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简介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2009-01-14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6年8月率先在全国创建的成都中医学院。1985年学校被确定为四川省属重点高等院校,1995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校占地近500亩(含新校区),校舍面积23万多平方米,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有工科、管理等多学科门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医、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骨伤、五官、中药、制药工程、护理、管理、营销、藏医学等高级人才,发展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开展高质量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为已任的高等学府。
经过43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兼有专科、预科等较完整的高等教育层次,有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及对外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的高等中医药大学。学校是全国首批有权授予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和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之一;是卫生部、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师资培训基地,是国家教育部设立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中药学)专业培养基地。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8个;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课程16门重点实验室3个。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包括附属医院在内,现有教职工2018人,专业技术人员1237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139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53人,有教授级专家97人,副教授级专家293人。学校还聘请了国内外一批知名的教授担任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76余人),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研究生及本科生)40余人。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管理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有12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和7个专科专业。
学校医药研究院下设6个研究所、37个研究室和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四川省中药筛选评价中心。学校拥有全国规模最大、收集品种最多的中药标本中心。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6,764平方米,藏书40余万册,是西南地区中医药文献资料检索中心。学校已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拥有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教室、网络多媒体教室和CAI教室等。学校现有附属医院2所、教学医院8所、实习医院23所,承担着学校各种层次学生的教学实习任务。
经过43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爱国敬岗、严谨治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树立起“求实、团结、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为国家培养了高级中医药人才及中西医结合人才两万余人,他们遍布四川省各地和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已成为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的骨干力量。
为了奠定学校在新世纪腾飞的基础,近年来,学校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为指导,提出了“用5-10年的时间,把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具有特色的中医药大学”的发展目标。遵循“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以学养学、科技兴校” 的发展思路,学校对内充分挖掘现有潜力,深化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交流与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以“高起点、新机制”兴建成都中医药大学新区产学研基地。
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在实践中形成的以“按类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分化、广进精出”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明显成效。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学校积极开展了与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的合作办学,不仅增强了办学活力,而且提高了学校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改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为“导学式”、“开放式”教学,将知识传授与方法论的指导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提高单位学时的信息量,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将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学校的科技工作不仅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而且特别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和新药产品的开发与转化。学校经成都市政府批准为“高校科技工业园区”,并以科技成果入股,发起创办了科技型上市公司——四川西南华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为华神集团公司;1999年创办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天然中药饮片公司”;同时学校还与省内外多家医药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科工贸一体化的新路子。为保证出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校加大了对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先后建成了中药测试分析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科技中试中心、中药筛选评价中心、“GCP”中心和(筹建)“四川省中医药科研教育信息网络中心。1998年学校又成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的重要成员,作为国家启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学校将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的医疗工作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物质、设备的内部优化配置,以提高医疗和临床教研的水平、质量和效益。学校抓住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契机,以“优质、高效、低耗”为目标,树立内涵和质量效益型的卫生发展观,加强附属医院的内涵建设。附属医院与临床医学院实行“院院统一管理”后,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两个效益为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医疗机构改革,积极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质量、服务态度、方便群众和医疗价格上狠下功夫,提高了医院的竞争能力。学校还本着改革的精神,为适应加强后期教学的需要,组建了附属绵阳中医医院,增强了学校医疗的辐射功能,扩大了学生临床实习基地。
为适应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学校启动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新区产学研基地”的建设项目。在新区的建设中,学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出了“高起点、新机制,面向21世纪,与国际惯例接轨,把新区建成四川省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示范园区”的建设思路;第一期工程投资近9000余万元,建设教学用教室45间,实验室70间,大型体育馆一座,能容纳3000余人的学生公寓等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投资200余万元建设大型计算机机房二间,配备200余台联想电脑,并在新建的教室内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实现了教育技术现代化.计划用三到四年的时间,建设规模达到占地1000余亩.使教育与科研功能配备齐全,管理先进;后勤社会化.确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学校为中心、企业与学校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新型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教师全员聘用制、科研项目经费制、实验室开放制、教学学分制、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新型的运行模式,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产业主动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国家和四川的经济建设服务。
新世纪正向我们走来。学校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增强效益,使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蓬勃发展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阔步迈向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