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不同。区间估计的目的是对未知参数的一个取值变化范围(区间)的检验;假设检验则是对已经给出的有关未知参数的一个说法(结论)作检验,看这个说法是不是应该被推翻(拒绝)。
(2)态度不同。对未知参数给出估计的取值区间时,应该有相当大的把握,即应该有相当大(1-α)的概率,并称它为置信度;假设检验是要在已经给出的有关未知参数这个说法(假设)的条件下,确定对不能接受这个假设的容忍界限,从而制造一个小概率事件:当概率小于α时,便断然拒绝已经给出的说法(假设)。由于α常常很小,因此假设检验对“原假设”有相当大的偏袒,不是非常有把握不拒绝原假设。
(3)对未知参数给出的估计区间,是随机区间,选用的样本函数因为含有未知参数而不是统计量;假设检验在给出假设条件下,所有的样本函数不再含有未知参数而是统计量。当显著性水平α给定后,统计量的拒绝于是确定的区间,而不是随机区间。
(4)双侧区间估计的随机区间是数值线当中一个较大的区间,双侧假设检验中统计量的拒绝域在数值线的“两侧”。
四、 综合题
81.
答: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因素,主要指对先天素质产生影响作用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实际上,能力就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先天素质的影响
先天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听觉或视觉生来就失灵者,无法形成与发展音乐才能,也不能成为画家;早期脑损伤或发育不全的人,其智力发展会受严重的影响。
神经系统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性(强度、灵活性、平衡性)对能力的形成是有影响的。如神经系统的强度水平影响人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并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神经系统的平衡性影响注意的分配;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影响知觉的广度。
我们承认先天素质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并承认先天素质具有遗传性,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主要指智力)由遗传决定的结论。第一,先天素质本身就不完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是因胎儿期由于母体环境的各种变异的影响,如孕妇的营养、疾病、药物和受到辐射等,都会给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带来危害。这些危害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非遗传因素。第二,先天素质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长短是由遗传决定的,手指长为学弹钢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这不能决定将来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因为成为钢琴家还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又如,个子矮的人不利于排球场上拦网,但如有较好的弹跳力,又灵活,就能补偿个子矮这一无法改变的先天素质条件而成为出色的拦网手。所以说,先天素质并不等于能力本身。第三,同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怀孕期间服药、患病、大量吸烟、遭受过多的辐射、营养不良等,能造成染色体受损或影响胎儿细胞数量,使胎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出生后婴儿的智力发展。
2.早期环境的作用
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人进行追踪研究后,提出这样的假说,即五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提出了智慧发展的递减规律,他认为,生下来就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一出生就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可以成为有100分能力的人;如从五岁才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只能具有80分能力;若从十岁才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有60分能力的人。可见,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
3.教育条件的影响
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歌德小时候,歌德的父亲就对他进行有计划多方面的教育,经常带他参观城市建筑物,并讲解城市的历史,以培养他对美的欣赏和历史的爱好;他的母亲也常给他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便停下来,留给歌德去想象,待歌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母亲再继续讲。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诗人打下了基础。
在教育条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则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促进了其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自发的,而是依赖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等。
三、实践活动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前面提到的素质和环境、教育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就曾提出过“施用累能”和“科用累能”的思想。前者是说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后者指从事不同职业活动可以积累不同的能力。许多关于劳动、体育、科研等实践活动影响能力形成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油漆工在长期的工作中,辨别漆色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可以分辨的颜色达四五百种;陶器和瓷器工人听觉很灵敏,他们可以根据轻敲制品时发出的声音的性质,来确定器皿质量的优劣。同样的道理,人的自学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人的组织能力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人的各种能力,脱离了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无从提高和发展的。
四、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除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许多学者和有成就的人指出,人的智慧同坚强的信念、崇高的理想联系在一起。没有理想和信念,发展能力就缺乏强大的动力;兴趣和爱好是促使人们去探索实践,进而发展各种能力的重要条件。高尔基说过:才能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对事业的热爱。当人们迷恋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就会给能力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内部力量;勤奋与坚强的毅力也是能力得以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性格因素。歌德说过:天才就是勤奋。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从这个公式看出,爱因斯坦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多种因素的结合,但勤奋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把它放在首位。
综上所述,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注重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
82.
答:
第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的智力发展方面。其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assimilation),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皮亚杰反对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看作单向的简单的关系,即S—R公式。他提出S識双向关系的公式。并用同化的观点展开了这个公式:T+I→AT+E,式中的T指结构,I指刺激(环境因素);AT指I同化于T的结果,也就是对刺激的反应,E则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因此,S識变成了S→AR→R,这就是说,刺激之加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另一个是顺应(accommodation),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
(1) 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2) 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 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
(4) 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 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 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这种整体结构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皮亚杰认为,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这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若干阶段。但是他在不同的著作里,往往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但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即(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皮亚杰理论的主要特色是: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二是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高中生智力发展的路线;三是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四是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五是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逻辑思维发展的独特理论。
第二,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不是专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专注于儿童是如何表征、加工及转换信息的;二是强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精细分析;三是强调儿童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地自我调节过程实现的;四是强调精细的任务分析是了解儿童认知活动的关键。
第三,两种观点都注重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变化,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其智力结构的改进和转换而实现的。所不同的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而信息加工理论则注重儿童如何表征、加工和转换信息,对个体认知发展机制的分析更多的是集中在微观的层面上,不主张用一种统一的变化机制解释儿童认知的发展。前者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一种交互性的,而后者对儿童发展的内在过程有深入的认识。
83.
答:
a)独立样本检验
H0: µ1=µ2
H1: µ1≠µ2
双尾检验, =.05,df= 10 - 2= 8, tcrit= +2.306
S1²=S S1/df1=33.5 S2²=S S2/df2=37.5
F-max= S2²/ S1²=1.12<4 两个总体方差同质
Sp²=( S S1+ S S2)/df=(134+150)/8=35.5
Sx1-x2=sqrt(Sp²/n1+ Sp²/n2)=sqrt(35.5/5+35.5/5)=3.77
tobs = [(X1-X2)-( μ1-μ2)]/ Sx1-x2=[(9-7)-0]/3=0.53
tobs
不能拒绝H0,两种处理下作业成绩无差异,t=0.53, p>0.05
b)相关样本检验
H0: µ1=µ2
H1: µ1≠µ2
α=0.05, 双尾考验, df=5-1=4, tcrit=+2.776
ΣD=10 , ΣD²=24
S²=[ΣD²-(ΣD)²/n]/df=(24-100/5)/4=1
SD=sqrt(S²/n)=sqrt(1/5)=0.447
tobs= Dbar-0/ SD = (9-7) /0.447=4.474
tobs > tcrit
拒绝H0,两种处理条件下作业成绩有显著差异, t=4.474, p<0.05
c) 如何解释a)b)二者的不同结论
a)是独立样本,b)为相关样本,在相关样本t检验中,去除了个体差异的因素,使得误差方差减小,所以在检验平均数差异的时候效力提高。
[责任编辑:moni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