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www.xyzh.net
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直肠壁部分下移,即直肠粘膜下移,称粘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直肠壁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若下移的直肠壁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
病因与病理 直肠脱垂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
1、解剖因素 幼儿发育不良、营养不良病人、年老衰弱者,易出现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无力;小儿骸骨弯曲度小、过直;手术、外伤损伤肛管直肠周围肌或神经等因素都可减弱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直肠易于脱出。
2、腹压增加 如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排尿困难、多次分娩等,经常致使腹压升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
3.其他 内痔、直肠息肉经常脱出,向下牵拉直肠粘膜,诱发粘膜脱垂。
目前,引起直肠完全脱垂有以下两种学说。①滑动庙学说:因腹腔内压力增高及盆底组织松弛,直肠膀胧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处直肠前腹膜反折部被推向下移位,将直肠前壁压人直肠壶腹,最后脱出肛门外。②肠套叠学说:套叠始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在腹压增加、盆底松弛等因素影响下,套叠部分不断下移,最终使直肠由肛门外脱出。
直肠粘膜脱垂病理改变为直肠下段粘膜层与肌层之间结缔组织过于松弛,粘膜层下移;完全脱垂则是固定直肠的周围结缔组织过于松弛,以致直肠壁全层下移。脱出的直肠粘膜可发生炎症、糜烂、溃疡、出血,甚至嵌顿坏死。肛管括约肌因持续性地伸展、被动松弛,可发生肛门失禁,失禁后更加重了脱垂。幼儿直肠脱垂多为粘膜脱垂,往往在5岁前自愈;成年型直肠脱垂只要产生脱垂的因素存在,会日益加重。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复位。以后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粘液流出,致使肛周皮肤湿疹、痛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粘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内脱垂常无明显症状,偶尔在行肠镜检查时发现。
检查时嘱病人下蹲后用力屏气,使直肠脱出。部分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粘膜皱璧呈“放射状”[图41-40( 1)];脱出长度一般不超过3cm;指诊仅触及两层折叠的粘膜;直肠指检时感到肛管括约肌收缩无力,嘱病人用力收缩时,仅略有收缩感觉。若为完全性直肠脱垂,表面粘膜有“同心环”皱璧仁图41-40(2)〕;脱出较长,脱出部分为两层肠壁折叠,触诊较厚;直肠指检时见肛门口扩大,感到肛管括约肌松弛无力;当肛管并未脱垂时,肛门与脱出肠管之间有环状深沟。
乙状结肠镜检可见到远端直肠充血、水肿。排便造影检查时可见到近端直肠套入远端直肠内。
治疗 直肠脱垂的治疗依年龄、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消除直肠脱垂的诱发因素;幼儿直肠脱垂以保守治疗为主;成人的粘膜脱垂多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成人的完全性直肠脱垂则以手术治疗为主。
1、一般治疗 幼儿直肠脱垂有自愈的可能,应注意缩短排便时间,便后立即将脱出直肠复位,取俯卧位,用胶布固定双臀等。成人也应积极治疗便秘、咳嗽等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以避免加重脱垂程度和手术治疗后复发。
2、注射治疗 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粘膜下层内,使粘膜与肌层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固定。常用硬化剂为5%石炭酸植物油,5%盐酸奎宁尿素水溶液。对儿童与老人疗效尚好,成年人容易复发。
3、手术治疗 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和不同的复发率。手术途径有四种:经腹部、经会阴、经腹会阴和经骸部。前两种途径应用较多。
直肠悬吊固定术治疗直肠脱垂疗效肯定。术中游离直肠后,可通过多种方法将直肠、乙状结肠固定在周围组织上,主要为骸前两侧的组织上,注意勿损伤周围神经及骸前静脉丛;可同时缝合松弛的盆底筋膜、肛提肌,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直肠。
经会阴手术操作安全,但复发率较高。可将脱出的直肠甚至乙状结肠自肛门直接切除缝合。直肠粘膜脱垂可采用痔环行切除术方法切除脱垂粘膜。年老、体质虚弱者可简单地行肛门环缩术,即在局麻或腰麻下,在肛门前后各作一小切口,用血管钳经皮下绕肛门潜行分离一圈,用金属线或涤纶带在皮下环绕肛门,2-3个月后取出皮下埋置物,使肛门缩小以阻止直肠脱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