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配对组设计
实验组→实验处理→后测
前测 斗配对十随机分组
控制组→后测
从中可见,配对组设计既具有被试间设计的某些特点,如每组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又有被试内设计的特点,即实验组与控制组同质。
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完全随机多因素设计;随机区组设计。
(可以参阅舒华老师《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 北师大出版社)
多因素设计的优越性!
1.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
2. 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
3. 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托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4.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四) 实验研究的效度
1.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
2.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并不会由于其他变量的存在受到影响,从而变得模糊不清或复杂化,那么这项研究就具有内部效度。要使研究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外部变量,消除它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这些外部变量通常有成熟因素、历史因素、被试选择上的差异、被试缺失产生的效应、前测效应、实验程序不一致或处理扩散产生的效应、统计回归效应、多种研究条件与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等。
3.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他总体中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外部效度可以细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两类。要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应注意在研究中消除和控制如下因素:①被试的代表性差;②操作定义不明确;③研究对被试的反作用;④事前测量与实验处理的相互影响;⑤多重处理的干扰;⑥实验者效应;⑦研究与实际情境相差较大;⑧被试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补充:
构思效度是指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换为抽象与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要使研究有较高的构思效度,应做到:①理论构思必须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层次分明,形成某种“构思网络”;②严谨地对各种变量做出明确、严格的说明;③给变量下明确的操作定义,并制定相应的客观测量指标;④消除或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如构思水平之间的混淆、主被试效应等。
统计结论效度是关于研究的数据分析处理程序的效度检验,或者说,它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统计结论效度的基本问题是研究误差、变异来源与如何适当地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它不涉及系统性偏差的来源问题,而是研究误差变异情况和如何适当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问题。要提高统计结论的效度,首先必须保证数据的质量;其次要明确各种统计检验方法的基本假设和适用条件,选用适宜的统计程序;此外还应注意适当增大样本的容量。
补充:
研究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研究评价的意义
研究评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①有助于认识研究结果的价值;②有助于研究成果的交流;③从科研管理来看,有助于科研资助或管理机构的决策;④有助于研究结果的应用和推广;⑤研究评价是整合局部研究成果的基础,有利于学科研究体系的完善和系统化。
(二)研究评价的内容
评价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或观点的合理性;②研究方法的恰当性和新颖性;③研究结果的可靠性;④研究解释的恰当性;⑤研究结论的概括性;⑥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三)研究评价的方法
从方法的性质上,研究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理论思维方法和评价技术或方法。前者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理论方法;后者指具体的评价技术或方法,如研究报告的评价方法、内容分析和元分析等方法。从评价的范围上,研究评价主要有针对某一项研究的单个评价和涉及大量同类研究的综合评价。前者一般通过研究报告的阅读和评价来进行;后者常采用内容分析和元分析的方法进行。从科研管理或评定者的组成上,研究评价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前者一般以研究报告总结的形式出现;后者指有关专家对研究进行的评价,如成果鉴定会、评审会等。
二、研究报告的阅读与评价
(1)问题提出部分。比如作者要解决什么问题;该研究要检验的假设是什么等。
(2)研究方法部分。比如作者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检验研究假设;研究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什么,被试如何取样,是否合理等。
(3)结果部分。比如将该研究获得的结果与自己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若一致,试问自己将如何解释这一结果。
(4)讨论部分。将自己对结果的解释与研究者的解释相比较,当出现不同时,要思考为什么自己不那样解释或者为什么作者不那样解释?
(5)结论。主要是判断结果的概括性,即结果的普遍推广程度。
除此之外,还需要从报告格式规范、行文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