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总结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2009-01-14

 中国医药考试网 2005-11-9 15:16:421

  1、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邓小平理论概述: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1章),所论述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3章),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第13章),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12章),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4章-第7章),民主政治建设(第8章),精神文明建设(第9章),维护国家统一(第10章),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第11章)。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⑵、1957-1977年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⑶、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⑷、对当今世界特征和主题的观察、分析、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张锦锋注:此考点可能会考选择题!

  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⑵、1982年(十二大)-1987年(十三大):邓小平理论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

  ⑶、1987年(十三大)-1992年(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系统。

  4、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

  ⑴、邓小平理论忠实的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⑵、邓小平理论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

  ⑶、邓小平理论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则立场-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⑴、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总结了新的经验,开拓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境界;

  ⑵、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成果,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⑶、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眼光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⑷、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张锦锋注:4、5两个考点可以用来回答有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问题!

  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⑴、解放思想是前提和条件;

  ⑵、实事求是是目的和任务;

  ⑶、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过程。

  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意义:

  ⑴、使人看清了社会主义存在的依据;

  ⑵、体现了社会主义过程的本质要求;

  ⑶、揭示了本质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⑷、既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实践意义:

  ⑴、既包括生产力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⑵、为我们完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指明了方向;

  ⑶、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1、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⑵、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⑶、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⑴、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⑵、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使其服从并服务于“一个中心”;

  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⑴、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⑵、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⑶、稳定是发展和改革不可缺少的条件。

  4、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⑴、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⑵、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⑶、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⑷、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

  ⑴、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

  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进一步开展;

  ⑶、拓宽就业渠道,城市人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⑷、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4、“十五”计划的指导方针:

  ⑴、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

  ⑵、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⑶、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⑷、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⑸、坚持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5、经济结构的定义:

  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所占比重及相互间的关系。

  6、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向:

  ⑴、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⑵、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⑶、发展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

  ⑷、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

  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布局和结构;

  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⑺、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7、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意义:

  ⑴、经济结构伴随经济发展发生相应变化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规律,适时调整经济结构是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

  ⑵、有利于实现总供求平衡,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⑶、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决定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我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⑴、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⑵、 为其他部门提供原材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

  ⑵、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⑶、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又一直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无农不稳,无农不富。

  9、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⑴、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⑵、对农业和农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⑶、强化科教兴农,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⑷、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⑸、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10、提高农民收入的意义:

  ⑴、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⑵、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⑶、长期以来水平过低,发展过慢,已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11、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

  ⑴、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的问题;

  ⑵、调整农产品结构,引导农户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⑶、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⑷、积极有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农民更多的从事非农产业;

  ⑸、建设一批有利于农民增收的项目,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12、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意义:

  ⑴、有助于转移农村人口和农民的增收致富;

  ⑵、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还可以促进城乡结构优化、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13、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措施:

  ⑴、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⑵、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

  ⑶、要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14、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的措施:

  ⑴、坚持以市场为向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⑵、加快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⑶、加快工业改组改造,振兴支柱产业;

  ⑷、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⑺、促进老工业基地的工业调整。

  15、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⑴、它的充分发展是经济进步的重要标志;

  ⑵、它的充分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条件;

  ⑶、它的充分发展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重要出路;

  ⑷、它的充分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

  16、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和措施:

  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既大力发展面向生活消费的服务业,又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并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17、两个大局的思想:

  ⑴、东部发展,西部支持;

  ⑵、东部支援西部。

  1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⑴、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

  ⑵、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

  19、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关系:

  ⑴、推进西部大开发,搞好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⑵、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充分发挥中部承东启西,纵横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

  ⑶、提高东部的发展水平,更好的发挥其对中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

  20、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⑴、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⑵、可以减少固定资金投资,有助于减少财政赤字,抑制通货膨胀;

  ⑶、使供给结构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

  ⑷、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

  ⑸、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增强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

  2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深化改革,建立四大机制:

  ⑴、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

  ⑵、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⑶、形成有利于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

  ⑷、形成有利于集约化生产的宏观调控机制。

  22、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主要特征:

  ⑴、符合劳动时间节约规律的要求;

  ⑵、要以满足人民需要的程度为基本依据;

  ⑶、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一致。

  23、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⑴、比例与速度:比例协调是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安排比例也必须体现一定的增长速度;

  ⑵、比例与效益:比例协调是提高效益的基础,而良好的效益则是比例协调的反映;

  ⑶、速度与效益:速度以效益为前提,效益以速度为条件,当二者不一致时,速度要服从效益。

  2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⑴、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⑵、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5、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⑴、公平性原则;

  ⑵、持续性原则;

  ⑶、共同性原则。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依据:

  ⑴、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确保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⑵、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水平低、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与此相适应,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也必定是多种形式并存;

  ⑶、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⑴、公有资产在总资产中的优势;

  ⑵、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⑴、加快土地制度的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⑵、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的改革;

  ⑶、继续深化粮食所有制改革,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储备与自有风险基本健全的制度;

  ⑷、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⑸、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提高金融水平;

  ⑹、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农村科技投入。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5、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⑴、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分配制度中的所占地位;

  ⑵、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以及公有制存在多种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决定了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长的多元化决定了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

  ⑷、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分配方式要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⑴、企业是分配的主体;

  ⑵、劳动者劳动所得和劳动保险、个人工资要挂钩;

  ⑶、按劳分配借助商品形式实现,因此其实现程度要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⑷、按劳分配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

  7、怎样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⑴、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⑵、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

  张锦锋注:第⑵点可参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的定义: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形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⑴、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

  ⑵、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应拥有的全部权利,从而能自觉地面向市场,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⑶、政府部门不直接于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是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调节、规范和引导企业经营活动;

  ⑷、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⑵、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索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⑶、在宏观调控上,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⑷、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是共产党和任命政权的领导。

  4、如何建立市场经济:

  ⑴、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⑵、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⑶、转变政府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⑷、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⑸、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5、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

  6.三改一加强的具体含义:

  三改:改革、改组、改造;

  一加强:加强管理。

  7、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

  ⑴、国企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切实的转换经营机制;

  ⑵、实行分类指导,以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为出发点,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

  ⑶、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探索多种发展公有制的形式;

  ⑷、把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⑸、规范破产,鼓励兼并,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

  ⑹、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目的的配套改革。

  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⑴、产权明晰;

  ⑵、权责明确;

  ⑶、政企分开;

  ⑷、管理科学。

  9、市场体系的构成:

  ⑴、一般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

  ⑵、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

  10、市场体系的作用:

  ⑴、是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

  ⑵、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缺少的条件;

  ⑶、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纽带。

  11、市场体系的特点:

  ⑴、统一;

  ⑵、开放;

  ⑶、竞争;

  ⑷、有序。

  12、价格体系的构成:

  ⑴、比价体系:工业品比价、农产品比价、工农产品比价;

  ⑵、差价体系:购销差价、批零差价、季节差价、地区差价、质量差价。

  13、价格改革的根本任务:

  ⑴、由政府定价为主向经营者定价为主转变;

  ⑵、由依靠行政手段向依靠经济、法律手段间接控制价格转变。

  14、价格改革的目标: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家宏观调控,以市场价格为价格的形成机制。

  15、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⑴、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⑵、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

  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6、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17、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⑴、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

  ⑵、物价稳定;

  ⑶、充分就业;

  ⑷、经济增长;

  ⑸、结构优化;

  ⑹、平衡国际收支。

  18、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政策:

  ⑴、经济手段;

  ⑵、法律手段;

  ⑶、必要的行政手段。

  7、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1、如何认识中国加入WTO:

  ⑴、是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面临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⑵、加入WTO既会有机遇,又会有挑战:

  首先,它可以极大的改善我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促进我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它可以引入国际竞争机制和竞争对手,促进国内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可以使我国直接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我国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它还可以通过促进经贸往来间接的对祖国统一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会带来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国际资本的进入会给国内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其他体制方面的差距会使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会使国内经济更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和联系:(选择题)。

  2、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选择题)。

  3、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选择题)。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选择题)。

  5、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选择题)。

  6、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选择题)。

  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道德的作用:

  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手段的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的遵守已有的行为规范。

  3、以德治国的内涵: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促进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表现在:

  α: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政治文明;

  β: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精神文明。

  γ:两者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⑶、法治是道德的法律保障,德治则推动依法治国。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⑴、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⑵、三德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⑶、一个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⑷、三大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以德治国的意义:

  它运用和发展了我们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对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的贡献。

  7、以德治国的实践意义:

  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可以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8、如何做到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⑴、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⑵、要坚持以下两方针:

  α: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

  β: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传统。

  10、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

  1、 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的有关论述:

  ⑴、1995年1月28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简称“八项主张”或“江八点”;

  ★⑵、2000年2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其主要内容有:

  α: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中国政府对台的基石,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β:两岸应尽早开始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

  γ:中国政府在坚持和平统一的同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δ: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势力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的拒绝通过谈判解决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包括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ε:台湾问题不允许无限期的拖延下去。

  2、“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有关的论述和报道)。

  11、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1、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

  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⑵、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重大障碍;

  ⑶、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是趋势。

  2、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独立自主,真正的不结盟。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

  加强同第三世界即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5、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与美国联系)。

  6、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关的论述和报道)。

  12、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⑵、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⑶、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⑷、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江泽民对部队建设的“十六个字”总要求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及特点:

  ⑴、内容:两个联盟(大陆联盟、大陆外联盟);

  ⑵、基本任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祖国统一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⑶、特点: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4、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

  ⑴、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⑵、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5、人民政协的职能:

  ⑴、政治协商;

  ⑵、民主监督。

  6、人民政协的范围和对象:

  空前广泛。

  ★13、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⑴、面临着和平演变的考验;

  ⑵、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的考验;

  ⑶、面临着执政的考验;

  ⑷、面临着对外开放的考验;

  ⑸、面临着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考验;

  ⑹、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考验;

  ⑺、面临着整体性新老交替的考验。

  2、“三个代表”的思想对加强党建的重要意义:

  ⑴、她的论述在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21世纪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成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的问题,她是对邓小平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的新贡献,对于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α:对党80年来历史经验的新总结;

  β: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和本质内涵及其相互间内在联系的新概括;

  γ: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并集中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对党的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三个代表”形成了有机的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⑵、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要:

  α: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的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β: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γ: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δ: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ε: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3、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⑴、思想建设;

  ⑵、组织建设;

  ⑶、作风建设;

  ⑷、制度建设。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