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良实验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9)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1-09


同样,如果研究者选择一些具有独特心理特质的被试进行实验时,因为这些独特的心理特质有利于对实验处理造成较佳的反应,就很难将得出的结果推广到其他特质的被试上去。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验者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往往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来加以考虑的。实验材料和测验类型的差异可能会十多
个研究者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结论无法会聚,也就是说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这直接影响到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
22、计算机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心理学领域,主要有:
(1)认知领域。现在,认知心理学中的许多实验研究均是借助计算机来完成的。显示文字、图片或其他刺激材料,呈现需解决的问题,模仿真实或想象的情景以及提供测定认知能力的复杂比赛,这些计算机系统几乎都能够做到。特别是在视觉和听觉研究中,计算机更是广泛地用于用于帮助产生听觉和视觉刺激,控制心理物理过程,还可用于对眼动和瞳孔扩大等参数作心理生理测量。
(2)技术和运动操作领域。计算机具有能同时控制大量刺激和监视被试反应的能力,使其成为连续运动知觉任务中研究人类操作的一个出色装置。如,模拟驱力行为,操作工业机器,测量紧张和疲劳程度等。
(3)计算机辅助治疗。目前用于行为治疗和行为调整的认知治疗中有许多方法,均特别适宜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例如,监视病人的生理和其他反应,根据确定的标准呈现刺激,测量肌肉活动松弛程度和皮肤电阻的变化,或病人的反应输入到一个简单的键盘上等。
(4)心理生理学领域。联机计算机技术频繁地用于测量或控制由电测量派生的心理生理参数。心电图数据、肌电记录等许多指标均可借助于联机计算机系统而获得,所获得的测量还可储存起来供日后分析。脑电图的研究也属于这个范畴。
(5)心理学教学实验。心理学上的许多教学实验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当前所开发出来心理学实验软件,其中既有做呈现刺激的心理测试,还有统计计算软件。呈现刺激的心理测试软件包括测量记忆广度,测量选择反应时、测量感觉阈限、研究学习进程、研究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头脑里所进行的内部活动等等,这些都适用于教学实验。
23、减数法的原理。
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
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唐德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A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A反应时也称为基线时间。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它是复杂反应中的一种,在这类反应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于刺激的反应数,所得的反应时间叫做选择反应时间。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但是C反应中只有一个刺激是要求有反应的,所的反应时间叫做辨别反应时间。那么,通过对各反应时进行减法运算,我们可以对认知操作所需的时间加以估算了。A反应时是基线时间,而C反应时测量的是刺激辨别时间加上基线时间。因此,C反应时减去A反应时得到的是刺激辨别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称为辨别时间。类似地,由于B反应时包含刺激辨别、反应选择和基线时间,而C反应时只包含刺激辨别和基线时间,因此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得到的是对反应选择时间的估计,这个时间称为选择时间。
24、加数法的原理。
斯腾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主要假设,也即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所以,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也就是说,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加因素法在于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25、序列反应时范式。
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尼森和比勒姆于1987年提出的。这种研究范式以反应时为指标,整个实验过程十分类似一个选择反应时实验: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视觉刺激分别对应不同的反应键,每次呈现一个视觉刺激,被试按相应键尽快予以反应,该刺激随即消失,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出现下一个视觉刺激。而SRT的特点在于,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在尼森和比勒姆的实验中,屏幕上从左到右的四个位置依次被设定为位置1、2、3、4,每个位置都对应着一个按键。视觉刺激是一个星状图形,并按固定的位置序列呈现。在实验前,被试只被告知将要进行的是反应时测试,他们不知道在任务中刺激是按某个固定但不明显的模式依次呈现的。主试会在多次重复该固定位置序列的情况下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之后再恢复固定的位置序列。序列反应时范式是用以内隐学习的重要范式之一。
26、内隐联想测验。
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IAT的基本实验程序分为7步:(1)呈现概念词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地进行辨别归类,由系统记录反应时,(2)对属性词样例进行归类反应,(3)联合任务1,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作出反应,由于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和不相容的,通常在IAT实验中设置两个联合任务——相容联合任务和不相容联合任务。所谓相容,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4)对联合任务1进行测试;(5)为了配合联合任务2的实施,交换左右键反应的内容,再次要求被试对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6)联合任务2,和联合任务1的反应内容正好相反;(7)对联合任务2进行测试。
27、Go/NO-Go联想测验。
在内隐联想测验的应用中,研究者意识到IAT的缺陷:忽略了速度-精确性权衡原则,有可能忽略错误率所包含的信息;其次,只能考察被试对两个对象的相对态度,而不能测量被试对某一对象的态度。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诺塞克和巴
那吉提出了GNAT测验,它仍保留了IAT的2个关键任务,但用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力指数作为指标。
GNAT要求被试对一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忽视另外的刺激,例如,测量被试对花朵的态度,呈现给被试花朵、褒义词、贬义词3类刺激,在任务1中要求被试对花朵和褒义词的联合作一反应(称为Go),而花朵和贬义词的联合不作反应(称为No-Go)。任务2则相反,要求被试对花朵和贬义词的联合作一反应,而对花朵和褒义词的联合不作反应。
数据处理时,采用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力指数d’为指标,将正确的“Go”反应视为击中率,将不正确的“Go”反应视为虚报率,将击中率和虚报率转化为Z分数后,其差值即为d’分数;然后对两个阶段的d’分数进行比较。假如任务1中的d’比任务2中的d’高,则说明被试对花朵持有积极的态度,反映了被试对花朵的内隐偏好。
28、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实验。
为了避免重新编码对内隐联想测验污染,霍福尔设计了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霍福尔设计了一项典型EAST实验,实验材料为5个消极名词、5个积极名词、5个消极形容词和5个积极形容词。实验有两种条件,一为词汇以白色呈现,此时出现的词都为形容词,要求被试对词义做出反应,即对积极形容词按P键(积极反应),对消极形容词按Q键(消极反应);二为词汇以彩色出现,此时出现的词都为名词,要求被试对词的颜色作出反应,即一半被试对绿色词,按P键,对蓝色词按Q键,而另一半被试对蓝色词,按P键,对绿色词按Q键。只记录被试对名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发现被试对积极名词反应做积极反应比对积极名词做消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同样,对消极名词做消极反应比对消极名词做积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这是由于个体依照所呈现的形容词的评价性特征(积极或消极)做出判断,并分别做出反应,使得原先中性的按键反应获得了积极或者消极的意义,从而影响了个体的颜色分类反应。
29、最小变化法。
在测定阈限时,刺激系列分为递增和递减两种。递增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不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递减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在实验时,每个刺激系列都从起点处沿递增或递减方向,依次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报告表示是否感觉到刺激,若被试感觉“说不准”,则要求其进行猜测。主试以“有”“无”或“+”“一”记录被试的反应。对于递增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有”,便停止实验;对于递减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无”,停止。
比如,在绝对阈限的测定中,计算分为两步:(1)计算每个刺激系列的阈限,被试者反应转折点处所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2)求出所有系列阈限的均值,便是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值。
30、感觉直接测量中的情境效应。
感觉的直接测量要求人们直接对感觉强度赋予数值,与其他刺激的比较、刺激呈现的序列关系以及刺激全距,都会影响对感觉直接测量的结果。这些影响被统称为情境效应
(1)实验中其他刺激的影响。被试对刺激的数量估计受到刺激呈现情景的强烈影响。同一个刺激和其他较弱刺激一起出现在实验中,往往会被估计为更大的数值;而若与它一起的其他刺激较强,那么该刺激往往会被估计为较小的数值。这种现象也被称作情景效应。
(2)刺激序列效应。刺激序列效应则是发生在同一个实验阶段之内。被试对某一刺激导致感觉的数量估计,往往受到在此之前所进行的其他估计的影响。序列效应说明感觉估计还会受到此前呈现刺激的同化作用。
(3)刺激全距的影响。不考虑实验中出现的刺激强度大小,以及同一实验阶段中各次试验的前后序列关系,感觉的直接测量依然会受到情境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实验中所采用的刺激全距范围的大小可能影响到感觉的数量估计结果。一般来说,直接数量估计法得到的心理物理函数的斜率,会随着实验中采用的刺激强度全距(被定义为实验中进行感觉数量估计的最小刺激和最大刺激之间的间距)的减小而提高。
31、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只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而已。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就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ROC曲线具有以下属性:(1)β值的改变独立于d’的变化,考察β值变化对P(y/SN)和P(y/N)的影响时发现:当β接近0时,击中概率几乎为0,即信号全当成噪音接受;当β接近无穷大时,虚惊概率几乎为0,即噪音全当成信号接受;而当β从接近0向无穷大渐变的过程中,将形成一条完整地ROC曲线,曲线在某一处达到最佳的标准βOPT。(2)ROC曲线的曲率反应敏感性指标d’:被试者的辨别力d’为0,ROC曲线离这条线愈远,表示被试者辨别力愈强,d’的值当然就愈大。
32、注意的早期选择理论。
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实验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只有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才易于通过,并最终受到注意。后来布罗德本特又强调期待的作用,凡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另外,他还进一步指出,该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故而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33、注意的中期选择理论。
特雷斯曼提出了注意的衰减模型。特雷斯曼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若这些减弱的非追随耳信号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自己的名字),具有较低的阈值,那么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而被最终识别。她还

相关话题/实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