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
同一性对混乱
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25~50岁)
繁殖对停滞
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50以上)
完善对绝望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可以不划表格,以文字形式论述) (8分)
(3)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二者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2分)
二者主要区别是:
1)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