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原理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1级硕士研究生 李站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里非常活跃的一块,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而且研究生入学考试非常重视它。大学本科阶段的医学免疫学主要是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介绍和把握。在免疫学备考过程中适当了解一下免疫学的发展动态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将以我们现阶段所学的《免疫学原理》为蓝本,结合本科阶段的免疫学,简要介绍一下免疫学进一步发展的动态。
因为免疫学是十分广阔的一个领域,内容十分庞杂。为此,我们按照我们研究生一年级所学的《免疫学原理》的编排体例,分章节进行介绍,基本上仍然是三大块: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免疫病理。
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所介绍的内容均来自于《免疫学原理》这本书,该书介绍的内容差不多是近十年来在免疫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第一章 概论
一 、本章介绍的基本概念
1. 免疫原:能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物质;
2. 免疫原性:免疫原可以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性;
3. 抗原:能和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免疫细胞抗原受体)相结合的物质;
4. 抗原性:抗原和抗体等免疫应答产物起反应的特性。
具有抗原性的分子不一定具有免疫原性,但是具有免疫原性的分子一定具有抗原性,如半抗原就具有抗原性,但是不具有免疫原性。
通常二者不加以区分。以下如不特别说明也不加以区分。
二、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由于免疫反应是由机体和免疫原相互作用而产生,因此免疫原性的强弱也由二者共同决定。
(一)决定免疫原性的免疫原方面因素
1. 异物性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身和非己的能力。一般说来,自身或自身成分指机体胚系基因编码的产物;但是实际上机体免疫系统往往将胚胎期或未成熟免疫细胞发育时所遇到的所有抗原视为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成熟免疫细胞发育关键时期未曾接触过的物质,才能被机体以非己成分对待。
2. 分子量
3. 化学组成和异质性。异质性的提高不仅仅与化学组成有关,还与抗原的空间结构有关。
4. 可递呈性。就T细胞而言,抗原能否被有效的加工和递呈决定了它的抗原性。
(二)决定抗原的宿主因素
1. 宿主的遗传背景
2. 引入抗原的剂量和途径
3. 佐剂佐剂是一类可与抗原混合并共同进行免疫的物质。佐剂通常不改变抗原的免疫原性,但可以提高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三 、表位(抗原决定簇)
免疫细胞通常难以借助其表面的受体识别完整的抗原,而仅仅识别抗原大分子上的一个特定的部位,这个部位即是表位。表位负责与抗原受体或抗体相互作用。
通常T、B细胞识别同一抗原上的不同部位,分别称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T、B细胞表位在许多特性上均不同。
四 、抗原的种类
1. 根据是否具有免疫原性来区分
A.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B. 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必须和载体蛋白相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
2. 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来区分
A. 胸腺依赖型抗原-需要T细胞的参与;
B. 非胸腺依赖型抗原-不需要T细胞的参与。
3.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来区分
A. 异种抗原
B. 同种异体抗原
C. 自身抗原
D. 嗜异性抗原:指不同物种共有的抗原;通常指人体与病原微生物特定成分之间所具有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组织之间可出现交叉反应,表明它们存在共同的嗜异性抗原。
五 、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剂通常一种抗原激活的淋巴细胞克隆数或者说是淋巴细胞的种类十分有限;与抗原相对应的是多克隆激活剂,它可以使高比例的淋巴细胞被激活。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剂不属于抗原,因为它们激活T、B淋巴细胞是广泛的,不涉及到这些细胞的抗原特异性。
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剂有:1.丝裂原;2.脂多糖;3.超抗原。
六 、克隆选择学说机体针对某种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在免疫学发展史上对这种现象产生的机制有两种解释:指令学说和侧链理论。
指令学说认为机体的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肽链,并以抗原为模板折叠成特定的结构,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
侧链理论认为,抗原仅仅作为一个选择因素,从已经存在的,结构多样的抗体中把能与之相结合者挑选出来,由此获得特异性抗体。
事实证明指令学说是错误的,但侧链理论也有缺点。
克隆选择学说对上述的现象作出了正确的解释。克隆选择学说的要点有:
1.T、B淋巴细胞各自也存在很多不同的种类;各种淋巴细胞带有的受体具有特异性;
2.外来抗原以高亲和力和能与之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发生相互作用,使带有该受体的淋巴细胞激活并发生克隆扩增;
3.克隆扩增所产生的子代淋巴细胞的受体与亲代淋巴细胞完全相同;
4 能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发育早期被清除,在成熟的淋巴细胞库中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侧链理论的缺点在于它认为抗原识别的是抗体;实际上抗原识别的是淋巴细胞。
克隆选择学说是近代免疫学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