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第一章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分类
分类
|
是否定位
|
是否定名
|
是否归经
|
主病特点
|
十四经穴
(共361个)
|
有
|
有
|
归属十二经脉及任、毒二脉
|
主治本经病证
|
奇穴
|
有
|
有
|
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经外奇穴”
|
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
阿是穴
|
无
|
无
|
无
|
多治局部病变
|
2008-72“以痛为腧”的穴位
|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
治疗作用
|
主治特点
|
举例
|
近治作用
|
2007-67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都具有的主治功用
|
①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各穴,均能治疗眼病;②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诸穴,皆能治疗耳病;③中脘、建里、梁门诸穴,皆能治疗胃病。
|
远治作用
|
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
|
①合谷穴,能治疗手腕部病证,又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还可治外感病的发热;
②足三里穴,能治下肢病证,还可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对人体防卫、免疫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
特殊作用
|
双向调节作用
|
①天枢穴,既止泻,又治便秘;
②内关穴,可治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
|
特异性作用
|
①大椎穴退热;②2009-76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
③阑尾穴治疗阑尾炎
|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类别
|
经名
|
本经主治特点
|
二经相同主治
|
三经相同主治
|
手三阴经
|
手太阴经
|
肺、喉病
|
|
胸部病
|
手厥阴经
|
心、胃病
|
神志病
|
||
手少阴经
|
心病
|
|||
手三阳经
|
手阳明经
|
前头、鼻、口、齿病
|
|
咽喉病,热病
|
手少阳经
|
侧头、胁肋病
|
目病、耳病
|
||
手太阳经
|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
|||
足三阳经
|
足阳明经
|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
目病、神志病、热病
|
|
足少阳经
|
侧头、耳病、胁肋病
|
|||
足太阳经
|
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
|||
足三阴经
|
足太阴经
|
脾胃病
|
前阴病,妇科病
|
|
足厥阴经
|
肝病
|
|||
足少阴经
|
肾病、肺病、咽喉病
|
|||
任督二脉
|
任脉
|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
|
督脉
|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
起止点
|
折寸
|
头面部
|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
12
|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
3
|
|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
3
|
|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
|
18
|
|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
|
9
|
|
而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
9
|
|
胸腹胁肋部
|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
9
|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
8
|
|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
5
|
|
两乳头之间
|
8
|
|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
12
|
|
背腰部
|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
3
|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
8
|
|
上肢部
|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
9
|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
12
|
|
下肢部
|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
18
|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
13
|
|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
19
|
|
腘横纹至外踝尖
|
16
|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手太阴肺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中府
|
肺之募穴
|
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
①解剖位置: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
②循行所过:肩背痛
|
尺泽
|
合穴
|
2010-180尺泽与孔最二穴相距:5寸。
|
①解剖位置:肘臂挛痛;②脏腑属络: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实热病证;急性吐泻等肠胃病;
③循行所过:咽喉肿痛;④特殊主治:小儿惊风中暑。
|
孔最
|
郄穴
|
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
①解剖位置:肘臂挛痛;
②脏腑属络: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病证;
③循行所过:咽喉肿痛;④特殊主治:痔疾
|
列缺
|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
①脏腑属络:咳嗽、气喘、外感等肺系病证;
②循行所过:咽喉肿痛、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斜(“头项寻列缺”)
|
太渊
|
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
|
2008-180位于腕横纹上的腧穴有:①太渊;②大陵;③神门。
|
①解剖位置:腕臂痛;
②脏腑属络:咳嗽、气喘、咳血、胸痛等肺系疾患;
③循行所过:咽喉肿痛;④特殊主治:无脉症。
|
鱼际
|
荥穴
|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
①解剖位置:鱼际疼痛;
②脏腑属络:咳嗽、咯血等肺系热性病证;
③循行所过:咽喉肿痛、失音;
④特殊主治:发热;小儿疳积。
|
少商
|
井穴
|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
①解剖位置:指肿、麻木;②脏腑属络:咳嗽;
③循行所过:咽喉肿痛、鼻衄;
④特殊主治:高热、昏迷、癫狂。
|
手阳明大肠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商阳
|
井穴
|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
①循行所过: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
②特殊治疗: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
合谷
|
原穴
|
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重点处
2007-70合谷、阴郄、复溜都可以治疗的病证是:汗证
|
①脏腑属络:腹痛、便秘等肠腑病;
②循行所过: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面口合谷收”)
③特殊主治: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汗证(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针麻止痛。
|
偏历
|
络穴
|
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
①循行所过: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手臂酸痛;
②特殊治疗:腹部胀满;水肿。
|
曲池
|
合穴
|
2010-76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位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
①循行所过:手臂痹痛、上肢不遂;
②脏腑属络:腹痛、吐泻等肠胃病;
③循行所过: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
④特殊主治:瘰疬、瘾疹、湿疹等皮肤病;热病;高血压;癫狂。
|
肩髃
|
|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
①解剖位置:肩臂挛痛、上肢不遂;
②特殊主治:瘾疹、瘰疬。
|
迎香
|
|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
①解剖位置:鼻塞、鼽衄、口;
②特殊主治:胆道蛔虫症。
|
足阳明胃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承泣
|
|
2007-150位于瞳孔直下,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是:①承泣;②四白;③巨髎;④地仓。
|
解剖位置:近视、迎风流泪、夜盲、眼睑瞤动等目疾;口眼斜,面痉。
【操作】2007-104针刺操作时应注意轻、慢、压。
|
地仓
|
|
口角旁月0.4寸,上直对瞳孔
|
解剖位置:口、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
颊车
|
|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
解剖位置:口、齿痛、颊肿。
|
下关
|
|
2011-77位于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
解剖位置: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齿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斜等面口病证。
|
头维
|
|
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
解剖位置: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
梁门
|
|
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010-180梁门和天枢二穴相距:4寸。
|
脏腑属络: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等。
【操作】过饱、肝肿大者禁针。
|
天枢
|
大肠之募穴
|
2009-74天枢穴的定位是:脐旁2寸
|
解剖位置:腹胀肠鸣、绕脐痛;
特殊主治: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癥瘕等妇科疾患
|
梁丘
|
郄穴
|
髌骨外上缘2寸
|
解剖位置:膝肿痛、下肢不遂;
脏腑属络:急性胃痛;循行所过:乳痈、乳痛。
|
犊鼻
|
|
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
解剖位置: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
|
足三里
|
合穴
胃下合穴
|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脏腑属络: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循行所过:乳痈;特殊主治:虚劳羸瘦,为强壮保健要穴;癫狂等神志病。
2010-179足三里的主治病证:①噎膈;②乳痈;③虚劳;④癫狂
|
上巨虚
|
大肠下合穴
|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
循行所过: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
|
条口
|
2011-179定位于外踝上8寸水平线的有:①条口;②丰隆。
2009-113条口穴取穴宜用:骨度分寸定位法。犊鼻穴下8寸。
|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转筋;
循行所过:脘腹疼痛;
特殊主治:肩臂痛;
|
|
丰隆
|
络穴
|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脏腑属络:腹胀、便秘等胃肠病;特殊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水肿、癫狂痫等因痰致病者(祛痰要穴)。
|
解溪
|
经穴
|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
特殊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
|
内庭
|
荥穴
|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
解剖位置: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脏腑属络:胃痛吐酸、腹胀、泻痢、便秘等肠胃病;
循行所过: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
特殊主治:热病。
|
厉兑
|
井穴
|
第2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
循行所过:鼻衄、齿痛、咽喉肿痛等实热性五官病证;特殊主治: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病。
|
足太阴脾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隐白
|
井穴
|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
脏腑属络:腹胀、暴泻;
特殊主治: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癫狂、多梦;惊风。(止血要穴,治崩漏效穴)
|
太白
|
输穴;原穴
|
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
脏腑属络: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脾胃病;特殊主治:体重节痛
|
公孙
|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
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
脏腑属络: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胃肠腑病;特殊主治: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
三阴交
|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后面缘
|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脏腑属络:肠鸣腹胀、泄泻等脾胃虚弱证;循行所过: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科病证;遗精、阳痿、遗尿、疝气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特殊主治:阴虚诸证、心悸、失眠、高血压。
(有“健脾化湿”功效)
2010-74常用于治疗下肢疼痛、不寐的腧穴是:三阴交。
|
地机
|
郄穴
|
阴陵泉穴下3寸
2011-73 / 2010-180
阴陵泉与地机二穴相距:3寸。
|
脏腑属络:腹痛、泄泻等脾胃病;
特殊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有健脾理血之功。
(有“健脾化湿”功效)
|
阴陵泉
|
合穴
|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
解剖位置:膝痛;
脏腑属络: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健脾化湿要穴。
(有“健脾化湿”功效)
|
血海
|
|
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
特殊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等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治血证要穴。
|
大包
|
脾之大络
|
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
解剖位置:气喘、胸胁痛;
特殊主治:全身疼痛、四肢无力、岔气。
|
手少阴心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少海
|
合穴
|
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
解剖位置:肘臂挛痛;脏腑属络:心痛、癔病等心、神志病;循行所过:头项痛、腋胁部痛;特殊主治:瘰疬。
|
通里
|
络穴
|
2011-73神门与通里二穴相距:1寸。
2008-116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
解剖位置:腕臂痛;
脏腑属络:心悸、怔忡;
特殊主治:舌强不语,暴喑。
|
阴郄
|
郄穴
|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
脏腑属络:心痛、惊悸等心病;
特殊主治:骨蒸盗汗;吐血,衄血。
2007-70合谷、阴郄、复溜都可以治疗的病证是:汗证。
|
神门
|
输穴;原穴
|
2008-180位于腕横纹上的腧穴有:①太渊;②大陵;③神门。
|
脏腑属络: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循行所过:胸胁痛;
特殊主治:高血压。
|
少府
|
荥穴
|
握拳时当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
|
解剖位置:小指挛痛;脏腑属络:心悸、胸痛;
特殊主治:阴痒,阴痛;痈疡。
|
少冲
|
井穴
|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
脏腑属络:心悸、心痛、癫狂等心神病;
循行所过:胸胁痛;特殊主治:昏迷;热病。
|
手太阳小肠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少泽
|
井穴
|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
循行所过: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特殊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病;昏迷;热病。
|
后溪
|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
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
解剖位置:手指及肘臂挛痛;循行所过:耳聋、目赤;特殊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
|
养老
|
郄穴
|
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
循行所过:肩、背、肘、臂酸痛;
特殊主治:目视不明;(保健要穴)
|
小海
|
合穴
|
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
解剖位置:肘臂疼痛;
脏腑属络:癫痫(小肠与心相表里)
|
天宗
|
|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取穴
|
解剖位置:肩胛疼痛、气喘。
|
颧髎
|
|
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
解剖位置:口眼斜、眼睑瞤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面部病证
|
听宫
|
|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
解剖位置: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2008-74耳门、听宫、听会从上到下的归经顺序是:
三焦经、小肠经、胆经。
|
足太阳膀胱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睛明
|
|
目内眦旁0.1寸
|
解剖位置: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特殊主治: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心悸、怔忡。
|
攒竹
|
|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
解剖位置:头痛,眉棱骨痛;口眼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等目疾;
特殊主治:呃逆。2008-77治疗呃逆,应首选:攒竹。
|
天柱
|
|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
解剖位置: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癫狂痫;
循行所过:鼻塞;
特殊主治:热病。
|
风门
|
|
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解剖位置:项强,胸背痛;
特殊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斜刺】
|
肺俞
|
肺之背俞穴
|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特殊主治:咳嗽、气喘、鼻塞、咯血等肺疾;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
心俞
|
心之背俞穴
|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解剖位置:咳嗽、吐血;特殊主治:健忘、心痛、惊悸、失眠、癫痫等心与神志病变;盗汗,遗精。【斜刺】
|
膈俞
|
八会穴血会
|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解剖位置:气喘、咳嗽、呕吐、呃逆、吐血等上逆之证;特殊主治: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
肝俞
|
肝之背俞穴
|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解剖位置:脊背痛;
特殊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癫狂痫。【斜刺】
|
胆俞
|
胆之背俞穴
|
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特殊主治: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病证;肺痨,潮热。【斜刺】
|
脾俞
|
脾之背俞穴
|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解剖位置:背痛;特殊主治:腹胀、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斜刺】
|
胃俞
|
胃之背俞穴
|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特殊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斜刺】
|
肾俞
|
肾之背俞穴
|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特殊主治:头晕、耳鸣、耳聋、水肿、腰痛等肾虚病证;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直刺】
|
大肠俞
|
大肠背俞穴
|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解剖位置:腰腿痛;
特殊主治: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直刺】
|
膀胱俞
|
膀胱背俞穴
|
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平第2骶后孔
|
解剖位置:腰脊强痛;
特殊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泻、便秘。【直刺】
|
次髎
|
|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
解剖位置: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疝气;遗精;
脏腑属络:小便不利;特殊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
委中
|
合穴
膀胱下合穴
|
腘横纹中点
|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脏腑属络:小便不利,遗尿;
循行所过:腰痛(“腰背委中求”);
特殊主治:腹痛,急性吐泻;丹毒。
|
志室
|
|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2010-180命门与志室二穴相距:3寸。
|
解剖位置:腰脊强痛;脏腑属络:小便不利、水肿;
特殊主治:遗精、阳痿等肾虚病证(志室又名精宫,可固精收涩)。
|
秩边
|
|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
解剖位置:腰骶痛、下肢痿痹;脏腑属络:小便不利;特殊主治:便秘、痔疾;阴痛。
|
承山
|
|
委中穴与昆仑穴连线之中点
|
解剖位置:腰腿拘急疼痛;
特殊主治:便秘、痔疾。
|
飞扬
|
络穴
|
2011-179昆仑(外踝)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
解剖位置:腰腿疼痛;
循行所过:头痛,目眩;
特殊主治:痔疾。
|
昆仑
|
经穴
|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
解剖位置:脚跟、足踝肿痛;
循行所过:腰骶疼痛、后头痛、项强;
特殊主治:癫痫;难产。
2011-74头痛项强取昆仑属:远部取穴。
|
申脉
|
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
2010-115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
解剖位置:踝关节疼痛;
循行所过:头痛、眩晕、腰腿酸痛;
特殊主治:癫狂痫、失眠。
|
至阴
|
井穴
|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
循行所过: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特殊主治:胎位不正,难产。
|
足少阴肾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涌泉
|
井穴
|
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
解剖位置:足心热;脏腑属络:大便难,小便不利;
循行所过: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
特殊主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病证;头痛、目眩、失眠;奔豚气。
|
太溪
|
输穴;原穴
|
2010-116太溪穴的定位是: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
解剖位置:下肢厥冷;脏腑属络:小便频数;
循行所过:咳嗽、气喘等肺疾;腰脊痛;
特殊主治: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消渴,便秘;月经不调;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关病证。
|
照海
|
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
|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
脏腑属络:小便频数、癃闭、便秘;
循行所过: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
特殊主治:失眠;癫痫。
2010-177可治疗便秘的是:①照海?;②天枢;③支沟。
|
复溜
|
经穴
|
2011-73照海与复溜二穴相距:近似3寸。
2007-73复溜穴直上、平阴陵泉的骨度分寸为:11寸。
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
循行所过:腰脊强痛;
特殊主治:水肿、汗证(无汗或多汗)等津液输布失调疾患;腹胀、腹泻等胃肠疾患。
2007-70合谷、阴郄、复溜都可以治疗的病证是:汗证
|
肓俞
|
|
脐旁0.5寸
|
解剖位置: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特殊主治:月经不调;疝气。
|
手厥阴心包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曲泽
|
合穴
|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
解剖位置:肘臂挛痛;脏腑属络:心痛、心悸;胃痛、呕血、呕吐等热性胃疾(注:胃属三焦中的中焦,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特殊主治:暑热病。
|
郄门
|
郄穴
|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间
|
脏腑属络:急性心痛、心悸;癫痫;
特殊主治:咯血、呕血、衄血等热性出血证;疔疮。
|
间使
|
经穴
|
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间
|
脏腑属络:心痛、心悸;癫痫;胃痛、呕吐等热性胃病;特殊主治:热病,疟疾。
|
内关
|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间
|
解剖位置:肘臂挛痛;脏腑属络:心痛、心悸、胸闷;失眠、郁证、癫痫;胃痛、呕吐、呃逆;
特殊主治:中风偏瘫;眩晕证,如晕车、晕船。
2007-147能治疗胃痛的有:①中脘;②内关;③梁丘;④胃俞。
|
大陵
|
输穴;原穴
|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之间
|
解剖位置:臂、手挛痛;脏腑属络:心痛,心悸;喜笑悲恐、癫狂等神志病;胃痛、呕吐、口臭;
循行所过:胸胁痛。
|
劳宫
|
荥穴
|
第2、3掌骨中间,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
解剖位置:鹅掌风;脏腑属络:心痛;癫狂痫;
特殊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口疮,口臭。
|
中冲
|
井穴
|
中指尖端的中央
|
特殊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
手少阳三焦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关冲
|
井穴
|
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
循行所过: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特殊主治:热病、昏厥、中暑。
|
中渚
|
输穴
|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
解剖位置:手指不能屈伸;循行所过: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肩背肘臂酸痛;
特殊主治:耳鸣、耳聋(治耳疾要穴);热病。
|
外关
|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
循行所过: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上肢痿痹;特殊主治:热病;瘰疬。
|
支沟
|
经穴
|
2008-115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
循行所过:耳鸣、耳聋;胁肋痛;
特殊主治:便秘(治便秘效穴);暴喑;瘰疬;热病。
2010-177可治疗便秘的是:①照海?;②天枢;③支沟。
|
肩髎
|
|
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
解剖位置:肩臂挛痛不遂
|
翳风
|
|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
解剖位置:耳鸣、耳聋;口眼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
|
角孙
|
|
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
解剖位置:头痛、项强;
循行所过:目赤肿痛,目翳;齿痛,颊肿。
|
丝竹空
|
|
眉梢的凹陷处
|
解剖位置:头痛、目赤肿痛、眼睑瞤动;
特殊主治:癫痫;齿痛。
|
足少阳胆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瞳子髎
|
|
目外眦外侧约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
解剖位置:头痛;目赤肿痛、目翳。
|
率谷
|
|
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
解剖位置:偏头痛,眩晕;特殊主治:小儿急、慢惊风。
|
头临泣
|
|
目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
|
解剖位置:头痛;
循行所过:目眩、流泪、目翳;鼻塞,鼻渊;
特殊主治:小儿惊痫。
|
风池
|
|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
解剖位置:颈项强痛;特殊主治: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头痛、眩晕、中风、癫痫、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
|
肩井
|
|
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
解剖位置: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
特殊主治: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瘰疬。
|
日月
|
胆之募穴
|
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
|
解剖位置:胁肋疼痛;
脏腑属络:黄疸;呕吐、吐酸、呃逆等肝胆犯胃病证。
|
环跳
|
|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
解剖位置:腰腿疾患;特殊主治:风疹。
|
风市
|
|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垂手直立时,中指尖下是穴
|
解剖位置:下肢疾患;特殊主治:遍身瘙痒。
|
阳陵泉
|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
2009-114阳陵泉取穴宜用:体表标志定位法。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
解剖位置:下肢、膝关节疾患;
脏腑属络:黄疸、口苦、呕吐、吐酸等肝胆犯胃病证;循行所过:胁痛;
特殊主治:小儿惊风。
|
光明
|
络穴
|
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
|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
特殊主治:目痛、夜盲、近视、目花等目疾;胸乳胀痛。
|
悬钟
(绝骨)
|
八会穴之
髓会
|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
循行所过:胸胁胀痛;颈项强痛;
特殊主治: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证。
|
丘墟
|
原穴
|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
解剖位置: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循行所过: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
|
足临泣
|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
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指伸肌腱的外侧
|
解剖位置:足跗疼痛;
循行所过: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
特殊主治: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
侠溪
|
荥穴
|
足背,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纹头上凹陷处
|
解剖位置:胁肋疼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等痛证;
循行所过:头痛、眩晕、颊肿、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特殊主治:惊悸;乳痈;热病。
|
足窍阴
|
井穴
|
第4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
解剖位置:足跗肿痛;
循行所过: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实热病证;胁痛。
|
足厥阴肝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大敦
|
井穴
|
足大趾外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
循行所过: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等泌尿系统病证;月经不调、崩漏、阴缩、阴中痛、阴挺等月经病及前阴病证;特殊主治:癫痫,善寐。
|
行间
|
荥穴
|
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
循行所过: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头目病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胸胁满痛。
|
太冲
|
输穴;原穴
|
足背,第1、2趾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足跗肿痛;脏腑属络: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循行所过: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及中风、癫狂病、小儿惊风等肝经风热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癃闭,遗尿。
|
蠡沟
|
络穴
|
2011-179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循行所过:小便不利,遗尿;疝气,睾丸肿痛;月经不调、带下。
|
曲泉
|
合穴
|
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中
|
解剖位置:膝髌肿痛,下肢痿痹;
特殊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产后腹痛等妇科病证;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
|
章门
|
脾之募穴;八会穴之
脏会
|
第11肋游离端下际
|
解剖位置:胁痛;脏腑属络:黄疸、痞块(肝脾肿大)等肝脾病证;特殊主治: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等胃肠病证。
|
期门
|
肝之募穴
|
2008-73期门位于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解剖位置:胸胁胀痛、乳痈;脏腑属络:呕吐、吐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特殊主治:奔豚气。
|
督 脉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腰阳关
|
|
后正中线,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腰骶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
|
命门
|
|
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温阳要穴。腰脊强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不育等男性肾阳不足病证;月经不调、带下、痛经、不孕等妇科病;小腹冷痛,腹泻。
|
至阳
|
|
后正中线,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解剖位置:腰背疼痛,脊强;
特殊主治: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病证;咳嗽、气喘。
|
大椎
|
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穴
|
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
项强,脊痛;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骨蒸潮热;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风疹,痤疮。
2007-71大椎、曲池及十宣都可治疗的病证是:热病。
|
哑门
|
|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
癫狂痫;头痛项强;暴喑,舌强不语。
【操作】2008-79用毫针刺风府穴(或哑门穴)的正确操作室:正坐位,头微前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
风府
|
|
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
祛风要穴。中风、癫狂痫、癔病等内风为患神志病证;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内、外风为患病证。
|
百会
|
|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
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中风、癫狂、不寐等神志病;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下陷性病证。
【2010-77平刺】
|
神庭
|
|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
癫痫、失眠、惊悸等神志病;头痛、眩晕、目赤、鼻渊等头面五官病证。
|
水沟
(人中)
|
|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
昏迷、中风、中暑、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等神志病;鼻塞、口歪、齿痛等面鼻口病证;闪挫腰痛。
|
任 脉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
特定穴
|
定位
|
主治
|
中极
|
膀胱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
前正中线,脐下4寸
|
遗尿、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病证;
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等妇科病。
|
关元
|
小肠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
前正中线,脐下3寸
|
保健要穴。
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
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
少腹疼痛,疝气;五淋、尿血、尿频等泌尿系病证;
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胞衣不下等妇科病。
|
气海
|
肓之原穴
|
前正中线,脐下1.5寸
|
保健要穴。
虚脱、形体羸瘦、脏器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
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证;
遗精、阳痿、疝气等男科病;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胞衣不下等妇科病。
|
神阙
|
|
脐窝中央
|
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水肿,小便不利。
|
中脘
|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
腑会
|
前正中线,脐上4寸
|
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癫狂,脏躁
2007-147能治疗胃痛的有:①中脘;②内关;③梁丘;④胃俞。
|
膻中
|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
气会
|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
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
天突
|
|
胸骨上窝正中
|
解剖位置: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等肺系病证;特殊主治:瘿气、梅核气、噎膈等气机不畅病证。
|
廉泉
|
|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
|
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暴喑、吞咽苦难。
|
△常用奇穴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部位
|
腧穴名
|
定位
|
主治
|
头颈部
|
四神聪
|
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目疾。
|
印堂
|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
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
|
太阳
|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
头痛;目疾;面瘫。
|
|
背部
|
定喘
|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
|
哮喘,咳嗽;肩背痛,落枕。
|
夹脊
(华佗夹脊)
|
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
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
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
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
|
胃脘下俞
|
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
|
|
腰眼
|
背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
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虚劳。
|
|
上肢
|
十宣
|
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
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手指麻木。
|
八邪
|
手背各指缝中的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
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
|
|
外劳宫
|
左手背侧,第2、第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
|
落枕,手臂肿痛;脐风。
|
|
下肢
|
膝眼
|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即犊鼻穴)
|
膝痛,腿痛;脚气。
|
胆囊穴
|
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
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
|
阑尾穴
|
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穴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
|
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
第三章 刺灸法各论
一、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1)高压蒸汽灭菌法;
(2)药液浸泡消毒法;
(3)煮沸消毒法。
2、医者手指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
4、治疗室内的消毒。
二、体位的选择
1、仰卧位
2、侧卧位
3、俯卧位
4、仰靠坐位
5、俯伏坐位
6、侧伏坐位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则都应采取卧位。
2007-75同时针刺中脘、章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穴时,宜选择的体位是:仰卧位。
三、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短针。
(2)夹持进针法:长针。
(3)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
(4)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部位,如印堂穴。
2007-102长针针刺宜选:夹持进针法。
2007-103皮肤松弛处针刺宜选:舒张进针法。
3、针管进针法:儿童和惧针者。
四、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1)直刺:90°角,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2)斜刺:45°角,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15°角,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深度:
(1)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深刺。
(2)年龄:老幼→浅刺;中青年→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
(4)部位:头面、胸背、皮薄肉少处→浅刺;四肢、臀、腹、肌肉丰满处→深刺。
2009-77针灸治疗面瘫初期,面部腧穴宜采用的刺法是:浅刺、轻刺激。
五、行针手法
1、基本手法
(1)提插法
(2)捻转法
2007-100针刺印堂穴,行针宜用:捻转法。
2007-101针刺环跳穴,行针宜用:提插法。
2、辅助手法
(1)循 法
(2)弹 法
(3)刮 法
(4)飞 法→
(5)摇 法
(6)震颤法
2007-148针刺的辅助手法有:①弹法;②摇法;③震颤法。
六、得气的表现
1、患者: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热、凉、痒、痛、抽搐、蚁行;少数可有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或皮疹带、红白线状现象。
2、医者:刺手可感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
2011-177针刺得气的表现有:①针刺部位的酸胀、重麻感;②针刺部位热、凉感;③循经性肌肉震颤;④针体颤动。
七、单式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2、提插补泻: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2009-119提插补泻法中的补法操作是:先浅后深,重插轻提。
2009-120提插补泻法中的泻法操作是:先深后浅,轻插重提。
3、疾徐补泻: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4、迎随补泻: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5、呼吸补泻:病人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7、平补平泻: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出针。
2011-178下列单式补泻手法中,属于补法的有:
①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②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③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
2009-176属于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是:①提插补泻;②徐疾补泻;③迎随补泻。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
1、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2、滞针:若病人精神紧张,可稍延留针时间,或在附近再刺一针;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转而致,可向相反方向捻针,并用刮法、弹法。
3、血肿:可先冷敷止血,再热敷或局部轻揉按。
九、针刺的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度饥饿、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009-175下列情况中,不宜立刻进行针刺的是:①过度饥饿;②过度疲劳;③精神紧张。
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怀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也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在怀孕期间禁刺,月经期,除调经外均禁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不宜针刺。
6、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更应注意。
7、眼区和项部风府、哑门及脊椎部,要注意角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
8、尿潴留者针刺小腹部位时,应掌握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
十、灸法的种类及其适应证
常用灸法
|
分类
|
适应证
|
||
艾灸
|
艾炷灸
|
直接灸
|
瘢痕灸
|
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
无瘢痕灸
|
治疗一般虚寒性疾患
|
|||
间接灸
|
隔姜灸
|
治疗因寒邪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病证。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
||
隔蒜灸
|
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
|||
隔盐灸
|
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病证,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
|||
隔附子饼灸
|
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证,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
|||
艾条灸
(艾卷灸)
|
悬起灸
|
温和灸
|
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
|
雀啄灸
|
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
|||
回旋灸
|
||||
实按灸
|
太乙针灸
|
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病证
|
||
雷火针灸
|
||||
温针灸
|
【操作】2010-79温针灸的正确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将艾绒捏在针尾上施灸。
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
|
|||
温灸器灸
|
适宜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
|
|||
其他灸法
|
灯火灸
|
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合胃痛、腹痛、痧胀等病证
|
||
天灸
|
白芥子灸
|
治疗关节痹痛、口眼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
|
||
蒜泥灸
|
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
|||
斑蝥灸
|
可治疗癣痒
|
2009-177属于艾灸的是:①瘢痕灸;②隔盐灸;③温灸盒灸。
十一、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2、扶阳固脱: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
3、消瘀散结:气血凝滞所引起的乳痈、瘰疬、瘿瘤等。
4、防病保健
十二、罐的吸附方法
1、火吸法
(1)闪火法
(2)投火法
(3)滴酒法
(4)贴棉法
2007-149属于拔罐法中的火吸法的有:①闪火法;②滴酒法;③贴棉法。
2、水吸法
3、抽气吸法
十三、拔罐方法
1、留罐法:适用于一般疾病。
2、走罐法:适用于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2008-120治疗皮肤麻木,应首选的拔罐法是:闪罐法。
4、刺血拔罐法(三棱针):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2008-119治疗丹毒,应首选的拔罐法是:刺络拔罐法。
5、留针拔罐法
十四、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
1、操作方法
(1)点刺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的攒竹、上星、太阳等穴。
2011-118三棱针点刺法常取的腧穴是:大椎、少商。
(2)散刺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3)刺络法(可加拔罐):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2011-117三棱针刺络法常取的腧穴是:曲泽、委中。
(4)挑刺法:常用于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2008-179属于三棱针刺法的有:①散刺法;②刺络拔罐法;③挑刺法。
2、适应范围: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痈疖初起、扭挫伤、疳证、痔疮、顽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2011-175三棱针法的适应病证有:①痤疮;②丹毒;③中暑。
十五、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
1、操作方法【叩刺法】
(1)叩刺部位
①循经叩刺: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四肢肘膝以下经络,可治疗相应的脏腑经络疾病。
②穴位叩刺:常用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③局部叩刺: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及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2)刺激强度与程度
①轻刺: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
②重刺:适用于压痛点、背部、臀部、年轻体壮患者,以及病属实证、新病者。
③中刺:适用于一般部位,以及一般患者。
2009-77针灸治疗面瘫初期,面部腧穴宜采用的刺法是:浅刺、轻刺激。
2、适应范围: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咳嗽、慢性胃肠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第四章 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原则
1、补虚泻实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虚则补之”:①有关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行补法;②偏补性能的腧穴: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等。
“陷下则灸之”:如阴挺(子宫脱垂)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2008-113阴挺的针灸治疗原则是:陷下则灸之。
(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
“实则泻之”:①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②偏泻性能的腧穴:十宣穴、水沟、素髎、丰隆、血海等。
“菀陈则除之”:①三棱针点刺出血,如闪挫扭伤、丹毒等;②病情较重者,可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③腱鞘囊肿、小儿疳积的点刺放液。
2、清热温寒
(1)热则疾之: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快,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如,风热感冒→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咽喉肿痛→少商。
2009-179实热证的针灸治疗原则是:①实则泻之;②热则疾之。
(2)寒则留之:指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如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法;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烧山火”,或加艾灸、温针灸。
2008-114痛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寒则留之。
3、治病求本
(1)急则治标:①高热抽搐→先针刺大椎、水沟、合谷、太冲等;②昏迷→先针刺水沟;③中风出现小便潴留→先刺中极、水道、秩边。
(2)缓则治本: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泄,泄泻是“标”,肾阳不足是“本”→灸气海、关元、命门、肾俞。
(3)标本同治:体虚感冒,益气治“本”,解表治“标”→补足三里、关元,泻合谷、风池、列缺等。
4、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①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②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③精神疾患应在春季发作前治疗;④乳腺增生在经前1周治疗。
(2)因地制宜:①寒冷的地区→多用温灸,应用壮数较多;②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
(3)因人制宜:①妇女→冲脉(血海)、任脉;②体质虚弱、皮肤薄嫩、对针刺敏感→手法宜轻;③体质强壮、皮肤粗厚、针感较迟钝→手法可重。
二、针灸治疗作用
1、疏通经络
2、调和阴阳:①中风后足内翻→补阳经泻阴经,以平衡阴阳;②阳跷、阴跷主眼睑开合,失眠→补阴跷(照海)泻阳跷(申脉);多寐→补阳跷(申脉)泻阴跷(照海)。
3、扶正祛邪
三、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①巅顶痛取百会;②胃痛取中脘;③面瘫局部取颊车、地仓、颧髎,近部取风池。
2、远部选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①胃痛选胃经的足三里;②上牙痛选胃经的内庭;③下牙痛选大肠经的合谷。
2011-74属于远部取穴的是:头项强痛取昆仑。
3、辩证对症选穴
(1)辨证选穴(根据病因病机):
①对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呈现全身症状的病证,应采用辩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②对于病变部位明显的疾病,辨证选穴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
(2)对症选穴(腧穴特殊治疗作用):
①哮喘选定喘穴;②虫证选百虫窝;③腰痛选腰痛点;④落枕选外劳宫;⑤崩漏选断红穴。
2010-175肝气犯胃型胃痛取太冲所依据的取穴原则是:①循经选穴;②远部选穴;③辨证选穴。
四、常用配穴方法
1、按经脉配穴法
(1)本经配穴法:
①胆经郁热而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荥穴侠溪;②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可近取胃经的颊车,远取该经荥穴内庭。
2011-113偏头痛取风池、侠溪,其配穴方法是:本经配穴法。
(2)表里经配穴法:
①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②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③主客原络配穴法是特殊实例。
2011-114骨痹疼痛取涌泉、昆仑,其配穴方法是:表里经配穴法。
2009-178感冒后出现腹泻,治疗取太渊、偏历穴,其配穴法是:①表里经配穴法;②主客原络配穴法。
2007-178属于表里经配穴的是:上巨虚、太白。
(3)同名经配穴法:
①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②落枕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
2010-78属于同名经配穴的是:①耳鸣取中渚、足临泣;②头痛取外关、阳陵泉;③牙痛取合谷、内庭。
2、按部位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
①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②阴挺(子宫脱垂)可上取百会,下取三阴交;③肾阴不足导致的咽喉肿痛,可上取曲池或鱼际,下取太溪或照海;④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也属本配穴法。
(2)前后配穴法(常用于治疗脏腑疾患):
①膀胱疾患,前取水道或中极,后取膀胱俞或秩边;②肺病前取华盖、中府,后取肺俞;③俞穴、募穴配合应用也属于本配穴法的典型实例。
2011-78属于俞募配穴的是:①肺俞、中府;②胃俞、中脘;③膀胱俞、中极。
2008-176属于前后配穴的有:①中极、次髎;②中脘、胃俞;③中脘、膈俞;④天枢、命门。
(3)左右配穴法:
①胃痛可选取双侧足三里、梁丘等;②左侧偏头痛,可选同侧的太阳、头维和对侧的外关、足临泣;③左侧面瘫可选同侧的太阳、颊车、地仓和对侧的合谷。
五、五输穴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2007-169阴经、阳经的井穴,其五行属性是:阴井木、阳井金。
阴经五输穴表
经脉名称
|
井(木)
|
荥(火)
|
输(土)
|
经(金)
|
合(水)
|
手太阴肺经
|
少商
|
鱼际
|
太渊
|
经渠
|
尺泽
|
手厥阴心包经
|
中冲
|
劳宫
|
大陵
|
间使
|
曲泽
|
手少阴心经
|
少冲
|
少府
|
神门
|
灵道
|
少海
|
足太阴脾经
|
隐白
|
大都
|
太白
|
商丘
|
阴陵泉
|
足厥阴肝经
|
大墩
|
行间
|
太冲
|
中封
|
曲泉
|
足少阴肾经
|
涌泉
|
然谷
|
太溪
|
复溜
|
阴谷
|
阳经五输穴表
经脉名称
|
井(金)
|
荥(水)
|
输(木)
|
经(火)
|
合(土)
|
手阳明大肠经
|
商阳
|
二间
|
三间
|
阳溪
|
曲池
|
手少阳三焦经
|
关冲
|
液门
|
中渚
|
支沟
|
天井
|
手太阳小肠经
|
少泽
|
前谷
|
后溪
|
阳谷
|
小海
|
足阳明胃经
|
厉兑
|
内庭
|
陷谷
|
解溪
|
足三里
|
足少阳胆经
|
足窍阴
|
侠溪
|
足临泣
|
阳辅
|
阳陵泉
|
足太阳膀胱经
|
至阴
|
足通谷
|
束骨
|
昆仑
|
委中
|
2、临床应用
(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①荥输治外经;②井→脏,荥→色,输→时甚,经→音,血、胃→合;③《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主要治疗热证。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子母补泻取穴法。①本经子母补泻法;②他经子母补泻法。
(3)按时选用:①“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②子午流注针法。
六、原穴、络穴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
(1)原穴:12个,阴经以输为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
(2)络穴:15个,十二经脉 + 任脉、督脉、脾之大络。
2、临床应用
(1)原穴→相关脏腑病,协助诊断。
(2)络穴→表里两经同病(扩大经脉的主治范围)。
(3)主客原络配穴法: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的方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实例。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经脉
|
原穴
|
络穴
|
经脉
|
原穴
|
络穴
|
手太阴肺经
|
太渊
|
列缺
|
手阳明大肠经
|
合谷
|
偏历
|
手厥阴心包经
|
大陵
|
内关
|
手少阳三焦经
|
阳池
|
外关
|
手少阴心经
|
神门
|
通里
|
手太阳小肠经
|
腕骨
|
支正
|
足太阴脾经
|
太白
|
公孙
|
足阳明胃经
|
冲阳
|
丰隆
|
足厥阴肝经
|
太冲
|
蠡沟
|
足少阳胆经
|
丘墟
|
光明
|
足少阴肾经
|
太溪
|
大钟
|
足太阳膀胱经
|
京骨
|
飞扬
|
七、背俞穴、募穴的应用
1、募穴→腑病(阳病),背俞穴→脏病(阴病)。
2、俞募配穴法,是前后配穴法的典型实例。
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六脏
|
背俞穴
|
募穴
|
六腑
|
背俞穴
|
募穴
|
肺
|
肺俞
|
中府
|
大肠
|
大肠俞
|
天枢
|
心包
|
厥阴俞
|
膻中
|
三焦
|
三焦俞
|
石门
|
心
|
心俞
|
巨阙
|
小肠
|
小肠俞
|
关元
|
脾
|
脾俞
|
章门
|
胃
|
胃俞
|
中脘
|
肝
|
肝俞
|
期门
|
胆
|
胆俞
|
日月
|
肾
|
肾俞
|
京门
|
膀胱
|
膀胱俞
|
中极
|
八、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按时取穴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是以八脉交会穴为基础的。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表
穴名
|
主治
|
相配合主治
|
公孙
|
冲脉病证
|
心、胸、胃疾病
|
内关
|
阴维脉病证
|
|
后溪
|
督脉病证
|
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
|
申脉
|
阳跷脉病证
|
|
足临泣
|
带脉病证
|
目锐眦、耳后、颊、颈、肩部疾病
|
外关
|
阳维脉病证
|
|
列缺
|
任脉病证
|
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
照海
|
阴跷脉病证
|
九、八会穴归经表
八会穴及归经表
八会穴
|
腧穴
|
归经
|
八会穴
|
腧穴
|
归经
|
脏会
|
章门
|
足厥阴肝经
|
腑会
|
中脘
|
任脉
|
气会
|
膻中
|
任脉
|
血会
|
膈俞
|
足太阳膀胱经
|
筋会
|
阳陵泉
|
足少阳胆经
|
脉会
|
太渊
|
手太阴肺经
|
骨会
|
大杼
|
足太阳膀胱经
|
髓会
|
绝骨(悬钟)
|
足少阳胆经
|
十、郄穴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2、应用:治疗急性、疼痛性病症首选的腧穴。脏腑疾患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或压痛,助于诊断。
十六经脉郄穴表
经脉
|
郄穴
|
经脉
|
郄穴
|
手太阴肺经
|
孔最
|
手阳明大肠经
|
温溜
|
手厥阴心包经
|
郄门
|
手少阳三焦经
|
会宗
|
手少阴心经
|
阴郄
|
手太阳小肠经
|
养老
|
足太阴脾经
|
地机
|
足阳明胃经
|
梁丘
|
足厥阴肝经
|
中都
|
足少阳胆经
|
外丘
|
足少阴肾经
|
水泉
|
足太阳膀胱经
|
金门
|
阴维脉
|
筑宾
|
阳维脉
|
阳交
|
阴跷脉
|
交信
|
阳跷脉
|
跗阳
|
十一、下合穴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2、应用:“合治内腑”,主要治疗六腑相关疾病。
下合穴及归经表
六腑
|
下合穴
|
归经
|
六腑
|
下合穴
|
归经
|
胃
|
足三里
|
足阳明胃经
|
胆
|
阳陵泉
|
足少阳胆经
|
大肠
|
上巨虚
|
膀胱
|
委中
|
足太阳膀胱经
|
|
小肠
|
下巨虚
|
三焦
|
委阳
|
2011-173下列特定穴可治疗脏腑病证:①井穴;②背俞穴;③募穴;④原穴。
第五章 治疗各论—内、外、妇、儿、急症各科部分病证针灸治疗表
病证
|
辩证
|
主穴
|
配穴
|
真题例证
|
头痛
|
外感头痛
|
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
太阳(天柱、后溪、申脉);
少阳(率谷、外关、足临泣);
阳明(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厥阴(四神聪、内关、太冲);
风寒(风门);风热(曲池、大椎);
风湿(阴陵泉)
|
2009-180 针刺治疗外感少阳经头痛,宜选的腧穴是:①太阳、风池;
②率谷、足临泣。
★头痛和眩晕都会用的穴位是:百会、风池。
|
内伤头痛实证
|
百会、风池、头维
|
肝阳(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太阳、丰隆、阴陵泉);
瘀血(阿是穴、膈俞、血海、内关);
|
||
内伤头痛虚证
|
百会、风池、足三里
|
血虚(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太溪、肾俞、悬钟)
|
||
面痛
|
|
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
|
|
落枕
|
|
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
|
2009-79 针灸治疗落枕,循经远部取穴首选:①后溪;②悬钟。
|
漏肩风
|
|
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
|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少阳经证(外关);
外邪内侵(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膈俞);
气血虚弱(足三里、气海)
|
|
腰痛
|
|
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
寒湿腰痛(腰阳关);
瘀血腰痛(膈俞);
肾虚腰痛(肾俞、命门、志室);
|
|
坐骨
神经痛
|
|
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
|
2007-171 治疗坐骨神经痛主选:足太阳、足少阳经穴。
|
痹证
|
|
阿是穴、局部经穴
|
行痹(膈俞、血海);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大椎、曲池)
|
2011-176治疗热痹除局部取穴外,还宜配用的穴位有:①大椎;②曲池。
|
面瘫
|
|
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
|
风寒证(风池);风热证(曲池);
恢复期(足三里);人中沟歪斜(水沟);鼻唇沟浅(迎香);
|
2009-79 针灸治疗面瘫初期,面部腧穴宜采用的刺法是:浅刺、轻刺激。
|
痿证
|
|
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
肺热伤津(尺泽、肺俞);
湿热袭络(阴陵泉、大椎、内庭);
脾胃虚弱(太白、中脘、关元);
肝肾亏损(太溪、肾俞、肝俞);
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
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
|
★治痿独取阳明
|
中风
|
中经络
|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
★中风、痫证、郁证、虚脱、抽搐都会用的穴位:内关和水沟。
|
2007-172 治疗中风中脏腑的主穴是:①内关;②水沟。
2008-78 选取水沟、十二井穴、合谷、太冲、内关穴,针刺用泻法,主治的病证是:中风闭证。
|
中脏腑
|
内关、水沟
|
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脱证(关元、气海、神阙)
|
||
眩晕
|
实证
|
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
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头维、丰隆、阴陵泉、中脘)
|
2009-80 针灸治疗肝阳上亢眩晕,宜首选的腧穴是:肝、胆经穴。
★头痛和眩晕都会用的穴位是:百会、风池。
|
虚证
|
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
气血两虚(气海、脾俞、胃俞);
肾精亏虚(太溪、悬钟、三阴交)
|
||
痫病
|
发作期
|
内关、水沟、百会、后溪、涌泉
|
|
★中风、痫证、郁证、虚脱、抽搐都会用的穴位:内关和水沟。
|
间歇期
|
印堂、鸠尾、间使、丰隆、太冲
|
|
||
不寐
|
|
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
|
【操作】
①重证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
②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
③阴、阳跷脉主睡眠。
|
|
郁证
|
|
水沟、内关、神门、太冲
|
|
★中风、痫证、郁证、虚脱、抽搐都会用的穴位:内关和水沟。
|
心悸
|
|
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
巨阙—心之募穴
|
|
感冒
|
|
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
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
风热感冒(大椎行刺络拔罐);
风池—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
|
★感冒与外感咳嗽都用的穴位是:列缺和合谷。
|
咳嗽
|
外感
|
列缺、合谷、肺俞
|
|
★感冒与外感咳嗽都用的穴位是:列缺和合谷。
|
内伤
|
太渊、三阴交、肺俞
|
|
|
|
哮喘
|
实证
|
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
★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都用到的穴位是:列缺(都和肺有关)
|
2008-177 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的常用穴有:
①膻中;②大椎;③肺俞;④膏肓;⑤定喘。
|
虚证
|
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
|
|
||
呕吐
|
|
内关、足三里、中脘
|
“内关”重在“止呕”
|
|
胃痛
|
|
足三里、内关、中脘
|
“足三里”重在“止痛”
|
2007-147 能治疗胃痛的腧穴有:①中脘;②胃俞;③内关;④梁丘。
|
腹痛
|
|
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冲
|
“肚腹三里留”
|
2007-174 治疗腹痛,宜首选:①足三里;②中脘;③天枢。
|
泄泻
|
急性
|
天枢、阴陵泉、上巨虚、水分
|
|
2011-119治疗急性泄泻,宜选用的穴位是:天枢、阴陵泉。
|
慢性
|
天枢、足三里、神阙、公孙
|
|
2011-120治疗慢性泄泻,宜选用的穴位是:天枢、足三里、神阙。
|
|
便秘
|
|
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
|
“支沟”→治便秘效穴
|
2010-177 可治疗便秘的腧穴是:①照海;②天枢;③支沟。
|
癃闭
|
实证
|
秩边、中极、膀胱俞、阴陵泉、三阴交
|
|
2007-173 治疗癃闭,针刺中极穴宜采用:向下平刺。
|
虚证
|
秩边、关元、脾俞、肾俞、三焦俞
|
|
||
月经
不调
|
经早
|
关元、三阴交、血海
|
关元、三阴交是治月经不调的基础穴
|
2008-178以关元、三阴交为主方可以治疗的病证有:①月经不调;②崩漏;③闭经。
|
经迟
|
气海、三阴交、归来
|
|
||
经乱
|
关元、三阴交、肝俞
|
|
||
痛经
|
实证
|
三阴交、中极、次髎
|
散寒止痛
|
|
虚证
|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
补益气血,调养冲任
|
|
|
经闭
|
血枯经闭
|
关元、足三里、归来
|
|
2007-180 针灸治疗寒凝血滞的经闭,可用:①毫针泻法;②艾灸法
|
血滞经闭
|
中极、三阴交、归来
|
|
||
崩漏
|
实证
|
关元、公孙、三阴交、隐白
|
隐白—治崩漏效穴
|
2010-117 治疗肾阴虚型崩漏,宜用的腧穴是:①然谷;②太溪
2010-118 治疗肾阳虚型崩漏,宜用的腧穴是:①肾俞;②命门
|
虚证
|
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
|
||
绝经前后诸证
|
|
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
|
★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等月经病都会用到的穴位是:三阴交。
|
|
阴挺
|
|
百会、气海、维道、子宫
|
子宫—治阴挺效穴
|
|
带下病
|
|
带脉、中极、白环俞、阴陵泉
|
|
|
遗尿
|
|
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
|
|
瘾疹
|
|
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
①疏风:曲池、合谷。
②理血:血海、膈俞、委中。
|
2010-176 患者,女,30岁。1周前四肢部突发风团,高起皮肤,边界清楚,瘙痒甚,时隐时现,伴有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宜以下治疗:①取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②以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为主穴;③耳针治疗可选取的穴位是神门、内分泌、肺。
|
|
蛇串疮
|
|
局部阿是穴、夹脊
|
2007-179 治疗蛇串疮可采用的针刺方法有:
①局部围刺;②皮肤针叩刺后加艾灸;③三棱针点刺后加拔罐;
④毫针泻法。
|
|
痄腮
|
|
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
“风车二关合”
|
|
乳痈
|
|
足三里、梁丘、期门、内关、肩井
|
肩井—治乳痈经效穴
|
|
扭伤
|
|
腰部:阿是穴、肾俞、腰痛点(奇穴)、委中
踝部:阿是穴、申脉、丘墟、解溪
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
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
|
|
|
目赤
肿痛
|
|
合谷、太冲、风池、睛明、太阳
|
|
2007-170 目赤肿痛的毫针刺法宜选用:泻法。
|
耳聋
耳鸣
|
实证
|
翳风、听会、侠溪、中渚
|
|
|
虚证
|
太溪、照海、听宫
|
|
★耳鸣、耳聋的虚证和咽喉肿痛的阴虚证,都用到的穴位是:太溪、照海。
|
|
鼻渊
|
|
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风池
|
迎香—治鼻病效穴
|
|
牙痛
|
|
合谷、颊车、下关
|
合谷—治牙痛要穴
|
|
咽喉
肿痛
|
实热证
|
少商、合谷、尺泽、内庭、关冲
|
|
2011-79患者咽部轻微肿痛,兼见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宜选得穴位是:太溪、照海、鱼际、三阴交。
|
阴虚证
|
太溪、照海、鱼际
|
|
||
晕厥
|
|
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
虚证者(气海、关元、百会)
实证者(合谷、太冲)
|
三个中心点(水沟、中冲、涌泉)+ 足三里
|
虚脱
|
|
素髎、水沟、内关
|
神志昏迷(中冲、涌泉)
肢冷脉微(关元、神阙、百会)
|
★中风、痫证、郁证、虚脱、抽搐都会用的穴位:内关和水沟。
|
高热
|
|
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
【操作】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井穴点刺出血。
★高热的主穴均是泄热的常用效穴
|
|
抽搐
|
|
水沟、内关、合谷、太冲
|
合谷、太冲—开四关,息风止痉首选
|
★中风、痫证、郁证、虚脱、抽搐都会用的穴位:内关和水沟。
|
心绞痛
|
|
内关、阴郄、膻中
|
|
2010-80 治疗心绞痛的主穴是:①膻中;②内关;③阴郄
|
胆绞痛
急性
胆囊炎
胆石症
|
|
胆囊穴、阳陵泉、日月、胆俞、肝俞、期门
|
|
2007-168 针灸治疗胆囊炎的主穴是:胆囊穴、日月、阳陵泉、胆俞。
|
胆道
蛔虫症
|
|
胆囊穴、阳陵泉、日月、迎香、四白、鸠尾
|
呕吐(内关、足三里)
|
★胆绞痛与胆道蛔虫症都用到的穴位是:胆囊穴、阳陵泉、日月。
|
肾绞痛
|
|
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