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研究生也是围城呐,没念很纠结很想报考,入学了很懊恼为什么要念。
近几年开始改的革,把图书情报硕士培养划分为2种:学术型和专业型。
改革的目的是按需培养人才,学术型的好好搞科研学术,专业型的好好搞实践技能。出发点是好的,实施起来就苦了我们这些碰上教育改革的小白鼠。
理想的状态是导师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有不同的培养方式,事实上没区别。
当小白鼠的时候,学硕和专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
学制(3年/2年)
-
学分(学硕大概多了十几学分吧)
-
科研成果(我们学院要求学硕发表1篇C刊)
专硕由冷到热
2013年,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纳入全国的管理类联考
管理类专业硕士包含七个专业学位,分别是会计硕士(MPAcc)、图书情报硕士(MLIS)、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审计硕士。
录取分数由第一年的名额招不满之低,逐年攀升,已直逼年年大热门的会计、公管。
很多考生报考的理由很简单:名校,科目少,无专业笔试。
水涨船高,提升了这个专业的知名度和热度,同时,很多人都考上了还不造这个专业到底是干啥的……迷之尴尬
课程
具体的课程名称可参考《国内的图书馆学学什么》
说说我的感受
本硕都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院系,老师的班底都基本不变。开设的课程有些和本科雷同。
按理说对本硕学生的授课应该有不同的深度,然而,并未感觉到,甚至连PPT模板都一样。也许老师对一些内容作了修订更新,我却感受不到干货。
我不是属于能够自学成才的那一类,需要高人指点。
所以要说读研期间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主要还是选修了学院里其他专业课程上获得的。本专业的也有,但远远低于我的预期。
总体来说,课程很无趣。IPN播客节目下面有一档“博物馆”的节目,有一期讲的是法国的博物馆学专业,如果图书情报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能做到这个水平就好了。
境外的图书情报专业一般叫做“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看过香港大学、匹兹堡大学关于课程的介绍,比国内的要有趣得多。
想知道哪些境外的大学开设了图书情报专业,可以去iSchools获得
也许很多人不在乎研究生学了什么,只在乎最后的文凭,那自然无所谓了,可以用读研的时间干些自己喜欢的事。前提是,你的目标很明确。
导师
把导师叫老板,不知道是哪来的风气。我并不喜欢~
我对导师的期待是:
学术严谨,人品高尚,对学生有系统的培养方式,除了上课至少半个月能够当面指导学生。
当然这很理想化,国内要遇到这样的硕士导师,那一定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实际上我的导师是:
学术严谨,人品高尚,对学生是放鸭子培养,因为双肩挑忙得一塌糊涂,没事的时候碰不上面。
跟着这样的导师,好处很多:
让你树立积极的态度、好好做人做事、目光视野的得到扩展,有很多项目给你接触,有机会接触业界大牛。
然而头大的点也不少:
写不完的项目申报书,报不完的账,碰到什么项目就研究什么,没有系统的研究方向,可以说和报考时导师的研究方向基本不搭边。
常常遇到临时的紧急任务,一群人熬到很晚赶报告,最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当然导师更忙了,每天连睡觉时间都很少,眼看着他白了头发,圆了肚子,也是很心酸。
总结选硕士导师的原则
要么选名气大的大牛,要么选有能力的青椒。
大牛自不必说,但竞争也很激烈。如果选不到大牛,就找年纪轻轻就晋升副教授的青年教师,一般来说他们在培养学生方面一是有耐心,二是有创新。
毕业之后
最好能在研一就明确以后的路,无非读博和就业。
境外大学的图书情报硕士培养的对象就是业内人士,或有志于此的人,本科没有这类专业。这种思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培养热爱或这正需要图书情报专业的人。
而大陆的呢,几乎都设有本科专业,偏偏图书档案界的工作又那么没有吸引力,学生往往都想逃离这个就业路线。
-
如果只想拿个硕士文凭,又不想去图书档案界,想去更广泛的信息领域,那真的要好好规划自己的路,多去尝试。
-
如果有志于在专业领域干出一番成绩,可以关注相关的机构,男生更具优势。
-
如果想走学术路线继续深造,尽早关注本校的硕博连读项目,尽早和导师沟通。
交换生
图书情报硕士能出去交换的公派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导师也不大愿意学生出去交换。
台湾有几所大学设有信息资讯类专业时不时有交换的机会,北欧也有几所开设了相关专业的大学在和国内的院校搞合作,匹兹堡大学和国内很多高校有暑期夏令营的合作形式。
纠结要不要读博的时候,就会到知乎、小木虫上狂刷,看看博士们的人生百态。下面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意义:
博士并不是更“高级”的学位!攻读博士应该被看做在接受一种特别的技能训练,博士学位则是对这种特别技能的职业认证。这种技能的名字叫做“科学研究”,而职业认证的对象是“科学家”。(From《大学毕业了,该不该读博士?》)
本来想写点自己从师兄师姐们那里获得的信息,但没经历过总觉浅,写出来恐怕也是会有想当然的成分,所以就此搁笔。