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考研政治综合预测20题(四)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2009-01-14

 中国医药考试网 2005-11-2 17:53:511   第13题分析在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现代市场体系的目标和要求,阐述如何发展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命题缘由  发展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是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当前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答案知识范围(一)  什么叫现代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指由多种市场有机结合所构成的市场总体。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在内容上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个方面。商品市场主要是指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是指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实质是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使用。  答案知识范围(二)  我国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现代市场体系在内容上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部分。生产要素市场的实质,是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使用,从而创造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经济环境。  答案知识范围(三)  发展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1.培育、发展和完善各类生产要素市场,是我国现阶段培育市场体系的一个重点。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商品市场的发育已经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比较充分、比较公平的竞争机制和环境。但是,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却显得比较滞后,阻碍了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获得和使用生产要素,阻碍了各类市场主体之间形成公平竞争的态势。因此,中央强调,我国现阶段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中央还强调完善市场体系,必须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同步进行,使两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2.价格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信号系统。企业只有根据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动,及时调整经营决策,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也才能使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资源配置不断趋于合理。因此,培育发展市场体系,就必须深化价格改革,完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  3.价格形成机制是指一个国家中各种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的基本方式。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价格形成机制是截然不同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价格形成机制表现为政府定价为主,即主要由政府来制定和调整价格;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机制表现为市场形成价格为主,即由企业等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行制定和调整价格。  4.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市场价格的变动撒手不管,不闻不问。由于价格变动牵涉到方方面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加强政府对市场价格变动的宏观调控,要把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作为政府对价格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5.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有一套严密完整的市场制度和市场规则。政府通过对这些市场制度和规则的监督管理,来规范和约束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充分的、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  6.我国现阶段培育市场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此,①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②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地区保护主义,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上的自由流动;③要继续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打击欺行霸市、散布虚假信息、操纵市场价格等不正当竞争行为;④要健全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⑤要加强市场制度和规则的建设,加强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答案知识范围(四)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目标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决定指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强化市场的统一性,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第14题结合毛泽东关于工业化问题的论述,分析如何结合国情探索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命题缘由  发展第二产业,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中央几代领导人始终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又对此做出了重大决策,因而也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答案知识范围(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中国工业化的探索  毛泽东高度重视工业化的问题,认为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毛泽东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思想。他强调:“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他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发出号召:“在革命胜利之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提出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毛泽东看来,三大改造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则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必要条件。  答案知识范围(二)  建国后,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论述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历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可以视为探索的集中体现。  1.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首先阐述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我们不能照搬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模式,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情况出发,通过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毛泽东把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视为实现中国工业化的核心问题。  2.走一条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还应该处理好其他一些关系,包括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此作了精辟论述,指出要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多搞经济建设。  3.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还要协调好建设的速度、规模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4.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在中国工业化道路中的特殊地位。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已经有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在1957年1月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集中阐释了他关于重视发展农业的基本观点。他指出,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他从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业是轻工业和重工业的重要市场、农产品是主要出口物资等方面论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要搞好工业化,就应当这样做。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进入60年代后,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按照农、轻、重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  答案知识范围(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在实现工业化,又面临信息化的浪潮,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然要求,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落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有所扩大。现阶段我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本方向是:(1)着力加强第一产业;(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知识范围(四)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共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决策。  2.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在实现工业化,又面临信息化的浪潮,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然要求,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落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有所扩大。现阶段我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本方向是:(1)着力加强第一产业;(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4.推动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第15题分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阐述维护稳定的重要性及举措。  命题缘由  “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坚持改革和促进发展的前提,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维持稳定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知识范围(一)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基本经验时,把“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一条重要的经验。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当前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做好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党的战略思想和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改革、发展、稳定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发展是目标,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动力,因为只有靠不断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前提,因为若没有稳定的、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改革和发展都将无从谈起。  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所得出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的统一起来。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  2.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大量的、经常的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乱纪现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环节。  3.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  和平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和平的环境,社会就难以按部就班、从容有序地运转,各项建设就无法正常地进行,人民的生活也会遭到巨大的破坏。所以,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保证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面。  战争对国民经济的消耗和破坏是惊人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提供了这方面的鲜明例证:一场战争下来,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无数财富化为乌有,整个社会不仅没有进步,反而严重倒退。即便是一些小的战争,其破坏力仍然很大。比如伊拉克原来是中东地区比较富裕的国家,但经历了8年的两伊战争后,经济一落千丈,沦为贫穷国家。  即便没有打仗而只是为了备战,也会给国家和社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造成悲剧性的后果。比如在冷战时期,苏联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将大量的财富投入军备竞赛。1970年到1990年间,苏联为了与西方对抗所耗费的费用是7000亿卢布;为了与中国对抗耗费了2000亿卢布。这笔庞大的开支,浪费了大量的国民财富,耽误了经济建设,妨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还造成了国民经济的结构失衡,最终构成为制度演变、国家解体的重要原因。  答案知识范围(二)  维护稳定的重要性  1.从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认识稳定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情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某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消极现象。因此,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努力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前提性、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2.从中国当前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认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社会学家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后发优势”,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新世纪,我们更提出了要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将要走的路,既是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走过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正在走的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如前所述,我们要面对“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的挑战;另外,我们还要面对经济体制转轨引发的问题,要面对“在近二十年——即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新产生或变得更加复杂了的”问题的挑战。同时,我们还要面对世界已经进入后现代、后工业化时期的特殊问题,譬如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的挑战。正像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日益融入世界市场之中,虽然这在总体上来说对中国有利,但它同时也将中国置于世界市场力量(比如卷入亚洲金融危机的那些力量)的潜在不稳定性的影响之下。”  3.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认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历史学家认为:近代中国陷于内忧外患之中,军阀混战,烽火连年不断。自中英鸦片战争以来,英、俄、法、美、日等列强连年侵凌中国,割地赔款,无有宁日。中国人民只是在1945年打败了日本侵略者,1949年又摧毁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才从此站了起来。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更加昌明,经济持续发展,国防巩固,人民的生活迅速改善。尤其是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一雪百年以上的奇耻大辱。今天的中国人在昂首前进,瞻望前程,繁花似锦。新百年的事业,如长江三峡大坝的落成,祖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提高等,都指日可待。而台湾的早日和平回归,实现祖国的大一统,更是12亿人民的内心所系。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万宗归一,在新的百年中,社会稳定则是中国人的最高利益。  答案知识范围(三)  党和国家的策  温家宝在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政府应尽的责任。要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毒品犯罪等。加大对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的整治力度。要重视和加强反恐怖斗争。深入开展同邪教组织的斗争。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健全预防、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的机制,重视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第16题结合当今世界上反恐斗争的严峻形势,认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反恐立场。  命题缘由  2004年恐怖主义祸及全球,反恐成为当今时代的共同话题。中国政府的反恐立场经受住了实践检验,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赞赏。由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取得了各方的关注和认可。  答案知识范围(一)  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其一,多极化是历史的趋势;其二,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其三,经济全球化是制约单极世界的力量;其四,反对单极、主张多极的力量强大。  2.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  3.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大国关系中出现了合作与斗争并存的新特点。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战略伙伴关系。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及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多极化的发展。  4.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  5.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6.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恐怖主义是反人道、反社会的行为,且危害巨大,人们必须引起警惕,加以反对、制止和根除。由于产生恐怖主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要解决它注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整个国际社会做出长期而全面的努力,以期标本兼治。  7.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霸权主义的表现多种多样。诸如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打着“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幌子干涉别国内政;或者干脆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侵略、占领别国。  答案知识范围(二)  国际恐怖活动的新特点  当前,在世界各地恐怖事件仍在频繁密集地发生,凸显国际恐怖主义的新变化与特点。  1.在组织结构上,“基地”及其领导人本。拉登成为国际恐怖势力的“精神支柱”,具有相同恐怖理念的各类恐怖组织与其建立起有形、无形的勾联网络。恐怖分子不仅化整为零、相对独立,而且盘根错节、遥相呼应。恐怖活动已由单中心(阿富汗)变为多中心(分散到世界各地);行为方式更像是“恐怖蚂蚁”:依靠相互能够识别的“气息”,“努力”攻击共同的“目标”。同时他们也具有“恐怖杀人蜂”的特点:外来恐怖理念、技术、资金和人员与当地恐怖活动相结合。  2.在人员构成上,更趋凶残狡诈和职业化犯罪特征的新生代恐怖分子渐成气候。  3.在作案手段上,“让更多人看,更要让更多人死”的“基地”组织作案模式成为新一轮恐怖活动的“蓝本”,被越来越多的恐怖组织效仿。  4.在袭击目标选择上,扩大化趋势非常明显。一是陆、海、空目标都处于恐怖袭击的阴霾之下,针对“软目标”的袭击越来越多。二是转向更加脆弱的目标。  5.在地域活动空间上,“基地”虽在阿富汗遭受重创,但仍在亚洲一些国家负隅顽抗,并开始建立新据点,活动营地从北高加索、中东、南亚、东南亚、中东这条“恐怖链条”,向非洲、拉美等地扩展。  6.恐怖活动更具谋略性。“基地”组织选择西班牙大选前制造爆炸事件,使其政权发生更迭并从伊拉克撤军;在伊境内绑架、杀害人质,迫使菲律宾军队提前离开伊拉克,分化美打伊阵线;沙特的恐怖势力袭击西方石油公司,打击国际油市、波及世界经济的意图明显。  由此可见,国际恐怖势力不断重组、重建、发展、蔓延,恐怖袭击追求“大规模杀伤效应、大规模轰动效应”的特点最为突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恐怖活动仍是国际社会的主要威胁。  答案知识范围(三)  目前各国的反恐措施  目前,区域性反恐合作仍不断加强。双边反恐合作形式与内容多种多样。各国目前的反恐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立法,扩大执法与情报机构权力,严惩恐怖分子。  2.加大反恐资金、技术以及人力与物力的投入。  3.设立新的反恐机构。  4.加强对恐怖主义动向跟踪。  5.重视反恐的综合治理。  6.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重新引起各方关注。  答案知识范围(四)  联合国的立场  2001年9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第4385次会议通过第1373号决议,决定成立反恐怖主义委员会(CounterTerrorism Committee——CTC)。在决议中安理会全体成员谴责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纽约、华盛顿特区和宾夕法尼亚州发生的恐怖主义攻击,并表示决心防止一切此种行为;决议重申必须根据《联合国宪章》以一切手段打击恐怖主义行为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造成的威胁;决议呼吁各国紧急合作,防止和制止恐怖主义行为,包括通过加强合作和充分执行关于恐怖主义的各项国际公约;决议决定所有国家应防止和制止资助恐怖主义行为;将下述行为定为犯罪:本国国民或在本国领土内,以任何手段直接、间接和故意提供或筹集资金,意图将这些资金用于恐怖主义行为或知晓资金将用于此种行为。  反恐怖主义委员会包括安理会的15个理事国。委员会的主席和副主席由委员会选举并经安理会成员协商产生。另有7名专家作为委员会的顾问。  恐怖事件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秩序——由恐怖引发更大的恐怖报复、由恐怖引发战争,进而导致贫困、疾病、流离失所等系列灾难。  答案知识范围(五)  中国的反恐立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中国政府一向主张反恐应目标明确、证据确凿。反恐不能有“双重标准”,也不能与特定的国家、民族或宗教挂钩。反恐应采取综合措施,并注意解决好发展、地区冲突等问题。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