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难点问题辅导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2009-01-14

医学心理学属应用心理学范畴,研究和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了临床心理学及护理心理学等两大部分。在课程的设置上为了便于考生学习,加上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结构上形成了心理学基础、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三个部分。本学科的特点是既强调理论学习,又强调实际应用,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全面学习、掌握,不可有偏废。心理学基础和临床心理学部分理论性较强,有些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些困难,下面我们就这两个部分的几个难点问题进行辅导。
  
  一、医学模式转变及其意义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范畴和基本对策。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任何疾病都必定存在生物学的因素,治疗应该采取特异性的生物学对策。随着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谱及死因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观念随之发生了变化,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完全解决疾病与健康的问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便应运而生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时,既要考虑生物学因素,又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可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不是否定生物医学模式,而是一种发展,一种补充和完善。
  
  二、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前者是对现实的简单反映,而后者则是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外界的各种信息,同时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记忆、思维等都是以感觉获得的材料为基础的,没有感觉就谈不到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如果我们没有对苹果颜色、形状、气味等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可能有苹果整体属性的“知觉”。
  
  在生活环境中,并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要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当外界声音十分微小时,尽管它客观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耳朵,我们无法听见。只有声音达到一定强度时,我们才能听见。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当刺激强度在阈限以下我们感觉不到,只有刺激强度达到阈限以上我们才能感觉得到。刚能使我们听到的最小声音强度称为听觉绝对阈限,刚能使我们看到的光强度称为视觉绝对阈限。
  
  每个人的绝对感觉阈限是不相同的,有人很弱的声音就能听见,而有的人可能声音要较大才能听见。这种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这是分析器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它常可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例如:如果甲在5个单位强度的刺激下就能听到声音,而乙要在9个单位强度的刺激下才能听到声音,我们得出甲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强于乙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就是说甲比乙的感受性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成反比,即绝对感觉阈限愈低,绝对感受性愈高。
  
  当我们把100克的重量放在手上,然后再加1克,任何人都感觉不出重量的增加。要想感觉出重量的增加,必须给3克或更多的重量。换句话说:如果重量增加达不到3克,我们就感觉不出重量的变化。这种刚能引起感觉变化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在阈限下的刺激变化,我们的感觉不会发生变化,只有刺激变化越过阈限,我们在感觉上才会发生变化。分析器对这种刺激最小变化量的感觉能力(觉察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关系一样,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也成反比关系。
  
  三、情绪三因素学说
  
  情绪三因素学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70年代提出的。他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三者的整合作用。其中,认知因素中的对当前情境的评估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沙赫特等人将大学生试分为三组。各组都自愿接受同一种药物注射(肾上腺素,但被试不知),注射时,主试向三组被试解释的药物效应各不相同。对甲组告之药物将使你心悸、手抖和脸部发热(这正是肾上腺素的反应);对乙组告之药物将使你感到身上轻度发痒,手脚有点发麻;对丙组则不给予任何说明。药物注射后,让三组被试分别进入两种预先安排的情境:愉快情境和惹人发怒的情境(强行要求被试回答一些繁琐的问题,并吹毛求疵,横加指责)。按照这种设计得到六种不同结果。最终发现乙组和丙组的大多数被试在愉快情境中显示愉快的情绪,在发怒的情境中感到愤怒,而甲组不受情境的影响。虽然都受到同样外界环境,内部生理效应相同,但是情绪体验并不相同。由此说明外界环境不能决定情绪反应,内部生理机制也不能决定情绪反应,而个体对生理效应的认知性解释对情绪体验起决定性作用。即当现实事件与建立的内部模式一致时,也就是与过去经验相一致时,活动平稳进行,人不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如甲组被试一样,他们遇到的生理效应与经验一致,因此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当现实事件与已建立的内部模式不一致时,也就是与经验不吻合时,已有的经验就会被打破,因此产生情绪反应。如乙组和丙组,他们遇到的生理效应在他们已有经验不存在,或者说不符合他们已有的经验,已有的经验必须被打破,并重新建立第二种经验,从而产生了情绪体验。因此,沙赫特认为情绪和情感是认知活动“折射”而产生的。
  
  情绪三因素学说的模式图如下:
  
  四、神经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一章是大多数考生感到困难的部分,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很多有关神经及大脑解剖方面的知识。然而考生应该明白的一点是神经心理学的发展及贡献,已远远超过了大脑解剖及功能定位的范围,大脑的功能绝不仅仅在于定位功能的简单相加。近几十年来的研究已经揭示,大脑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它的整合作用,及对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对觉醒水平的调节,边缘系统对内外环境协调的控制等。神经心理学中的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及鲁利亚提出的大脑基本功能联合区理论是这一部分的基本理论。大脑半球的不对称性较好理解,下面仅就鲁利亚的大脑基本功能联合区理论作一讲解。
  
  鲁利亚的大脑基本功能联合区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功能系统,这个系统由三个基本的大脑联合区组成。第一联合区由脑干网状结构与上行激活系统组成,作用在于调节大脑的紧张度和保持觉醒状态。第二联合区主要由顶叶、枕叶和颞叶组成,其主要功能在于接受传导而来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初步加工,处理并保存。第三联合区则主要由大脑两半球的前部组成,此区的主要作用则在于经过网络化的联系、分析,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处理,产生自己的判断,并形成自己的计划和程序,调节控制行为,付诸实施。此外还要强调的一点是鲁利亚特别提出: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机能反映系统,每个机能联合区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三个联合区协同工作的结果。
  
  五、应激与心身疾病
  
  (一)应激是机体对应激源作出反应的过程,概括起来可分为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两大部分。
  
  (1)生理应激
  
  Selye将生理应激分为三个阶段:①警觉反应期。机体在受到刺激的初期首先出现休克时相,有短暂的神经张力降低,肌张力降低,体温下降,血压下降,心跳加快等,其次出现抗休克时相,表现血压和血糖升高,血容量恢复,体重回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②阻抗耐受期。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合成代谢占优势,机体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增加;③衰竭期。抵抗时间过长,机体出现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与衰老过程,出现各种慢性疾病,严重消耗体内应激资源而最终导致死亡。
  
  (2)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主要表现为下面三个阶段:①对应激源的认知和评估,即对应激源的性质加以辨认,同时对它与机体的关系进行评估,划分有利和有害刺激,趋利避害;②心理应激状态出现,常表现为意识觉醒度升高,特别警觉与敏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杂乱,易冲动激惹,焦虑,紧张,坐立不安,手脚发抖,口渴,尿频,睡眠障碍等;③心理应付阶段。在此阶段,常表现为动用自己的心理应付方式(包括心理防御方式)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理平衡,如作出合理化解释,或否认,或以幽默、升华的方式来应付等。
  
  (二)心身疾病的致病条件心身疾病的病因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心身疾病的致病条件,而心身疾病的致病条件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在部分主要指的是紧张刺激的质与量,内在部分指的是个体对紧张刺激的认知评价及个体对刺激的易感性、抵抗力和承受力。
  
  (1)紧张刺激的质和量
  
  紧张刺激的质主要指的是紧张刺激对个体心身健康影响的性质,一般可分为有利和有害两种。例如“结婚”应视为是一种生活事件,但对个体有利,所以能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虽忙但乐。而“家庭成员死亡”则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会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悲恸、绝望、高度紧张、焦虑、失眠等。如个体长期处于悲恸之中,心身健康将受到损害。从量上来看有轻重缓急之分,生活事件有些分量较轻,如出差等,而有些则是严重的生活事件;有些生活事件来得快去得快,有些则持续很长时间。这些“量”的不同,对人的心身健康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2)个体对紧张刺激的认知评价
  
  现代心理学有关情绪的研究发现,人类对情绪的体验取决于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评价。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到动物园游玩看到笼子里的老虎不会感到紧张,原因是人们认识到“笼子里的老虎不会伤人”;反之,在森林中遇到老虎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原因在于人们都知道“野外的老虎会伤人”。还例如离婚、搬家、子女出生等,都可能因为不同的人,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不同,态度和看法截然不同。也就是说生活事件是否会成为致病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而认知评价又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社会地位、行为准则、期望水平等等。(3)个体对刺激的易感性、抵抗力和承受力
  
  除认知评价外,人的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影响个体对紧张刺激的反应,这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紧张刺激的易感性、抵抗力和承受力等方面。而这些主要受遗传素质、生活经历、性格类型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一个性格坚强,生活阅历丰富,善于随机应变的个体较能冷静、沉着地应付,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反之,一个性格懦弱,生活阅历简单,不善应变的个体,遇事则可能会表现出惊慌失措,无所适从,时间一长,心身疲乏,容易罹患疾病。
  
  六、心理治疗的主要学派及其方法
  
  (一)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心理治疗基于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并认为病态的行为是习得的。行为治疗学家着重将维持病态行为的条件反射消退,或建立新的健康的条件反射与之抗衡,以此矫正病态行为。行为治疗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自信训练等。
  
  (二)精神分析学派: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疾病的原因往往源于童年早期创伤性经验、潜意识冲突等。通过分析技术,如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阐释等,使潜意识里的冲突上升至意识层面中,一旦病人领悟这些冲突,疾病与症状就会消退。新弗洛伊德学派,强调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治疗则采用更为自由的分析方法,着眼于目前的问题,寻找当前生活中不自觉的动机和态度,从而达到领悟,消失疾病的目的。
  
  (三)认知学派:强调认知过程对情绪、行为及心理治疗的影响。认为情绪和行为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及适应不良等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异常思维方式、错误的认知。认知治疗就是要求治疗者通过帮助病人找出错误的认知,代之以健康正确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改变情绪及行为的目的。
  
  除上述三种心理治疗学派外,国内外还有许多心理治疗学派、方法,综观这些心理治疗学派和方法,可以看出每种学派、治疗方法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适应症和局限性。现代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有两个,一是整合趋势,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二是学派越分越细,标新立异,百花争放,百家争鸣。
  
  最后,请考生注意,这里辅导的内容,仅是我们感觉到的,在平时教学中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的几个地方,并不代表重点,更不是考试范围。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考生应按照大纲要求,深入学习,全面理解,不可有偏废。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