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很多人咨询这个问题,特别是跨专业的考生,所以特地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声明一点,本人的观点绝对是正确的,但并不一定能被所有的人认同,而且也不
奢望所有的人都按照这种理念去做,所以仅供参考。
选择专业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自己的性格和爱好
我记得1989年高考的作文就是《如何选择专业,兴趣还是市场?》,当时虽然对人生的艰辛狗屁不懂,但还是坚持了一个唯爱好论者的基本观点。时间已经过了10多年,虽然吃亏不好,仍然是死不改悔,正所谓“走资派还在走”。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的性格和爱好对自己的学术成就和职业生涯影响非常大,而且“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为了你的幸福,请选择适合你自己性格和爱好的专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MBA,法律和计算机。关于这一点,如果大家有任何困惑,可以在www.okhere.net上做一个心理策评作为自己的参考。花钱不多,但影响深远。这绝对不仅仅是广告,而是为您自己的将来的投资。
第二:行行出状元,每个状元都是赚的盆满钵满。
中国人读书历来非常功利,这也是有传统的。因为在古代中国,读书是和科举联系在一起的,而科举是和当官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国人只读那些可以马上挣来大把大把的银子的书,说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天天眼看着方块文字,脑子里飘的是黄澄澄的和白嫩嫩的,这样能读好书吗?这样能做出什么大的科学发现吗?我看够戗。听听别人古希腊人是怎么说的——“科学,是一种热情而动人的沉思”。
事实上,行行出状元,精通掌握任何一门专业,您都可以找到报酬很好的工作。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不要过分考虑这个工作的市场价值。特别是,教育全部市场化之后,你的专业的市场价格的波动,就象市场上一般商品的价格的波动一样,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上,价格最终是要反映价值的。而且价格的变化这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热门专业因为学得人多,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冷僻的专业,比如梵文,呵呵,你要是懂地话,也可能成为象北大的季先生那样的国宝。
两个小例子:
泰勒斯与榨油机:古希腊的人有的也很市侩,有一次,有人嘲笑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泰勒斯,说研究哲学是没有用处的。泰勒斯听了很不服气。于是他夜观天象,预料当年的油菜花会有大丰收,所以春天的时候就以很低的价格将全城的榨油机全部租下,然后等到油菜花收获的季节以高价租出,狠狠地赚了一笔,以此证明,哲学家要想赚钱地话,也是小菜一碟的事情。
美国律师收入:很多人都听说过,美国的律师是收入最高的职业。事实上,美国的律师也是工作最繁忙的。有组织调查发现,如果将美国律师的收入和他们的工作时间求平均值地话,他们的收入处于美国最低收入的水平线上。很好笑吧?
你,喜欢象头驴子一样忙碌,还是过得比较悠闲一些?自己选择吧。
无所谓竞争特别弱或者特别强的专业
很多人很注重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统计数字,事实上这些数字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举例说明。考博士的竞争比例很小,一般是两个里面选一个,比任何专业考研的竞争可能都要小,你考吗?首先需要考虑你有没有资格。这和考研选专业差不多。
如果你是跨专业考的,任何专业对你来说都是全新的。当然相对来说,理科转文科比较容易一些。心理学研究发现,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的时间都差不多,8年到10年左右。
很少有人报考的专业,你不要仅仅是为了进入名校,就去报考。你首先要考虑的是,它到底学术上有没有价值?如果连学术上的价值都没有,最好不要考虑。连学术价值都没有,可以马上兑现的市场价值更小。
小马过河
北大难考吗?心理学容易考吗?经常有人问我这些问题。事实上这纯粹是个“小马过河”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动机的强弱也不同,付出的努力也不一样,根本就无法预测,无法保证你考“容易”的就能考上,别人考“难的”就考不上。
险中求胜
很多人不敢将自己的目标定在最高处,不敢将自己的能力,耐心甚至忍受力发挥到极致。事实上,很多名校也不一定难考。倒是一些不上不下的学校蜂拥了一大堆不上不下的竞争者,造成了交通堵塞。所以,你可以大胆尝试,小心求证一把。
选个好专业不如选个好导师
这是北大心理系的一个副系主任告诉我的,我觉得很对。你也可以试试。
等等,很多。
总之,任何选择专业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关系。最后想说的是,成功无捷径,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平和。人生的真谛在于得失二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