述.复述是记忆的有效策略.复述是人们对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语言特点进行重新组织表达的过程.它是对学习材料的再现,是对学习内容的强化.复述有两种水平:一是单纯重复,即按照材料原样复述;二是加工后的复述,即在保持原材料意义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语言对材料进行表达.一般来说,经过加工后的材料,更易于保持和提取.
5采用多样化复习形式.复习形式单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不利于学习者把学习材料很好地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采用多样化的复习形式,如编写提纲\列表\同学间相互提问等,都可以提高复习效果
---------------------------------
怎样理解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答: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现象结构是一个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交互作用构成的,多功能\多水平\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系统论认为,系统内多种因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而更为重要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系统结构是功能的载体,功能是系统整体属性.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整体性.
首先,认知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心理学把认知过程(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概念形成\推理\问题解决\思维等)理解为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他们在一些研究中,具体模拟了概念是如何在感性的基础上形成的,问题解决和逻辑推理是如何进行的,以及表象在概念的形成\思维中的作用等等.认知心理学是以认知为主要对象的.但它并不局限于认识的范围.它不但把从低级感知到高级的思维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的整体,而且也试图把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结合起来.认知心理学强调把各种认知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例如,由于认知心理学把知觉看做是对刺激信息的组织\解释和确定其意义的过程,因而认为,影响知觉的因素不仅有记忆\推理\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而且还受到人的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意向过程的影响.这样,知觉研究就超越了感知的范围.
其次,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过程和意向过程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是人的统一的心理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意向活动总是在认识指引下的意向,需要和情感\动机和意志是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认识总是在意向主导下的认识,意向活动对认识过程有巨大影响.但就整体来看,在认识哈意向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中,意向一般总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思维占有核心的地位.因为有了思维,才有意识,由于有意识,人才有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第三,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每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个性心理特征受个性倾向性的调节;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倾向性.
学生心理素质,是指学生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固的个性品质.在心理素质结构系统中,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既有其独立的结构和功能,有是彼此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智力因素的发展会促进人格因素积极特征的发展;反过来,人格因素的积极特征又会促进智力因素的不断发展,正是由于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的交互作用,从而表现出心理素质结构的整体性.
第四,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又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影响着心理过程的性质,使人的心理过程总带有个性的色彩.
根据心理结构的二分法理论,智力和能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它是由认识活动的一系列稳定特点所组成的;非智力人格因素属于意向活动范畴,它是由意向活动的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
智力因素构成活动的执行--操作系统,发挥着反映事物的认知功能;人格因素构成活动的动力-- 调节系统,发挥着定向\维持\强化\定型的调节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多维心理结构的控制,是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心理素质是一种基础素质\核心素质,它不仅制约着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是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以形成的核心机制.学生已形成的心理素质结构,既是环境影响和教育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出发点.
总之,心理活动整体性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心理素质及其结构优化对于促进人的素质整体发展的重大意义
---------------------------------
试述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2001年华师大)
现代的认知观点部分是对心理学中的认知研究取向的回归,但它不是根据内省法而是采用客观的方法来研究认知.其出发点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加工心理学观点的主要方法表现在:(1)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即被行为主义所忽视的意识或内部心理过程;(2)将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即经历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3)以客观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不是只根据个人的内省报告.
(这种研究取向在人类的认知过程\智力发展\情绪和心理治疗等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
试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现状,对心理学的贡献及其发展前景?(2000华师大论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力求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有超过自己目前状况的基本需求;虽然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环境和社会的各种阻挠和障碍,但是人们的天性则是趋向于实现自己的潜能.人在争取需要的满足过程中,能产生人性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给人以最大的喜悦,这种主观的感受是对人的最高奖赏和鼓舞力量.
人本主义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自我的纯主观意识,着重探讨个体的自我知觉和自我对事件的解释;应当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代之以健康人(自我实现者)的研究,总结他们的成功道路,从而找到发挥人的创造性的动机,展现人的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在发展之中的理论,其许多主张还带有理论的性质,由于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还有待继续发展.)
---------------------------------
劳动在人的心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答: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可见,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劳动都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对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首先在于劳动促使人能够直立行走,使人类逐渐摆脱了树居生活,开始并适应了地面生活,这些地面生活促使人类的智力得到发展,和动物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正因为直立行走,使人类的视觉\听觉两个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器官得到了解放,能够获得范围更加广泛的信息,从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直立行走使手解放出来,变得越来越灵活,视觉\触摸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之间也建立起相应的复杂的神经联系.这些众多的\复杂的神经联系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大脑皮层沟回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特殊的机能区,并使这些机能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形成了十分精细复杂的大脑皮质结构./直立行走还促进了人类的发音器官的发展,为人类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语言的发展又促进了大脑皮质的发展,出现了语言中枢,这些发展最终使人类心理彻底摆脱了动物心理,使人类成为万物之灵.
第二,劳动对人类心理的影响还在于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
劳动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在劳动中,个体必须处理好自己和群体其它成员的关系,必须明了自己在劳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群体劳动中人们一开始就要区分出群体的共同目的与个人目的之间的关系,必须学会个人服从群体,学会协调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这些活动最终形成了我们祖先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成.
第三,劳动对人类心理的影响还表现在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最终积淀为我们悠久的文化,而有无文化也是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由于劳动的需求,人们很早就注重文化的传递与传播,他们将上一代的经验传给下一代,这种传递经验的方式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变逐渐产生了人类的教育./通过不同群体\不同部落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使文化在各部落群体之间广泛传播,加速了人类文化的繁荣和进步.这些活动不仅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而且这些经验和文化又是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源泉.
---------------------------------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2002浙江大学)
答: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的特点;二是主体状态.前者是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一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原因.不随意注意基本上是服从于刺激的强度法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刺激的相对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如果某个刺激物在环境中比较突出,那么这个事物就会引起我们的不随意注意.在上述所言的相对强度对无意注意的作用,也是由于刺激物在强度方面的对比而发挥作用的.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活动的\变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动\无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新异的刺激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刺激物有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其中相对新异性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主体状态.
1需要和兴趣.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从而引起不随意注意.直接兴趣是不随意注意的源泉.人们往往会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不自觉的加以注意.
2精神和机体状态.
①人的心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不随意注意.如果一个人心境开朗,那么平时不大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容易引起他的注意;而如果心情忧郁,平时容易注意到的事物,这时也不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期待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
②人的机体状态对不随意注意也有重大影响.人在过度疲劳时往往不能觉察到在其精神饱满时容易注意的事物;人在精神饱满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注意,而且注意也比较容易集中和持久.
③知识经验.外界事物如果和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那么这个事物就很容易成为我们注意的对象;如果对于外界事物,我们一点也不了解,那么就很难成为我们注意的对象;当然,完全熟悉的事物也很难引起我们的注意.
当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时,不随意注意最容易产生.
不随意注意是不由自主地自然发生的,它既可以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能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上被动地离开,干扰人们正在进行的活动,因而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无意注意的规律,尽量避免引起我们注意分散的消极因素,善于利用积极因素把注意引导到学习和工作方面
普心简答\论述--历年真题(答案仅供参考)
花非花 免费考研论坛/2006-01-14
相关话题/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考试优惠券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Free考研考试FreeKaoYan.Com
欢迎来到Free考研考试,"为实现人生的Free而奋斗"
© 2020 FreeKaoYa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