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3.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邓小平同志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行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4.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涵义、内容和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3.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2."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十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于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
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各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3.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按照"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1.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世界经济的构成。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
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20世纪 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跨国公司的作用。
(二)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1.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2.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两极政治格局。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3.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主要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大国关系。冷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时遭遇挑战。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三)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1.时代主题的转换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全面理解提出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和意义。
2.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3.建立国际新秩序
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四)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的调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其实质。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北约东扩。西欧、日本的外交政策。
(五)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1.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的成就。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
3.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
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南北关系。南南合作。
(六)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探索。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
2.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与历史教训。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七)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
2.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外交
俄罗斯经济、政治的转型。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八)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1.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2.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中国和平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及外交努力。
六、形势与政策
(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二) 年度间(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三) 上述(一)、(二)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知识点的适当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