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出现一种较强的超极化型的感受器电位。该电位不能发展成动作电位,但它以电紧张形式扩布,将光刺激的信息传递给双极细胞和水平细胞,最后在神经节细胞诱发动作电位,传向视觉中枢。
(2)视锥细胞与色觉
视锥细胞有3种,分别含有对红、绿、蓝3种光敏感的感光色素。3种感光色素均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其中视黄醛基本相同,主要不同在于视蛋白结构中存在微小差异,因而它们对色光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别。色光引起色觉,这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和心理现象。根据三原色学说解释色觉的机制认为:不同的色光作用于视网膜时,3种视锥细胞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兴奋信息经处理后转化为不同组合的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就产生不同的色觉。例如红、绿、蓝3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的比例为4:1:0时,产生红色色觉;比例为2:8:1时,产生绿色色觉。人眼可分辨波长在380~760nm约150种颜色,但某些人多由于遗传因素,缺乏相应的视锥细胞,不能辨别某些颜色,称为色盲。如缺乏感受红光或绿光的视锥细胞,不辨红绿,称为红绿色盲。有些人多由于健康或营养不佳,辨色能力较差,称为色弱。
2.试述视觉二重学说及其根据。
[考点]视觉的二元论及其依据。
[解析] 两眼同时看一物体时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此时物像必须落在两眼的对称点上,才能形成单一视觉。与单眼视觉相比,双眼视觉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弥补生理盲点的缺陷,而且可以形成立体视觉。同一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右眼看到物体的右面较多,左眼看到物体的左面较多,两眼物像将稍有差异。此像信息经中枢整合后,就产生了有“厚度”的一个物的立体视觉。双眼视觉可扩大视野,增强判断物体大小、距离的准确性。单眼视觉有时因物体阴影、光线反射等原因,也可产生立体感,但不够确实。此时两眼视野大部分重叠,左眼看到的物体左侧面多些,右眼看到的物体右侧面多些,因而在两侧视网膜上各形成一个彼此对称,但同时完整的略有差别的像。传入中枢后,经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即可产生一个完整的立体视觉。由于人的经验以及物体表面光线的反射情况和阴影,单眼视觉也可感知物体的立体形态,但不及双眼视觉精确。
3、声波振动经中耳传递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有何生理意义?
[考点]中耳的传音作用。
[解析]鼓膜能与声波同步振动,同起同止,余振甚少,因此能将声波如实地传向耳蜗。鼓膜、听骨链和内耳卵圆窗构成了声波传导的最有效通路。首先鼓膜振动面积约55mm2,为卵圆窗膜面积的17.2倍,因此卵圆窗膜上的压强增大17.2倍。再者,听骨链是由锤骨、砧骨和镫骨连接而成的一个杠杆,其支点在听骨链的重心上,长臂是锤骨柄,短臂是砧骨长突;长、短臂比值为1.3,于是短臂端的压力将增大1.3倍,而振幅却减小。较小的振幅利于保护感音装置,而鼓膜和听骨链总的增压效应却高达17.2×1.3=22.4倍,它的作用是可补偿通路中不同介质的不同声阻抗造成的极大声波能量损耗。
一、 名词解释
1.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2.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的凝集原A与凝集原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成4型的血型系统。凡红细胞膜只含A凝集原的为A型,如存在B凝集原的,为B型,若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就称为AB型,这两种凝集原都没有则称为O型。
3.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4.血浆清除率:是指两肾在单位时间(一般用每分钟)内能将多少mL血浆中所含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的mL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5. 视敏度:表示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大小的限度,大致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二、 问答题
1.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1)动脉血压的形成。
动脉血压的形成有赖于心射血和外周阻力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心舒缩是按一定时间顺序进行的,所以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刻,动脉血压的成因不尽相同,数值也不同。
心每收缩一次,即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心室射入大动脉,同时也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大动脉流至外周。但是,由于存在外周阻力,在心缩期内,只有大约1/3的血液流至外周,其余2/3被贮存在大动脉内,结果大动脉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加大,从而形成较高的动脉血压。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弹性,所以当大动脉内血量增加时,迫使大动脉被动扩张,这样,心室收缩作功所提供的能量,除推动血液流动和升高血压外,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贮存在大动脉管壁之中。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动脉血压下降,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心缩期内贮存的弹性势能释放出来,转换为动能,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并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内仍能维持一定高度。由此可见,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动脉血压形成中起缓冲作用。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必然升高,舒张压亦将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这是因为收缩压增高使动脉中血液迅速向外周流动,到舒张期末动脉中存留的血液量虽然比每搏输出量增加以前有所提高,但不如收缩压提高的明显。这样由于收缩压提高明显而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因而脉压增大。如每搏输出量减少,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因此,收缩压主要反映心室射血能力。
2)心率:若其他因素不变,心跳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通过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也减少,因而心舒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也较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较低,脉压增大。因此,心率改变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3)外周阻力:如果其它因素不变,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升高,但主要使舒张压升高明显。因为血液在心舒期流向外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外周阻力,因外周阻力加大,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致使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流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主要使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因此,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外周阻力过高是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4)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正常机体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适应,使血管内血液保持一定程度的充盈,以显示一定的压力。如在大失血时,循环血量迅速减小,而血管容量未能相应减少,可导致动脉血压急剧下降,危及生命。故对大失血者,急救措施主要是应给予输血以补充血量。若血管容量增大而血量不变时,药物过敏或细菌毒素的作用,使全身小血管扩张,血管内血液充盈度降低,血压急剧下降,对这种患者的急救措施是应用血管收缩药物使小血管收缩,减少血管容量,才能使血压回升。
5)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上面又指出,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即有减小脉压的作用。大动脉的弹性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明显变化。在老年人血管硬化时,大动脉弹性减退,因而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但由于老年人小动脉常同时硬化,以致外周阻力增大,使舒张压也常升高。
2.缺氧和二氧化碳的蓄积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
[参考答案] 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但以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研究表明,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不是CO2本身,而是CO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后,与H2O生成H2CO3,由H2CO3解离出的H+起作用。
低O2对呼吸的调节是指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表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
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这种抑制作用随着低O2程度加重而加强。但低O2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抗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严重低O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将不能抗衡低O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则可导致呼吸减弱,甚至呼吸停止。
3.消化期胃液分泌是如何调节的?
[参考答案]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机制:食物的形象,气味和食物有关的声音等作用于头部感受器,通过反射引起胃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咽喉部的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属非条件反射。反射的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它通过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一方面刺激胃腺分泌,另一方面促进G细胞释放胃泌素,后者经过血液循环刺激胃腺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可用假饲的实验加以证明,即事先给狗实行食管切断术并安装食管瘘,待手术恢复后,进行慢性实验。狗进食时,食物吞咽后从食管瘘漏出,不进入胃,同时用胃瘘收集胃液,便可观察非条件反射引起的胃液分泌。或只让狗看到食物,嗅到气味,后听到喂食前的铃声,观察条件反射引起的胃液分泌。
将狗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切除,或给与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观察头期胃液分泌影响,或在假饲期间取血,用放免方法测定血中胃泌素水平,便可证明迷走神经和胃泌素在头期胃液分泌中的作用。
胃期胃液分泌 食物入胃后,对胃产生的机械性刺激和化学性刺激引起胃液分泌。通过(1)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从短反射引起胃酸分泌。(2)扩张刺激胃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从引起G细胞释放胃泌素,刺激胃腺分泌。(3)食物的化学成分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释放,刺激胃腺分泌。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刺激肠粘膜释放胃泌素入血,刺激胃液分泌,此为胃液分泌的肠期。当切断胃的外来神经后,食物对小肠的作用可引起胃液分泌,提示肠期胃液分泌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机制实现。
4.何为突触后抑制?简述其分类及生理意义。
[参考答案]突触后抑制 它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即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这种抑制的形成是由于其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状态。因此,突触后抑制又称为超极化抑制。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其他神经元产生突触后抑制,它必须首先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它转而抑制其他神经元。突触后抑制在中枢内普遍存在。
分类及意义: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侧枝性抑制是指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侧枝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来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通过这种抑制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回返性抑制是指当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枝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神经元回返作用于原来的神经元,抑制原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即同一轴突的其他神经元。这是一种负反馈抑制形式,它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促使同一中枢的许多神经元之间活动的协调。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2.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反射。分两部成分:肺扩张反射(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肺缩小反射(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3.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学效应,但它的存在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这种作用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4.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动物(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肌紧张方面表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5.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其正常值是55%~65%。
二、问答题
1. 简述乙酰胆碱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它的分布、相应的受体和作用。
[参考答案]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M受体。Ach作用与这些受体,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所有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分布有N受体。小剂量Ach能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而大剂量的Ach则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
2. 血氧分压下降或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时,呼吸系统的活动会有何变化?为什么?
[参考答案]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表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
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3. 简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负反馈性调节。
[参考答案]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它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同时抑制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这种负反馈作用,从而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也能抑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分泌。负反馈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会暂时失效,于是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大大增加,增强了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4. 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及胃运动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参考答案]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进食时胃液分泌会减少,胃的运动会减弱。胃的迷走神经是支配胃的外来神经,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咽喉部的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属非条件反射,反射的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切断后非条件反射被阻断,胃液分泌减少。同时胃的容受性扩张也受迷走神经的控制,食物直接刺激口腔等消化道时通过迷走神经使胃做容受性扩张,切断迷走神经后胃的运动减弱。
一、名词解释
1. 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2. 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
3. 分节运动: 小肠的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张和收缩运动,它的反复运动能把食糜有效的推送到小肠的远端。
4. 肾糖阈: 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极限,此时的血糖浓度即为肾糖阈。
5. 月经周期: 女性生殖周期称为月经周期。
6. 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不溶或少溶于脂质的物质在一些特殊蛋白分子的协助下完成跨膜转运。【载体介导(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和通道介导】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7. Local excitation:由阈下刺激引起局部膜去极化(局部反应),引起邻近一小片膜产生类似去极化。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及电刺激产生的电紧张电位。特点:分级;不传导;可以相加或相减;随时间和距离而衰减。
8. Stroke volume: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9. Pulmonary strenth reflex: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它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两种成分。
10. Inhibitore postsynaptic potential: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由抑制性突触兴奋引起的突触后神经元膜发生的超极化膜电位变化。
二、简答题
1. 何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参考答案]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影响中枢,最终加强自身的活动或使活动停止,这种反馈调节方式为正反馈。负反馈是指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c),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2. 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参考答案](1)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除极速度快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就缩短,单位时间内爆发兴奋的次数增加,自律性就增高,反之,自律性就降低。
(2)最大舒张电位的水平。最大舒张电位的绝对值变小,与阈电位的差距就减小,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就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则降低。
(3)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降低,由最大舒张电位到达阈电位的距离缩小,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降低。
3. 有哪些方法可加速或延迟血液凝固?
[参考答案]加速血液凝固的方法有:(1)向血液中加入Ca2+,因为Ca2+是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2)让血液接触粗糙面,如用纱布压迫出血组织,这是因为粗糙面有利于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发挥其凝血功能。(3)适当加温,如温盐水纱布止血,因为合适的温度,有利于提高凝血因子的活性。对于凝血过程缓慢的机体,可补充Vitk,使血液凝固速度恢复正常。
延缓血凝的方法主要有:(1)加Ca2+络合剂,去除游离的Ca2+,如草酸钙,枸椽酸钠。(2)血液接触光滑面,如内面涂硅胶的试管,不利于凝血因子激活和血小板发挥作用。(3)降低温度,使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4)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Ⅲ。因为抗凝血酶Ⅲ可使凝血酶等失活,而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4. 呼吸中枢的化学感受器在何处?其适宜的刺激是什么?
[参考答案]调节呼吸活动的化学感受器,依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前者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冲动分别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呼吸中枢;后者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Ⅸ、Ⅹ脑神经根附近,能感受脑脊液中H+的刺激,并通过神经联系,影响呼吸中枢的活动。
(1)CO2对呼吸的调节: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2)低O2对呼吸的调节: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
(3)H+对呼吸的调节: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兴奋呼吸;H+浓度降低,使呼吸抑制。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
5.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和消化的主要部位?
[参考答案]小肠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上都起重要作用。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是全面的和最后的。因为在小肠内,食物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作用,各种需消化的营养成份均最后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小肠还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运动对促进化学性消化和吸收都有重要作用。一般食物在小肠停留3~8小时。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和吸收过程基本完成。
6. 何谓胆碱能纤维?哪些神经纤维是胆碱能神经纤维?
[参考答案]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包括:植物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交感神经舒血管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7. 何谓去大脑僵直?其形成的机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去大脑动物(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肌紧张方面表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正常情况下,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易化作用和下行抑制作用保持着协调平衡,其中下行易化作用稍占优势,从而维持正常的肌紧张。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其发生是因为切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联系,使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增强,肌紧张亢进,造成了僵直现象。当人类患某些脑部疾病时,也会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的现象。
8. 甲状腺素有什么生理作用?
[参考答案]甲状腺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过程。
(1)对代谢的影响
1)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可使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和产热量增加,尤其以心,肝,骨骼肌和肾等组织最为显著,甲亢时,产热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增高,患者喜凉怕热,极易出汗。反之,甲低时,基础代谢率降低,喜热怕凉,均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
2) 对蛋白质,糖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a.蛋白质代谢,T3、 T4 分泌不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肌肉无力,但组织间的粘蛋白增多。可结合大量的正离子和水分,引起黏液性水肿,反之,则加速蛋白质分解,特别是加速骨骼肌的蛋白质分解,使肌酐含量降低,尿酸含量增加,并可促进骨的蛋白质分解,从而导致血钙升高和骨质疏松,尿钙的排出量增加。
b.糖代谢,甲状腺激素一方面促进小肠粘膜对糖的吸收,增强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并加强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和生长素的升糖作用。另一方面,还可加强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可降低血糖。
c.脂肪代谢,甲状腺激素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强儿茶酚胺与胰高血糖对脂肪的分解作用。T 3、T4 既促进胆固醇的合成,又可通过肝加速胆固醇的降解,但分解的速度超过合成。
(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人类哺乳动物,甲状腺激素是维持正常生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激素,特别是对骨和脑的发育尤为重要。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儿童,表现为以智力迟钝和身材矮小为特征的呆小病。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不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以分化为成熟神经系统活动也有作用。甲亢时,兴奋性增高,主要表现为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过敏疑虑,多愁善感,喜怒无常等,甲低时,兴奋性降低,出现记忆力减退,说话和行动迟钝,淡漠无情与终日思睡状态。
另外,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有明显的影响,T3、T4 可使心率增快。心缩力增强,心输出量与心作功增加。
9. 在月经周期中卵巢和子宫内膜发生哪些周期性的变化,为什么?
[参考答案](1)增殖期的形成女性青春期开始,下丘脑分泌GnRH使腺垂体分泌FSH和LH。FSH促进卵泡发育,并与少量LH配合使卵泡分泌雌激素。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变化。至排卵前约1周,血中雌激素浓度明显上升,通过负反馈使血中FSH下降,LH仍稳步上升。此时雌激素可加强FSH作用,通过局部正反馈使本身浓度不断提高,到排卵前1~2天达高峰。高峰浓度的雌激素通过正反馈,触发腺垂体对FSH特别是LH的分泌,形成血中LH高峰,导致了排卵,并促使黄体的形成。
(2)分泌期和月经期的形成排卵后生成的黄体在LH作用下发育并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随着黄体长大,这两种激素分泌不断增加,并在排卵后8~10天达高峰,出现了对下丘脑—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抑制了GnRH、FSH、LH的分泌。此期若不受孕,黄体将由于LH分泌减少而蜕变,致使血中孕激素、雌激素浓度迅速下降,一方面导致子宫内膜剥脱出血形成月经,另一方面对下丘脑—腺垂体的反馈抑制解除,卵泡又在FSH的作用下发育,新的周期又开始了。
三、论述题
1. 何谓主动转运,试以钠泵的活动说明Na+,K+的跨膜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依靠膜上“泵蛋白”的作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耗能过程,所以称为主动转运。
[参考答案]主动转运是靠细胞上的一种特殊的镶嵌蛋白质实现的,这种特殊的镶嵌蛋白质,称为泵蛋白质,简称泵。细胞膜上的泵蛋白质具有特异性,按其所转运的物质种类可分为钠泵、钾泵、钙泵等等。Na+K+泵也称Na+K+依赖式ATP酶,具有酶的特性,可使ATP分解释放能量。Na+K+泵的主要作用主要是把细胞内多余的Na+处细胞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一般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可以使3个Na+移出膜外,2个K+移入膜内。
钠泵活动的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能够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供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的利用。如用于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跨膜转运。这可以肠道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现象为例。这里葡萄糖主动转运所消耗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膜外Na的高势能,但造成这种高势能的钠泵活动是需要分解ATP,因而糖的主动转运所需能量还是间接的来自ATP的分解,因此人们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或简称联合转运。联合转运中如被转运的物质分子与Na+扩散方向相同,称为同向转运。如二者方向相反,则称为逆向转运。类似的继发性主动转运也见于神经末梢处被释放的递质分子(如单胺类和肽类的摄取),甲状腺细胞特有的聚碘作用也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2. 试述交感神经怎样影响心肌的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
[参考答案]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起始于脊髓胸段(T1~T5)侧角神经元,其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和心室肌。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加强心的活动。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房室传导速度加快,引起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升高。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的浓度升高,继而激活蛋白激酶和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使心肌膜上的Ca2+通道激活,故在心肌动作电位平台期Ca2+的内流增加,细胞内肌浆网释放的Ca2+也增加,其最终效应是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每搏做功增加。同时去甲肾上腺素又能促进肌钙蛋白对该离子的释放和加速肌浆网对该离子的摄取,故能加速心肌舒张。另外,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正性变传导作用还可以使心室各部分肌纤维的收缩更趋同步化,这也有利于心肌收缩力的加强,对于自律细胞,去甲肾上腺素能加强4期的内向电流If,使自动除极速率加快,窦房结的自律性变高,心率加快,在房室交界,去甲肾上腺素能增加细胞膜上钙通道开放的概率和钙的内流,使慢反应细胞0期动作电位的上升幅度增大,除极加快,房室传导时间缩短。
一、 名词解释
1.量子式释放:在轴突末梢的轴浆中,除了有许多线粒体外,还含有大量直径约50nm的特殊结构的囊泡,囊泡内含有Ach,Ach首先轴浆中合成,然后存储在囊泡内,每个囊泡内储存的Ach是相当稳定的,而且当它们被释放时,也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被称为量子式释放。
2.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为血液凝固。
3.正性变时作用:心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膜上的β受体结合引起的心率增加,称为正性变时作用。
4.最大通气量:尽力做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5.脑—肠肽: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也存在于胃肠道内的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为脑—肠肽,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激素,神经降压素等20余种。
6.辐射散热: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的物质的散热形式。
7.听阈:通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在16~20000Hz之间,而且对于其中每一个频率都有一个能刚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称为听阈。
8.上行激动系统: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它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是多突触接替,易受药物阻滞。
9.神经分泌:有些神经元除了有神经元的功能外还能分泌一些激素影响机体的功能,这种现象为神经分泌。
10.Cardiac index: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min.m2)。
11.clearance清除率:是指两肾在单位时间(一般为每分钟)内能将多少mL血浆中所含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的mL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12.Gastrointestinal hormone:胃肠激素,在胃肠道粘膜下存在着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胃肠激素。
13.Spinal shock: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直肠和膀胱中粪尿积聚。
14.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由抑制性突触兴奋引起的突触后神经元膜发生的超极化膜电位变化。
二、简答题
1. 阈电位和阈刺激在概念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2. 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是什么?其传导速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参考答案]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是:
房室交界(延搁) { 心里肌
窦房结→结间束→ →房室束及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
心室肌
当窦房结发生兴奋后,兴奋经结间束和心房肌传布到整个心房,与此同时,窦房结的兴奋也通过结间束迅速传到房室交界,约需0.06秒。房室交界是正常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通路,但其传导速度缓慢,占时较长,约需 0.1秒,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的“延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使心房与心室的收缩不在同一时间进行,只有当心房兴奋收缩完毕后才引起心室兴奋收缩,这样心室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充盈血液,有利于射血。
3. 当通气—血流比值不匹配时,对肺换气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不足,部分肺泡气未能与血液气充分交换;通气—血流比值减小,就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过剩,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混合静脉中的气体未得到充分交换。这两种情况都妨碍了气体的有效交换,造成肺换气的功能下降,机体就会以深快呼吸来补偿。
4. 内因子缺乏或丧失引起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食物中铁的吸收与内因子有密切关系,两者同时被小肠吸收,若内因子缺乏或丧失,就会引起机体对铁的吸收减少,这样就会导致机体的缺铁性贫血。
5. 肾交感神经兴奋对尿生成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肾交感神经兴奋对尿生成的影响有:(1)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同时收缩,且前者收缩更明显,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尿的生成减少。(2)刺激球旁器中的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导致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释放增加,增加肾小管对氯化钠和水的重吸收。(3)增加近段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对氯化钠和水的重吸收。
6. 何谓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适应现象?
[参考答案]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是指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他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称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成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觉器适应是指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的现象。
7. 试比较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
[参考答案]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比较有:(1)皮肤痛是快痛,定位准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强;内脏痛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2)皮肤致痛的刺激是切割、烧灼等,能引起内脏痛的刺激是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
8. 激素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如:生长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均能提高血糖,在升糖效应上有协同作用;相反,胰岛素则能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的升糖效应有拮抗作用。
三、问答题
1. 在心脏功能调节中,哪些因素可增加心泵功能?
[参考答案] 心输出量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
(1)搏出量的调节。
1)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在心室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凡是影响心室充盈量的因素,都能引起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从而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发生变化。心室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后余血量的总和,因此凡是影响两者的因素都能影响心室充盈量。异长自身调节也称starling机制,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
2)等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而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而言。横桥连接数和肌凝蛋白的ATP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
3)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而言。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动脉血压增高,则等容收缩相延长而射血相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少,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另一方面,搏出量减少造成心室内余血量增加,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随着搏出量的恢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加强心肌收缩能力,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也恢复到原有水平。
(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60~170次/分范围内,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充盈量减少,心输出量亦开始下降。心率低于40次/分时,心舒期过长,心室充盈接近最大限度,再延长心舒时间,也不会增加心室充盈量,尽管每搏输出量增加,但由于心率过慢而心输出量减少。可见,心率最适宜时,心输出量最大,而过快或过慢时,心输出量都会减少。
(3)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的兴奋作用,是使细胞膜对钾的正离子通透性降低和对钙的二价正离子通透性增高,导致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加速,同时使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2期内流的钙的二价正离子增加,有利于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使心肌细胞收缩力增强。
2. 葡萄糖在肠上皮的吸收和肾小管上皮的重吸收的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葡萄糖在肠上皮的吸收和肾小管上皮的重吸收都是继发性重吸收。其具体机制为:在完整的在体肾小管和肠粘膜上皮细胞,由于在细胞的基底—外侧膜上有钠泵的存在,因而能造成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经常低于小管液或肠腔液中钠离子的浓度,于是钠离子可以不断由小管液或肠腔液顺浓度差进入细胞,由势能转化来的能量则用于葡萄糖分子逆浓度差进入细胞。因此,葡萄糖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膜外钠离子的高势能。但造成这种高势能的钠泵活动是需要分解ATP的,因而糖的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还是间接来自ATP的分解,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3.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甲状腺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过程。
(1)对代谢的影响
1)产热效应 甲状腺激素可使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和产热量增加,尤其以心,肝,骨骼肌和肾等组织最为显著,甲亢时,产热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增高,患者喜凉怕热,极易出汗。反之,甲低时,基础代谢率降低,喜热怕凉,均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
2) 对蛋白质,糖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a.蛋白质代谢,T3、 T4 分泌不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肌肉无力,但组织间的粘蛋白增多。可结合大量的正离子和水分,引起黏液性水肿。反之,则加速蛋白质分解,特别是加速骨骼肌的蛋白质分解,使肌酐含量降低,尿酸含量增加,并可促进骨的蛋白质分解,从而导致血钙升高和骨质疏松,尿钙的排出量增加。
b.糖代谢,甲状腺激素一方面促进小肠粘膜对糖的吸收,增强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并加强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和生长素的升糖作用另一方面,还可加强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可降低血糖。
c.脂肪代谢,甲状腺激素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强儿茶酚胺与胰高血糖对脂肪的分解作用。T3、 T4 既促进胆固醇的合成,又可通过肝加速胆固醇的降解,但分解的速度超过合成。
(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人类哺乳动物,甲状腺激素是维持正常生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激素,特别是对骨和脑的发育尤为重要。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儿童,表现为以智利迟钝和身材矮小为特征的呆小病。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不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以分化为成熟神经系统活动也有作用。甲亢时,兴奋性增高,主要表现为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过敏疑虑,多愁善感,喜怒无常等,甲低时,兴奋性降低,出现记忆力减退,说话和行动迟钝,淡漠无情与终日思睡状态。
另外,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有明显的影响,T3、 T4 可使心率增快,心缩力增强,心输出量与心作功增加。
一、 名词解释
1.内环境:体内细胞生存的环境为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为细胞外液。
2.纤维蛋白溶解:血栓的血纤维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3.生理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两者统称生理无效腔。
4.能量代谢:通常把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的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5.神经激素:有些神经元除了作为神经系统的功能外,还能分泌一些激素类物质,这些物质称为神经激素。
6.depolarization:去极化,静息电位一般为内负外正,如果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7.extrosystole:期外收缩,心肌受到人为的刺激或起自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
8.antidiuretic hormone: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它是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9.motor unit:运动单位,由一个alph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其大小决定于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同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可以和其它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交叉分布,增大其面积。
10.microcirculation: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进行血液和组织的物质交换。
二、简答题
1. 人体的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一般说来,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并具有高度协调和整合功能,是人体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体液调节:指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的调节。一般说来,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指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自动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如,平均动脉压在10.7~24kPa内升降时,肾入球小动脉会相应地发生收缩或舒张,以改变血流阻力,使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这种适应性反应在去除神经支配和体液因素的影响以后仍然存在,故称为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比较简单、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稳态仍有一定的意义。
2. 生理条件下冠脉血管的血流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在肌肉运动、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心肌代谢活动增强,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此时机体主要通过冠脉血管舒张来增加冠脉血流量,满足心肌对氧的需求。在各种代谢物中,腺苷起最重要的作用。
(2)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的兴奋对冠脉血管的直接作用是舒张。但迷走神经兴奋时又使心率减慢,心肌代谢降低,抵消了迷走神经对冠脉的直接舒张作用。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可激活冠脉平滑肌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收缩,同时,又激活心肌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增强,耗氧量增多,从而使冠脉舒张。
(3)激素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通过增强心肌的代谢活动和耗氧量使冠脉血流量增加,也可直接作用于冠脉血管的α或β受体,引起血管收缩或舒张。甲状腺素增多时,心肌代谢增强,使冠脉舒张,血流量增加。大剂量血管升压素,使冠脉收缩,血流量减少。血管紧张素II也能使冠脉收缩,血流量减少。
3. 正常人血管内的血液为什么不发生凝固?
[参考答案]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不停流动,内皮的完整性和血小板的作用使血管自身保持完整,另外血管系统是密闭的系统,异物不能进入其中,这样就防止了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发生。此外血管内还有抗凝血系统,防止血液凝固。
4. 什么是基础代谢率?测量基础代谢率需要控制哪些因素?
[参考答案]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测量基础代谢率需要以下条件:清晨、清醒、静卧,未做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