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暖融融的风吹到脸上,心中是否升腾出无限的希望呢?各位准备报考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考试的小 伙伴们,专业课复习的进度如何?是已经搞定冰山一角、还是刚刚开始起步,都教授提醒各位考生,一定要把握住备考黄金期,夯实基础。今天,都教授带来的是 “婴儿的依恋”这个重要知识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依恋的概念 | 个体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
依恋的阶段 | 鲍尔比、艾宾沃斯等将婴儿的依恋期发展为三个阶段。
A。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B。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婴儿对母亲、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产生“陌生人焦虑”。 C。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此阶段婴儿出现了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
依恋的类型 | 艾宾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法,根据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的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A。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够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只是偶尔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 B。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对母亲没有依恋。 C。反抗型依恋:又称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的的态度是矛盾的,即寻求又反抗与母亲接触。 |
依恋影响的因素 | 养育者的抚养方式和儿童自身的气质类型之间相互作用,其中,母亲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重要方面。 |
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婴儿情感、社会行为以及对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首先,影响儿童的亲子关系;其次,影响儿童与其他人的关系(同伴、师生关系等)或社会技能。最后,影响儿童自身的心理健康(情绪、自尊等)。 |
哈洛以恒河猴为研究对象,对依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也证明了亲密接触的作用。 |
最后,我们通过一项心理学实验结束今天的学习:
将婴儿和母亲带到一个实验室中,观察婴儿在游戏时与母亲的互动情况,之后要求母亲离开房间,一位陌生人进入房间与婴儿游戏一段时间后母亲再返回。下面是两岁的平平和乐乐在实验中的表现。
平平:在与母亲独立相处时,积极地探索环境,与母亲分离后,明显地产生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就寻找母亲,很快地和母亲接触,很容易又高兴起来。
乐乐:在与母亲单独相处时显得相当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与母亲分离后,又表现非常不安。母亲返回时,对母亲曾经离开表现强烈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抗。
(1)该试验程序的名称是什么?
(2)依恋安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3)两位母亲在养育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该题目为2012年心理学统考中的真题,希望各位考生能在学习今天知识点的基础上对上述题目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自行查阅答案并消化吸收。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