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考研政治综合预测20题(五)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2009-01-14

 中国医药考试网 2005-11-9 15:15:521   第17题分析亚洲地区经济和政治形势,结合亚洲区域合作的成败认识中国外交政策对亚洲地区的影响。
  
  命题缘由
  
  在世界各国发展的格局中,亚洲区域合作成为一个新的亮点。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经济、文化上,还体现在政府、政党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上,这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维护亚太地区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知识范围(一)
  
  “和平与发展”的问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随着国际形势由紧张趋向缓和,各国相应调整战略,把发展本国经济,推进新科技革命,改善民主放在首要地位。全球化的趋势也决定了各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各国都清醒地意识到,本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离不开国际合作。
  
  但是,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引起动荡的因素仍然很多。不少热点地区、热点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民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发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近几年,西方大国加紧在发展中国家及前苏联、东欧国家中推行西方式民主和多党制,给不稳定的局势增添了动荡;而且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又有新的发展,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违背国际关系准则,以种种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军事入侵别的国家,也极大地威胁了世界和平。总之,当今天下并不太平。
  
  答案知识范围(二)
  
  中国的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2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答案知识范围(三)
  
  中国加强亚洲区域合作的政策
  
  加强区域合作,是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政策,将信守承诺,履行责任,更加积极地参与亚洲合作的各种多边进程。中国在与东亚国家加强合作的同时,将进一步拓展与南亚、中亚、西亚国家的合作。中国永远不称霸。
  
  为推进新世纪的亚洲合作,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亚洲的和平与稳定。二是以经贸合作为先导,推进亚洲全面合作。三是立足现有的多边合作渠道,完善亚洲合作机制。四是加强亚洲各国的民间交往,增进相互了解、信任和友谊。五是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提高亚洲合作水平。
  
  答案知识范围(四)
  
  日本的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当时日本被美国占领,丧失外交主权达6年半之久。在美国的干预下,日本制定了新宪法,其中第9条宣布放弃以战争、武力或武力威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该宪法被称为“和平宪法”。朝鲜战争爆发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斥在外、苏联反对的情况下,1951年9月,美国等国家与日本签订片面和约,恢复了日本主权国家地位。1951年和1954年日本同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和《共同防御援助条约》,使驻日美军合法化,并组建日本防卫力量,美国对日本的控制进一步加强。1956年12月,加入联合国。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实行“经济外交”。此时,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但国内资源稀缺。1957年岸信介政府提出了“经济外交”口号,即在政治、军事方面不能离开美国庇护的情况下,以“和平的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日本通过战争赔偿、贸易、投资等渠道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透。同时还不断加强与美欧的经济交流。
  
  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推行“多边自主外交”。当时,面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石油和美元危机的冲击、美国战略收缩及亚洲政策的调整,日本田中内阁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采取“多边自主外交”路线。具体内容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谋求与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借助中国,抗衡苏联,1972年9月,中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8年8月签订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如针对“石油危机”所暴露出来的日本经济的脆弱性,日本改变了一味追随美国的政策,制定了“新中东政策”,同阿拉伯国家改善关系,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为了改善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1976年,福田首相提出了“福田主义”,即不做军事大国、同东盟国家建立“心心相印”的信任关系、为东南亚的和平与繁荣作贡献。
  
  第四阶段是80年代以来争做“政治大国外交”。进入80年代,日本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其“大国意识”强烈抬头,各届政府都把改变“经济一流、政治三流”作为奋斗目标。1981年5月,铃木首相访美发表了“第三次远航”的谈话,表示日本要从被动的受益者转变为积极的创造者;紧接着1982年中曾根内阁公开举起“要做政治大国”的旗帜。此后,历届政府都把“政治大国”当作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为此,日本作了一系列的努力: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用“科技立国”代替原来的“贸易立国”;增强日元的国际货币职能;扩充军费,由“专守防卫”转向“攻势防卫”;以日美同盟为轴心,坚持“西方一员”的基本立场;以经济实力为后盾,扩大日本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日本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政治大国外交”有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其一,提出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构建世界新秩序。其二,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为争取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做准备。其三,强化日美安全合作机制。1997年9月,日美两国批准了经过修改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把“日本有事”的范围扩大到“日本周边有事”,表明日本的安全防务从防守型转变为进攻型;1998年,日本与美国决定合作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进一步表明了日本企图与美国联手主导亚太地区的安全事务。其四,调整和改善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同时,防范中国的倾向在加强。日俄关系有所突破,双方达成暂时搁置北方领土问题、加强经贸合作的协议,但进展缓慢。其五,加强军事力量,修改有关法规,谋求成为军事大国。日本军队装备是亚洲最先进的,军事开支居世界第二,为每年5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1992年日本以参与联合国的维持和平行动为名,制定了《国际和平合作法》,突破向海外派兵的禁区;2003年6月,日本国会又通过了《自卫队法修改案》等三项法律,进一步扩大了日本军事行动的领域和使用武力的范围。在伊拉克战争中,日本坚定地支持美国,并派出后勤补给舰前往协助;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又在维护伊拉克和平的旗号下,在伊拉克部署了自卫队。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既有许多有利因素,又有许多不利因素,根本问题在于它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能否正确处理大国关系,能否正确对待世界人民维护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能否正确对待曾经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历史。答案知识范围(五)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建立国际新秩序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是因为: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比其他国际性、区域性的法律原则更全面、更合理,是国际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原则;其三,它是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是由多极化趋势和多样化世界的现实所决定的,是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针锋相对的,最能反映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最符合所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其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可行的。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国际新秩序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非短期所能实现;建立国际新秩序涉及各国的国家利益,各国都希望建立有利于自己国家利益的新秩序,这就需要有一个斗争和协调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取决于各种力量的对比及其相互间的分化与组合。今天,要立刻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打破和结束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应当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的作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完全应当而且有可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
  
  第18题运用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命题缘由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层次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既需要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观点,更需要真理和价值相结合的思路。
  
  答案知识范围(一)
  
  真理和价值
  
  1.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既有的积极意义。
  
  2.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价值原则指人类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3.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结合。(1)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2)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答案知识范围(二)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党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为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指明了方向。
  
  2.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最终必须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这体现了真理原则。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表明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体现了价值原则。
  
  3.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这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答案知识范围(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真理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了真理原则。三个代表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体现了真理的原则。(1)它坚持了历史一元论,认识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因此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体现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它体现了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哲学原理,认识到了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因此强调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体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论,强调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三个代表体现了价值原则。(1)我们要发展生产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强调在改革中推进发展,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并举;我们要建设的先进文化,不是别的文化,而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中我们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继承民族文化中的精化,并强调文化建设要为大众服务。(2)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有这些体现了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阶级性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因此三个代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贯彻了价值原则。
  
  3.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整体,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第19题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分析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关系并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
  
  命题缘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只有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答案知识范围(一)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科学实践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涵:客观世界是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社会实践也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此,人的认识也应该是发展的。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和认识反复性及无限性的统一的原理是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
  
  答案知识范围(二)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拨乱反正中重新确立的,它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要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但二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2)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实事求是就必须尊重实践。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群众。在一定意义上说,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是同义的。进一步地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三个有利于”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此,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就必须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最鲜明的标志;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的最本质的要求: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最生动的体现。
  
  4.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与时俱进。这是因为:一是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二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经验层出不穷。世界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我们党执政兴国和自身建设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答案知识范围(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所谓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和实践的前头,始终充满理论的生命力。
  
  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因为:一是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不断地解放思想,“扬弃”已经过时的思想观点,从各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三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以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基础,不断地实事求是;四是马克思主义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目的,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
  
  3.马克思主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江泽民则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就要求:第一,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第二,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第三,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
  
  答案知识范围(四)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在许多重大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也要全面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第20题联系战后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命题缘由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由此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深刻,越能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答案知识范围(一)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重视科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强化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和教育,争夺科技人才,抢占科技至高点。
  
  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生产力的规模和结构,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构、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促使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出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国际化、中产阶层队伍扩大、劳资关系缓和等一系列新现象、新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与作用下,在军事、国家职能、阶级结构、政权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现代科技革命促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失业和经济危机等社会矛盾呈现出新特点和新形式。
  
  答案知识范围(二)
  
  调节和干预的具体手段
  
  1.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
  
  (1)建立国有经济。通过政府投资或收购私人企业,建立国有经济,进而控制国民经济的要害部门和关键领域。
  
  (2)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来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这是当代各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采取的调控方式。这些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
  
  (3)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实行一定程度的计划性管理。
  
  (4)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借此缓解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5)通过某些立法和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经济运行秩序。
  
  2.应当指出,上述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服务于垄断资本的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离不开政府必要的宏观调控,而上述那些形式和内容正是宏观调控的具体表现。
  
  从上述分析出发,我们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时,就有可能和有必要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某些形式、方法和手段。
  
  答案知识范围(三)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都比以往的封建生产方式更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已经把人类社会的生产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正是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历史进步性。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不但显示了历史进步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它的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在经济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频繁爆发并日趋深化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答案知识范围(四)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其主要表现
  
  1.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生产资料由个人使用的生产资料变为只能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本身从一系列分散的个人行动变成了由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生产活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产品也从个人生产的产品变成了许多人共同生产的产品,实现了产品社会化。但是,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却被资本家私人占有并服务于资本家的私利,这就形成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深刻矛盾。
  
  2.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日益社会化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①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范围内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品日益社会化;②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整个社会生产结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③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使生产日益国际化。但是,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却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这就使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在企业范围、全社会范围和世界范围内展开,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和扩展。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第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深化不断发展的最突出表现,就是频繁出现并不断加深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答案知识范围(五)
  
  关于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
  
  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科学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情况,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理论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首先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方法;其次是马克思的社会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方法;再次是要善于客观地应用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从实际出发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情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占有关系方面,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从传统形态的私有制向现代形态的私有制转变;在交换关系方面,市场经济的调节和运行机制的更新;在分配关系方面,西方资产阶级在国内特别是海外获取的高额利润的基础上,拿出一部分用以调节国内分配,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经济、军事、世界市场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地位,创建、操纵、运用GATT、WTO、世界经济、IMF等国际经济组织,巩固、扩大北约等军事同盟组织,牢牢掌握着世界科技、资源、金融市场的控制权、主动权,获取为过去所不能比拟的高额利润,加剧了世界南北国家间的贫富两极差距。还应该看到,现代资本主义通过自身调适和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获得了新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则处于历史发展进程的低潮。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们在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上,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问题的认识上,产生迷惘、困惑和怀疑。在正确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情况的基础上,需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世界资本主义的本质命运。
  
  答案知识范围(六)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反映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日益严重的冲突,要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管理过程和管理机构也日益社会化,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局部调整,用资本社会化来适应和推动生产社会化。个别资本股份化、私人资本国家化、民族资本国际化,表明把资本变为社会公有财产的物质条件日趋成熟;而无产阶级的力量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和提高,则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准备了社会力量。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