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题分析人才在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命题缘由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也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今后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对于发挥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知识范围(一)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1、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必须紧紧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提供的机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完善科技发展战略、积极应用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用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人才的竞争将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科教兴国战略在本质上是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人才。教育在培养科技、管理等各类核心竞争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培养数以亿计的本质优良的劳动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实现人才强国,走人才强国之路,必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要着力抓好两方面工作;第一,抓住重点,全面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第二,深化改革,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吸引、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优秀人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探索和完善符合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打破人才培养使用中的论资排辈观念,革除人才地分、部门所有的弊端,健全和深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提高专门人才的工资薪酬,完善奖励、津贴和福利制度。高速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强和完善人才市场建设,形成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管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吸引海外和留学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其他方式为国服务。按照充分信任、敢于使用的原则,培养和选拔留学回国人员担任各级领导干部。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专门人才,提供比较优厚的待遇,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和各方面的支持,让他们有岗位、有课题、有经费,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答案知识范围(二)
人才问题的重要性
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答案知识范围(三)
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重点
第一,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第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第三,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第四,紧密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10题分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结合国企改革的方向,阐述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命题缘由
国有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国企改革也是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重中之重。如何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
答案知识范围(一)
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最主要、最重要的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有企业是否有活力,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不仅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能否不断提高,而且事关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答案知识范围(二)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制度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点,就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就是财产权,是经济主体用自己的财产去从事经济活动时所拥有的权利,具体包括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等一组可以分割的权利。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重要、主要内容。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所谓归属清晰,关键解决好产权所包含的各种权利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问题。它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出资者的所有权要清晰,就是企业要有明确的投资者,即出资人;二是企业法人的财产权要清晰,即企业要有明确的法人产权边界。
所谓权责明确,是指经济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责任有明确的界定和匹配。企业出资人按其出资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聘选经营管理者和转让股权等权利;企业破产时则对企业债务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企业经营者对出资人出资形成的企业法人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支配和合法处置等权利,对所有者的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并以企业全部法人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所谓保护严格,是指一切合法取得的财产——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财产,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所谓流转顺畅,是指产权可以依据法规、通过市场在经济主体之间自由而有序进行交易。
建立起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该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社会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使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答案知识范围(三)
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要求
根据我国这些年来改革的实践经验,中共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要求。中央强调:
1.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其方向是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职责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要把股份制作为现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要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3.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推进对垄断行业的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要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4.要继续实行“抓大放小”的方针,调整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答案知识范围(四)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经济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发展,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我国以往的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在于:
①这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必须把多种所有制经济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范围;
②这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客观要求,只有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为企业改革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资源合理流动合理配置的客观需要,人力资源的流动,企业和职工的双向选择交流,都要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基础;
④这是维护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的客观要求。社会保障体系所要实现的,不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是一种社会效益。它通过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和基本福利,构建社会的安全网,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为改革和发展创造出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等。
(2)我国现阶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总的方向和基本要求是,通过深化改革形成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①完善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②健全城镇职工的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③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上,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提高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
④依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逐步发展城乡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形成适合国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⑤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答案知识范围(五)
我国在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所做的工作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的就业问题,更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问题,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他说,做好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路已经明确,关键是要狠抓落实。他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任务目标,落实领导责任。二是要继续完善政策框架,要不断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机制、模式、方法和手段,建立起与市场机制、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就业工作机制和制度。三是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五是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六是要继续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努力转变就业观念,主动积极地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建功立业。七是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八是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做好200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正确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国政府着力实施的社会保障计划,正以其明显进展引起广泛关注。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8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800多万失业人员得到了失业救济,2200多万城市贫困人口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第11题分析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变化,分析毛泽东提出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命题缘由
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也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
答案知识范围(一)
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论述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主体,因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量的规定性看,人民群众是居民中的大多数;从质的方面看,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的实际指出,除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以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为祖国的富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而也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即受一定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制约,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答案知识范围(二)
党的群众工作路线
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群众路线就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比较早地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概念的是周恩来。
2.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具体说来:
(1)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善于为人民服务。
(3)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
(4)一切依靠群众,就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实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领导方法。具体要求:
(1)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作调查。
(2)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3)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无限循环、永无止境的过程。如此循环往复,使领导的认识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3.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对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4.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所谓群众观点,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坚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向人民负责作为自己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和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中国人民的富裕与幸福为奋斗目标之一。这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中国没有一个政党或团体能够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的利益已经并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有无群众观点,是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答案知识范围(三)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一部分,党是人民的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根本点。
1.唯物史观认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和变革的真正动力。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离开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不可能的。而要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无产阶级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与机器大工业生产相联系的最进步、最团结、最有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最富于革命彻底性的先进阶级,它必须团结并领导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群众和社会力量,去争取本阶级和全体人民的彻底解放,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在阶级本质上必然是大公无私的。而无产阶级在阶级本质上的大公无私表现在其自身运动上就是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重,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的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3.八十年来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党同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努力。
答案知识范围(四)
牢记党的宗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共产党员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如果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坚如磐石。
第12题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在准确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结合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社会主要矛盾,阐述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命题缘由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新中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毛泽东对此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答案知识范围(一)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这一重要思想和基本方针。毛泽东分析了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是,毛泽东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设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运动特点、解决方式与其他社会形态有本质不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调节和改革解决,这种调节和改革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二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根本不同,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如经济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互相监督、长期共存,文化上实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等;三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3、社会主义的矛盾理论还包括中共八大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中共八大认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毛泽东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不但在当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长期遵循的一个重要思想、一个基本方针。
答案知识范围(二)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新中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他指出:“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作为新中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
答案知识范围(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相应发生变化。阶级斗争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在剥削阶级被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出发,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只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因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案知识范围(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我们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